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徐顯卿宦跡圖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事實揭露 揭密真相
前往: 導覽搜尋
徐顯卿宦跡圖(孺慕聞聲)
圖片來自北京故宮博物院

《徐顯卿宦跡圖》是勾勒明代隆慶、萬曆年間大臣徐顯卿一生際遇的彩繪圖冊,作於萬曆十六年(1588年)。作者分別為太倉余壬、歙縣吳鉞兩位畫師。該圖為冊頁,含徐顯卿所作《紀遇詩》與詩序,概括了他從十二歲到五十一歲、從童蒙初啟到金榜題名,之後宦途得意、光宗耀祖的人生歷程。圖冊現存26開,絹本,設色,每開縱62厘米,橫58.5厘米,對開則分別為徐顯卿題寫的紀遇詩和詩序,圖後還有民國十四年(1925年)陶鎔題記一則[1]

徐顯卿(明嘉靖十六年-萬曆三十年,西曆1537年-1602年),字公望,號檢庵,直隸長洲縣(今蘇州市)人。明朝翰林、政治人物。隆慶二年中進士,選庶吉士,在翰林院詹事府任職多年,曾主持經筵,參修世宗穆宗實錄》及《大明會典》等重要典籍。歷官國子監祭酒、詹事府詹事,陞翰林院侍讀學士,掌院事。萬曆十五年補禮部右侍郎,次年轉吏部右侍郎,因遭言官攻訐,上疏請求致仕,返回江南,在宜興縣終老。

《徐顯卿宦跡圖》流轉內府多年。民國之初,曾為日本天津總領事吉田茂收購。為避免畫作流失海外,陶鎔委託寶晉斎主人以重金購回。後入藏北京故宮博物院。另外,紀遇詩與各開圖繪一一對應,然而,徐顯卿《天遠樓集》共收錄紀遇詩30首,完整記錄了徐顯卿的官場事跡,因此圖冊原本可能共計30開,如今後4開已下落不明[1]

《徐顯卿宦跡圖》筆觸細膩,意境宏博,對研究明代朝會、經筵、科考、冠服等都有重要的價值[1][2][3]

徐顯卿生平事蹟

孺慕聞聲

嘉靖二十七年(1548),母親林氏不幸去世,12歲的徐顯卿晚上與父親同睡。一天夜半,他聽到隔壁有人走動並穿過門隙入房,父親在睡夢中大吼,徐顯卿詢問得知母親亡魂歸來。畫中徐顯卿頭髮除頂部之外全部剃去,頂發紮成小發鬏,反映了古代兒童剃髮的習俗。

神占啟戶

嘉靖三十三年(1554),18歲的徐顯卿將參加童子試,二月十四日半夜,和兄長往江東廟求籤,此時殿內無人,燈燭將盡,正在焦急時,殿門卻自動打開,仿佛有神明暗中相助。徐顯卿和兄長皆頭戴唐巾,身穿道袍,足躡雲履

郡尊折節

嘉靖四十年(1561),25歲的徐顯卿準備參加應天府鄉試,受到蘇州知府王道行與同知徐公的器重。這年閏五月七日,父親徐騏突然病逝。次日天明,王徐二公前來弔唁,拜祭於靈前。畫中徐顯卿身穿衰服,跪伏在地,王徐二公皆著吊服

鹿鳴徹歌

徐顯卿宦跡圖(鹿鳴徹歌)
圖片來自故宮博物院

隆慶元年(1567),31歲的徐顯卿在父親去世六年之後才參加應天府(南京)的鄉試,考中舉人。明代鄉試在南北直隸及各布政使司舉行,每三年一次,考中者稱舉人,鄉試放榜後,各地官員還要為中式者舉辦宴會,稱為「鹿鳴宴」,徐顯卿因故未能參加。

瓊林登第

隆慶二年(1568),32歲的徐顯卿考中進士。鄉試第二年,各省舉人到京師參加禮部主持的會試,考中者稱貢士,貢士可參加由皇帝主持的殿試,殿試錄取分三甲,考中者通稱進士,其中第一甲第一名稱狀元,第二名稱榜眼,第三名稱探花,皆賜進士及第。

中秘讀書

隆慶二年(1568)六月,選進士三十人為翰林院庶吉士,命管詹事府事禮部尚書兼翰林院學士殷士儋、趙貞吉管教習,徐顯卿因受到明穆宗賞識,被欽點為館選第一。畫中是館選後第二年,33歲的徐顯卿在文淵閣閱讀內府藏書。

