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張慧蘭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事實揭露 揭密真相
前往: 導覽搜尋
張慧蘭
戲曲演員
出生 1956年生
國籍 中國
知名作品演義棍
花木蘭
穆桂英
雛鳳凌空

張慧蘭(Zhang Hui Lan)

1956年生,女。湖北漢川人。二級演員。

1971年考入湖北省漢劇團學員班,主工花旦、曉旦。

先後主演了《演義棍》、《雛鳳凌空》、《花木蘭》、《穆桂英》主演《小宴》獲省戲曲劇目青年演員比賽銅牌獎、省首屆漢劇藝術節二等獎。[1]


人物履歷

1956年生,女。湖北漢川人。二級演員。

1971年考入湖北省漢劇團學員班,主工花旦曉旦。先後主演了《演義棍》、《雛鳳凌空》、《花木蘭》、《穆桂英》主演《小宴》獲省戲曲劇目青年演員比賽銅牌獎、省首屆漢劇藝術節二等獎。張德華1955年生,江蘇鎮江人。二級演奏員。

  • 黃梅戲新秀程丞的藝術之路

2月28日,在持續20多天的陰雨寒冷天氣後,終於迎來久違的晴朗。暖暖的陽光照在有些破舊的湖北省地方戲曲藝術劇院,

這群年輕的黃梅戲演員非常樂意暫時放下正在排演的傳統戲《女駙馬》,接受我們的采訪。[2]

黃梅戲在武漢太寂寞了,這些科班演員從安徽來到武漢3年多,黃梅戲劇團也已經成立近3個月,知道他們的人還是非常少。

他們都是湖北省地方戲曲藝術劇院領導多次前往安慶,從安徽省黃梅戲學校挑選來的演員。從2001年12月第一批4個演員到漢開始,陸陸續續來了16人,

中間因各種原因4人離開,12個人穩定地留下來了。去年12月18日,湖北省地方戲曲藝術劇院黃梅戲劇團正式掛牌成立。

2個演員中,只有劉學武的故鄉在湖北黃梅,其他11個人全部來自安徽。有趣的是,黃梅戲起源形成於劉學武的故鄉,

發展完善於另外11個演員的老家。據湖北戲劇名家余笑予先生介紹:黃梅戲源於黃梅縣的採茶歌,起源於明代末年,形成於清乾隆年間。

由於黃梅縣經常發大水,災民只得攜兒帶女,組班唱戲到外地謀生。隨著災民的腳印,黃梅戲廣為流傳。傳到安徽省安慶市一帶後,

經當地民間藝人不斷完善和改進,黃梅戲得到很大發展,一時間獨領風騷。

2000年7月,湖北省楚劇團和湖北省漢劇院合併成立湖北省地方戲曲藝術劇院。為了豐富劇院的地方戲劇種,滿足武漢觀眾對黃梅戲的需求,

劇院在合併之初就希望成立黃梅戲劇團。可是武漢沒有黃梅戲專業人才的儲備,於是從黃梅戲的繁盛地安慶選來一個個「希望之星」。

地方戲曲並不景氣,黃岡已有一個省級黃梅戲劇院了,武漢再成立一個黃梅戲劇團,市場前景如何呢?

誰心裡都沒有底,只能先苦練基本功。省地方戲曲藝術劇院副院長李迅說:「我們派漢劇的國家一二級演員對他們進行魔鬼式的訓練,希望他們早日成材。」

3年多來,漢劇老師手把手地教他們。漢劇是京劇之母,一招一式非常規范。他們感慨:「國家一級演員給我們梳頭、穿衣服,一對一地給我們傳授舞台經驗,這是在安徽不可能有的幸運。」

比原計劃整整推遲了一年,2004年12月18日,在文化廳的支持下,湖北省地方戲曲藝術劇院黃梅戲劇團正式掛牌成立。

現在看來,黃梅戲在武漢的市場前景似乎仍然不甚明朗。武漢這個黃梅戲劇團的知名度還太低,他們的演出場次相比安徽的專業劇團要少很多。市場需要培育,黃梅戲在武漢要走的路還相當長。

