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強頜龍屬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事實揭露 揭密真相
前往: 導覽搜尋
強頜龍屬
圖片來自dododex

強頜龍屬屬名Pegomastax,意即「強壯的顎」)是植食性鳥臀類恐龍的一屬,屬於頜齒類,生存於侏羅紀早期的南非地區,模式種兼唯一種是非洲強頜龍[1] Pegomastax africana)。

發現與命名

1966年和1967年,在阿爾弗雷德·克朗普頓的領導下,耶魯大學大英自然歷史博物館倫敦大學特蘭斯凱進行了古生物學考察。此外,沃伊贊還發現了一隻小型恐龍的遺骸,這些遺骸是在哈佛大學進行準備的,因為當時克朗普頓與哈佛大學有所聯繫。1983年,保羅·塞里諾將化石確認為一個新物種。2012年,他發表了一篇關於畸齒龍科的論文,並決定將該物種命名為非洲強頜龍(Pegomastax africanus)。屬名取自古希臘語單詞πηγός/pègos(「堅固」「強壯」)和μάσταξ/mastax(「顎」),指其強健的下顎。種名取自化石發現地,即非洲。因為屬名中的mastax屬於雌性形式,所以種名稱必須是africana。塞里諾在一周內改正了這一錯誤,這是他在電子雜誌上發表文章的一個優勢。

正模標本SAM-PK-K10488發現於上埃利奧特組,其年代可追溯到赫唐階錫內穆階,距今約1.95億年。它由一個帶有下顎的部分顱骨組成,但還沒有完全從其所在的岩石中釋放出來,目前,只有一個眶後骨,兩個下頜齒和一個前齒骨暴露在外。這件標本現在是開普敦南非博物館收藏品的一部分。

敘述

總體結構、尺寸和特徵

強頜龍是一種小型雙足食草動物,體長小於一米,重量小於一千克。據估計,顱骨長7至8厘米,表明它的身長只有2英尺,但該推斷是不確定的,因為其頭部相對矮胖。塞里諾強調說,畸齒龍科的身體被原始羽毛覆蓋,而古生物學家托德·馬歇爾描繪的強頜龍的「原始羽毛」(實為尖銳的刺狀物)則很「扎眼」。據他介紹,這種動物會給人留下像「雙足豪豬」那樣在灌木叢中漫步的印象。

塞里諾確定了該屬四個明顯的特徵:前牙呈楔形,高度很大,意味着其上表面只有底面前部長度的70%。前齒骨的上表面以45°角向前、向下傾斜。前犬齒後面的牙齒具有主嵴,該嵴從頂齒向前彎曲到牙冠的前基部。牙冠的頂端有一個明顯的小齒,兩邊的邊緣都被較小的鋸齒占據,微微向下彎曲且有些凸出。

骨骼

從眶後骨看,後支相當高。彎曲的下支形成眼眶的後緣。

前齒骨相當短,呈楔形,意味着強頜龍喙的尖端很高。根據塞里諾的說法,這使得它的喙看起來像鸚鵡一樣,可能是用於專門咬掉某種食物,比如種子。塞里諾還說,這樣的喙亦可以作為防禦。在背面看,前齒骨與兩個齒骨皆有鞍形接口。齒骨的前部在該界面上方並且也在其自身的後支上方延伸,因此齒槽很高,齒列長度的三分之一為二十七毫米。齒骨分支的背面本身也很高,向後以45°的角度向後延伸形成舌狀冠狀突(processus coronoides)。齒骨頂部邊緣沒有顯示出一排小型「通道」,這些通道可用於補充齒列。

強頜龍的齒骨可能帶有十一顆牙齒。最前方的牙齒的正面呈犬齒形,類似哺乳動物――這顆牙齒是下顎中最長的。齒骨上有兩顆筆直的門牙,第一顆門牙有小齒,其後緣筆直而不彎曲,是畸齒龍科的一個例外。在前牙和第二顆牙齒之間有一個很大的間隙。第二顆牙齒非常小,其後方的牙齒大小逐漸增加,直到第八顆,而第十一顆牙齒突然又小了許多。第二到第十一顆牙齒皆有扁平牙冠,底部有一個切口。牙冠重疊,後緣被推過牙齒前緣。冠部略不對稱,後緣更長、更低。牙冠的內側已經嚴重磨損,因為它與上顎的上頜齒外側咬合,因此與下顎的下頜齒吻合。牙齒外面的琺瑯質很薄。由於磨損,許多邊緣鋸齒已經消失。第五顆牙齒的後緣在牙冠尖部以下有六到七個細齒(denticula),上部較小。牙齒的外緣顯示了一個主要的脊狀突起,它本身呈鋸齒的形式,頂部的嵴仍然很寬,最大的牙齒的邊緣以齒狀突起結束;下邊緣在兩側有八個小齒。

參考文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