皇極侍班

徐顯卿宦跡圖(皇極侍班)
圖片來自故宮博物院

隆慶四年(1570),34歲的徐顯卿被授為翰林院編修(正七品),後升修撰(從六品),萬曆五年(1577)八月升為侍讀(正六品)。在此期間,每遇皇極殿(清代改稱太和殿)舉行大朝,徐顯卿便侍列於東班。

危舟免難

隆慶六年(1572),36歲的徐顯卿以編修假回故里長洲,二月十一日送友人喪,行船至胥盤二門之間,突然遭遇雷電颶風,不少船傾覆沉沒,溺水者達數百人。徐顯卿的船「如箭東下」,幸遇一艘新修大糧船,船中軍夫將徐顯卿主僕救上糧船,徐船隨後飄離沉沒。

司禮授書

隆慶六年(1572)到萬曆二年(1574)、四年,徐顯卿與成監吾、王忠銘、王對南、陳玉壘共五人輪流在內書堂為司禮監宦官授書。徐顯卿戴烏紗帽,穿大紅圓領,胸前綴鷺鷥方補,可知此時身份是翰林院修撰。聽課的宦官身上都穿青素直身,腰間懸掛牙牌

承明應制

自隆慶四年(1570)徐顯卿被授為翰林院編修,即參與纂修《明穆宗實錄》與《明世宗實錄》,隨後又編纂起居館奏章和管理文官誥敕,「凡應制文字,無一不與聞」。畫中徐顯卿身著常服(烏紗帽、綠圓領),正在皇極門東廡的史館內工作。

棘院秉衡

萬曆二年(1574),38歲的徐顯卿參與會試校閱試卷,在易一房。萬曆十一年(1583),47歲的徐顯卿再次參與會試閱卷,在易二房。同年秋九月,徐顯卿和王對南(王家屏)主持武舉會試。畫中表現了明代貢院舉行考試的情景。

金台捧敕

萬曆五年(1577)到七年,徐顯卿擔任常朝時的捧敕官。圖中黃幄內是明神宗,戴烏紗翼善冠,穿黃色龍紋雲肩通袖膝襴袍。御座之西為錦衣衛堂上官,穿大紅獅子補直身;御座之東是三位內閣官;金台欄杆旁是錦衣衛大漢將軍;御幄周圍為司禮監官。

楚藩持節

萬曆七年(1579)四月,明神宗遣永康侯徐喬松等為正使、侍讀徐顯卿等為副使,持節冊封荊府世子朱常泴等為荊王等王。徐顯卿時年43歲,抱病領命前往湖北。畫中徐顯卿隨冊寶亭出午門,他與隨行官員都身穿朝服,能看到朝服側面的玉佩和背面的大綬。

荊岳臥病

完成使命後,徐顯卿因病請長假來到宜興。萬曆八年,嫁長女於崑山朱氏。萬曆九年,遇醫士陳汝濱,遂避客於芙蓉山養病,到年底仍未痊癒。萬曆十年(1582)六月,他又得了一場大病,仍想避居芙蓉山,但京中書到,說假期已滿不能稽滯,於是匆匆北上。畫中徐顯卿頭戴唐巾身穿紅色道袍,倚著憑几,身旁有古琴及和爐瓶三事,對面戴東坡巾穿氅衣者為陳汝濱,二人在亭中席地而坐。亭外有兩個二侍童,一個頭梳總角手捧書冊走過石橋,另一個腦後綰髻,左手持盞右手揮扇正在煎藥,爐邊擺著藥碾。

聖佑已疾

萬曆九年,徐顯卿病情日益嚴重。一天徐顯卿夢到自己赤身來到孔陵大殿,遇衍聖公來拜,徐辭而不見,等衍聖公走後他來到殿外休息,有老少二婦人持食盒過來,少婦強令他吃下熟茄,頓覺滿口馨香,醒來後香味猶在。天明徐顯卿到書房,患處膿水潰出,一二日而疾愈。

沖雪還朝

萬曆十年(1582)徐顯卿假滿,從陸路回京,畫中描繪的是京師城外館驛前的場景。山中白雪皚皚,徐顯卿戴著暖耳風領坐在轎內,前方有從人騎馬開道,驛舍牆外有鼓吹奏樂,驛中官吏身穿青素圓領候立道旁。山間有茅屋酒肆,遠處可見京師城牆與樓台宮闕。

經筵進講

此為文華殿舉行經筵的情景。徐顯卿從神宗登極初開經筵便充任展書官,歷經十年才升任經筵講官。經筵時皇帝與官員皆穿吉服,畫中明神宗頭戴烏紗翼善冠,身穿黃色龍紋雲肩通袖膝襴袍,腰束玉帶(大紅帶鞓);徐顯卿和其他官員都是烏紗帽、大紅補子圓領。