1984年8月,在安徽省安慶市潛山縣,一對酷愛黃梅戲的夫婦生下了一個可愛的女孩。

那段時間電視上正播放黃梅戲《孟麗君》,夫婦倆非常喜歡戲中的孟麗君,那是一個女丞相,所以他們就為女兒取名程丞。

本意是希望女兒長大後能像孟麗君一樣有出息,沒想到女兒從此跟黃梅戲結下了不解之緣。

程丞對黃梅戲天生就有一種敏感,一聽就會,一唱就像。不僅是唱唱而已,幼小的程丞總覺得自己離不開黃梅戲,一會不唱就不舒服。

洗衣做飯的時候她都會一邊唱著一邊幹活,早上對著鏡子她也會一唱就是半天。

  • 蔡甸區成功舉辦第十八屆「蓮花獎」知音文化藝術節[3]

異國響楚歌古典傳友誼

湖北省漢劇團自一九八九年四月實行承包以來,為實現出人、出戲的辦團宗旨,加強劇團內部管理,經過一年多的奮力拚搏,使劇團面貌發生了可喜的變化,一九九0年六月出席了由文化部委託吉林戲研所在北戴河主辦的劇團管理理論研討會。受到了文化部領導及與會代表們的熱情鼓勵。為弘揚優秀民族文化,擴大漢劇在海外的影響,我團應新加坡國家劇場信託局的邀請,經文化部外聯局、中國對外演出公司的批准,特邀廣東漢劇院梁素珍等八位著名演員作客串演出,由鄧澤民(省委宣傳部副部長)任團長、阮潤學(省文化廳副廳長)和黃佑卿(省漢劇團團長)任副團長、漢劇藝術大師陳伯華任藝術指導、中國對外演出公司代表趙賽珍攜手同行,全員五十八人組建的中國湖北漢劇團,於一九九0年十一月五日至十九日,赴新加坡作了為期半月的訪問演出,受到了新加坡政府官員、新加坡國家劇場信託局接待工作委員會及茶陽會館、南洋客屬總會、三江會館、湖北天門同鄉會等會館和各界知名人士的盛情接待,圓滿地完成了十場演出(包括加演的兩場),受到了新加坡廣大觀眾的熱烈歡迎。新加坡電視台、電台對我們的演出作了現場錄相和錄音,並相繼在新加坡播放;各種報刊共發表評介文章達五十餘篇,登載的各類宣傳照片有六十餘幅。他們一致認為:中國湖北漢劇團是所有赴新加坡演出的外訪團中的一流劇團,具有第一流的藝術水平。

  • 好戲連台 佳評如潮

中國湖北漢劇團此次赴新加坡演出是中新建交後由新加坡國家劇場信託局邀請的中國第一個大型藝術表演團體。我們深感意義重大,任務艱巨。但由於湖北漢劇在歷史上還沒有劇團到過南洋,那裡的觀眾對湖北漢劇知之不多,加上新加坡的戲曲藝術本身也不景氣,國家嘉龍劇場又地處偏僻,因此售票情況很不理想。儘管國家劇場信託局為我們的演出作了很大努力,在一個月前就開始預售戲票,但直到我們到達新加坡後,預售的八場戲票,最高的也只售出了二百多張,最低的只有三十來張。當劇團領導向中國大使館匯報工作時,楊柏森代辦就明確指出:觀眾要多做工作,首要的問題是把隊伍帶好,把演出搞好。出訪團領導當即作出決定,積極組織排練,採取一切積極措施抓好前三場的打炮戲,打開演出局面。同時拜訪了各大會館和各新聞單位,開展廣泛的社會聯絡。六日上午,新加坡國家刷場信託局又主持召開了新聞發布會,劇團為新聞發布會組織了精彩片段、清唱的專場演出,記者和一些會館的知名人士看了我們的專場演出後,對我們的表演水平讚賞不已,他們高興地對我們說:

https://m.tvmao.com/drama/M2QtLSQ= 雏凤凌空剧照

]

「看了你們的演出我們放心了,我們接來的是最高水平的劇團,新加坡的觀眾一定會喜歡的,你們在新加坡的演出一定會成功。」他們還一致認為:「漢劇的唱腔和道白接近華語(指普通話),不看字幕也看得懂,」當晚八時半,即在新加坡的黃金時間,新加坡電視台就播放了專場演出錄像,第二天各家報紙都紛紛作出報道,又得還趕發了專訪文章。

七日晚,我們在新加坡國家嘉龍劇場作了首場演出。演出的劇目是新編歷史劇《雛鳳凌空》和廣東漢劇《王昭君》片斷,觀眾達12∞餘人,有中老年觀眾,也有較多的青年觀眾。開演前,不少會館及社會名流為預祝演出成功,給劇團送來了鮮艷的巨型花籃達二十七個之多。在演出過程中,台上台下的情緒融為一體,觀眾報以熱烈的掌聲達三十多次,演出氣氛之強烈在國內也不多見。演出結束後,新力坡的政府官員及社會名流紛紛上台祝賀。新加坡國會議員符嬉泉興奮地說:「你們演得好,唱得好,做得好,打得好,確實非常精彩。」前任國防部高級政務次長潘峇厘先生說:「湖北漢劇是第一次來新加坡,你們的演出觀眾看得懂,通過你們的演出,使我們對中國的戲曲藝術有了更全面的了解。」愛國華僑、青年實業家、南洋永芳集團公司董事長姚美良先生作為我們的經濟資助人,專程從香港趕到新加坡觀看了首場演出,他熱情洋溢地說:「漢劇是高層次的藝術,你們把中華民族的優秀傳統藝術帶到新加坡,我特別高興,我向大家表示熱烈的祝賀。」新加坡《聯合早報》、《聯合晚報》、《新明日報》三家華文報的總經理黃錦西先生熱情地讚揚說:「你們是中新建交後第一個來新演出的中國藝術表演團體,你們不僅給我們帶來了中華民族的優秀藝術,也帶來了中國人民的友誼。新加坡人對湖北是比較陌生的,但看了今晚的演出,使我們知道了湖北,知道湖北有這樣一個高水平的漢劇團。」新加坡著名音樂家李豪女士看了演出後,情不自禁地對演員們說:「我是湖北漢陽人。離開家鄉已有四十多年了,今天又聽到了鄉音,真是太親切了。你們一定要到我家去作客。」陶融儒樂社的藝員們看完演出後,紛紛上台祝賀,並希望能與我們開展藝術交流。一些會館的知名人士及許多熱心的觀眾,都主動上台請演員簽名合影,還說:「我們能看到這樣高水平的戲,是我們新加坡觀眾的福份。」首場演出的成功,引起了社會廣泛的輿論,各家報紙作了大量報道。 《新明日報》以「觀眾的心都被蔡燕『偷』走了」為題發表文章,對主演楊排風的蔡燕和扮演佘太君的張慧蘭,扮演小喜鵲的祁建芳給予了較高的評價。據悉,這一清新而又幽默的標題是該社的總編輯親自擬定的,並在廣大觀眾中傳為佳話。茶陽會館勵志社娛文主任廖振宏先生在該會館的宴請會上,還藉此標題引發了一席講話,他風趣地說:「這兩個星期來,兒女們投訴他們父母的心不見了,老闆們、雇員們的心也不見了,凡是到嘉龍場觀賞演出的觀眾的心都不見了,我們的心也不見了。心啊,心啊!你在哪兒?我們大家的心都讓此次到我國演出的中國湖北漢劇團的精彩絕倫的演出 『偷』走了。幸好中國湖北漢居團只演出十天,如果再多演數天,我們大伙兒可會隨中國湖北漢劇團到中國去了!」

中國大使館的官員們觀看了我們的首場演出後,張健興參贊代表大使館向我們表示了熱情祝賀,並感謝我們為中新友誼作出了貢獻。中國對外演出公司、湖北省文化廳及湖北省漢劇團留守人員欣悉我們首演成功的捷報後,也相繼致電祝賀。上級領導及有關部門的祝賀和希望,使我們全體演職人員倍受鼓舞。