儲宷綰章

萬曆十二年(1584),48歲的徐顯卿由翰林院侍讀升兼詹事府左春坊左諭德(從五品),成為本坊掌印官。畫中徐顯卿著紗帽圓領,端坐在大堂之上,本坊屬吏等正在文書上蓋印,反映出徐顯卿此時的身份。

壽宮扈蹕

萬曆十二、十三年,明神宗兩次到天壽山視察壽宮,徐顯卿皆扈駕隨行,第二次返回時,神宗駐蹕西山功德寺,徐顯卿宿於呂公洞,聽隔岸有中官吩咐僧人打掃,說萬歲爺天明即至,徐顯卿連夜從間道入西直門而回,同宿者在其走後遇「中官擁塞」,行李都出不來。

國師正席

萬曆十二年(1584)十一月,吏部推48歲的徐顯卿補國子監祭酒(從四品),十二月初二日到任。畫中徐顯卿身穿常服,坐在國子監彝倫堂祭酒公座上,面向南,左手為司業座位,面向西,其他官員分別站立兩旁,均穿著常服。

步禱道行

徐顯卿宦跡圖(步禱道行)
圖片來自故宮博物院

萬曆十三年(1585)四月十六日,明神宗步行至天壇祈雨,徐顯卿與百官導駕前驅。神宗身著青服,深青色圓領,素而無紋;文武官員皆穿素服,青黑色圓領,不綴補。此類服飾用於帝後忌辰、喪禮、謁陵、祭祀以及災異修省等場合。

旋魂再起

徐顯卿任國子監祭酒後,因不需要朝參,遂傾力治療頑疾。四月底敷藥,六月二日患處大潰,兩天後「身如冰冷」,蓋著棉被貂裘也不管用,室內圍上蘆席遮光,四天不飲不食。初八日,徐顯卿感到「魂出復還」,渾身輕快。次日食粥,月余身體康復,回太學視事。徐顯卿一直被㿗疝困擾(右疝「自弱冠至此已三十年矣」),這次敷藥後的反應較為嚴重,但最終還是讓病情有了好轉。文字里提到「貂裘」,從畫中看是一件皮毛襯裡的大衣,形制應為披風或氅衣,是明代常見的禦寒外套款式。

輪注起居

明代皇極門外兩廡共48間,除曠8間外,剩40間,其中東20間設實錄館、玉牒館、起居館等。皇帝起居注因「其事甚秘」,非日講官不得參與記注。萬曆十三年(1585)十月,徐顯卿由國子監祭酒遷少詹事,充日講官,遂在皇極門外起居館參與輪注起居。

日直講讀

萬曆十三年(1585),徐顯卿擔任明神宗日講官。日講在文華殿後穿堂,本開《紀遇詩》序說:「御座不甚高,書案亦不甚大。」畫中明神宗坐在屏風前御座上,徐顯卿正為皇帝講讀,屏風後有司禮監官,閣臣與講官分立案前,皇帝官員皆穿常服。

玉堂視篆

萬曆十四年(1586)六月二十四日,徐顯卿被升為詹事府詹事兼翰林院侍讀學士,二十六日是其五十誕辰,堪稱榮福雙至。畫中徐顯卿坐在翰林院堂上,看著屬吏在文書上蓋印,宋代之後翰林院被稱為「玉堂」,翰林院印的印文用篆體,故本圖稱「玉堂視篆」。

幽隴沾恩

萬曆十五年(1587)二月,《大明會典》編纂完成,時任詹事府詹事兼翰林院侍讀學士的徐顯卿以會典副總裁官加恩升俸一級,得以追贈祖父、父親和祖母、母親。祖父徐庭蘭和父親徐騏俱贈通議大夫、詹事府詹事兼翰林院侍讀學士,祖母和母親都贈為太淑人。[4]

文物價值

《徐顯卿宦跡圖》所繪人物眾多,上至皇帝下到僮僕,畫中人物衣著和場景建築非常真實細緻,是研究明代服飾與社會風俗的重要資料,民國陶鎔曾評價此圖冊:「漢官威儀,恍如重現。」

參考文獻

  1. 1.0 1.1 1.2 《一位明代翰林官員的工作履歷——徐顯卿宦跡圖》
  2. 《〈徐顯卿宦跡圖〉研究》
  3. 《徐顯卿宦跡圖》附陶鎔題記:官服講幄舊制廢棄已久,此冊存其概略,亦足征崇學重士之盛,帝王往跡有如是也。
  4. 《徐顯卿宦跡圖》來自明朝的寫真集,每日頭條,2018-09-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