八日晚,新加坡社會發展部政務部長壯日昆先生觀看了我們演出的《皇親國戚》後,稱讚我們是「具有中國一流藝術水平的劇團」。

九日晚,我們演出了《八仙鬧海》、《林沖夜奔》、《宇宙鋒》、《活捉三郎》一台折子戲,全場演出獲得了五十多次掌聲,高潮處觀眾還情不自禁的叫起好來(新加坡的觀眾過去從無叫好的習慣)。謝幕時,觀眾掌聲如雷,經久不息,一個個都不忍離開劇場;演員們在樂隊奏出的漢劇曲牌聲中一起走下舞台以致謝意,可觀眾又把演員們圍成幾團,請演員名合影,時間長達半小時之久。當我們回到住地——海景大酒店後,直到深夜二點,我們還接到一些熱心的觀眾打來電話,詢問演員演出累不累,武打後身上痛不痛。有的觀眾得知我剛三生演員向陽因演出腰部受傷後,還主動提出給他請醫生治傷。國家一級演員程彩萍幾乎每天晚上都要接到觀眾的電話,一談就是十幾分鐘。新加坡大學蔡曙鵬博士看了我們演出的這台折子戲後,激動得不能入睡,他在電話中說:「看了你們的演出,深感到漢劇藝術真不愧是中國的文化瑰寶,感到最使人振奮的是你們培養了一批非常有前途的青年演員。」他稱讚青年演員金榮霞(主演《活捉三郎》)「身段、舞蹈優美,水袖功、團台功都很過硬」;稱讚青年演員蔡燕(主演《宇宙鋒》) 「不愧是青年中的佼佼者,是難得的藝術人才」;稱讚青年演員祁建芳(主演《八仙鬧海》)基本功過硬,並認為《八仙鬧海》的武打「打出了人物,打『出了情緒,打得富有滑稽性」。陶融儒樂社的陳莉蓉小姐在電話中告訴我們,說他們的藝員們看了演出後都激動得沒有睡覺,自發地集結在一起評戲評藝。

《求騙記》是我們在出國前請著名導演余笑予趕排的一出創作劇目,在武漢時由於服裝、布景都已運往新加坡,只作過一次不穿服裝的內部匯報彩排。十五日在新加坡演出時,觀眾掌聲達到了三十多次,喜劇效果十分濃烈。散場後,不少觀眾向我們的演職員打聽該劇的作者是誰,稱讚「編得好,編得絕」。曾在美國學過多年導演,現任國家劇場信託局理事長助理的韓進元先生評價該戲導演手法是「既沒有脫離戲曲的本體,又吸取了話劇的手法」,他認為「發展戲曲就是要走改革的路,要建立導演制」。

十六日晚,是我們出訪新加坡的最後一場告別演出。應觀眾要求,我們翻演了四出折子戲,觀眾之踴躍、情緒之熱烈皆居全部演出之首。這場演出給新加坡的廣大觀眾留下了永久的懷念。演出結束後,新加坡的政府要員、新加坡國家劇場信託局、接待工作委員會及各會館的會長、副會長和中國大使館的官員們一起走上了舞台,合影留念,祝賀我們在新加坡取得圓滿成功。陶融儒樂社的藝員和觀眾們還自發地給我們獻上了三十五束鮮花,在有節律的掌聲中,觀眾齊聲高呼:「歡迎你們再來新加坡!」「中新友誼萬歲!」一位叫沈懷蘭的女士,得知今晚是我們在新加坡的最後一場告別演出後,擠出時間前來觀看了我們的演出,並給我們全體演職員每人寫了一封複印的慰勞信,還給每人贈送了一張新加坡最後一批一元的新鈔,以作珍藏紀念。

在我們赴新加坡的演出過程中,還有馬來西亞的數百名觀眾,他們來回要坐十六個小時的汽車,從吉隆坡趕來觀看了我們的演出。

我們在新加坡的演出,幾乎成了所有報紙宣傳報道的熱點。在五十多篇的評介文章中,其中不少都是出自新加坡著名的專家、學者之手。新加坡大學的蔡曙鵬博士,他本來有急事要去泰國,儘管這樣,他也抓緊機會接連觀看了我們的前三場打炮戲,並連續發表了《從「雛鳳凌空」看湖北漢劇團》、《為「皇親國戚」畫一幅漫畫》、《神仙美女·英雄·鬼》三篇重頭文章,他在文章中寫道:「和目前正在東南亞巡迴演出的美國紐約交響樂團一樣,來自中國湖北省的漢劇團,因為全體成員個個技術強,加上紀律嚴明,協調配合,而凝成光彩奪目的整體藝術效果」。他「更願湖北漢劇藝術家們精湛的演出,能使新加坡已經極為微弱的演過漢劇的單位,忽如得天神助,起死回生,出現一個新加坡漢劇復興的意外局面」。音樂博士李豪女士,懷着對家鄉的眷戀之情,兒乎看完了我們的全部演出。她以《一個老人家的心裡活》為題發表文章說:「這是我在新加坡所見到、所聽到的最令人欣賞的表演藝術……演員們的演唱幾乎都是清新明亮的,吐字清楚,易聽易懂,樂隊與演唱者的合作,演唱者之間的動作配合又是那樣的天衣無縫,生動自然,其自然的令台下的我一聽眾,也象他們之中的一員。藝術的偉大就是自然化,自然地吸引聽眾在不知不覺之中地加入了他們的陣容。」還有一位署名叫區如柏的漢劇知音,在其《高水準的湖北漢劇團表演》的文章中寫道:「他們的高水準表演宛如久早逢甘露,給喜愛觀賞漢劇的觀眾灑了一場及時雨,也為新加坡的地方戲曲增添了一番藝術氣氛。」另一位叫黃叔麟的《聯合早報》的老記者,他把自己精心保存了五十年的一張漢劇本藝術大師陳伯華在青年時演出《宇宙鋒》的珍貴劇照,連同他撰寫的《「趙艷蓉」來到了新加坡》的文章,一起在報上登載發表,以表示他對漢劇藝術的迷戀,對陳大師的崇敬之情。

  • 廣交朋友 增進友誼

我團在新加坡演出期間,不僅圓滿地完成了全部演出任務,作為文化使者,我團還出色地完成了廣泛的民間外交和文化交流活動,先後拜訪過茶陽會館、南洋客屬總會、三江會館、湖北天門會館,特別是茶陽會館和南洋客屬總會自始至終對我們演出給予了大力支持。茶陽會館的會長、副會長們每天在開演之前都佩戴着「中國湖北漢劇團」的標誌,在劇場前迎候觀眾入場,為我們的成功演出,他們同樣充滿了一種勝利的喜悅和自豪感。湖北天門會館的老鄉們也誠懇地表示要經常回湖北觀光,為湖北在中部崛起作出貢獻。我們還拜訪了新加坡電台、電視台、《聯合早報》、《聯合晚報》、《新明日報》及這三家華文報社的總經理黃錦西先生,拜訪了音樂博士李豪女士、新加坡著名畫家林木先生、新加坡「天下唱片公司」的董事長曾鵬翔先生。牛車水人民劇場的潘總經理表示,要在明年的下半年或是後年的上半年一定再度接我團赴新加坡演出。音樂博士李豪女士對我們的演出是場場必看,天天都要到後台看望我們,我團的青年演員都敬稱她「李奶奶」。更使我們難以忘懷的是我們有幸拜訪了新加坡業餘京劇團陶融儒樂社,和海外同仁歡聚一堂,切磋技藝,交流了藝術經驗。本月十一日下午,儒樂社派出數十輛小轎車,將我們會訪的三十名代表接到該社,社長李仰波先生在歡迎詞里稱讚我團是中國到新加坡演出過的所有戲曲劇團中「最高水平的劇團」。他饒有風趣地說「以前我們還自以為演得不錯,看到你們的演出後。我們簡直沒有膽量演出了。」他還說:「中國有句俗話,血總是比水濃,我們與你們是有着血緣關係的,我們儒樂社的藝員們是非常熱愛中國的傳統藝術的。」副團長阮潤學在答謝詞中說: 「我們同說華語,又同習華藝,兩國的戲曲藝術同仁相逢在新加坡,這是我們的共同願望。」雙方還互贈了禮品和藝術資料。在交流會上,漢劇藝術大師陳伯華表演了「眼技」,湖北漢劇演員程彩萍、向陽、張波蔡燕、金榮霞、李瑞明、蘇厚超還分別演唱了漢劇的精彩唱段。廣東漢劇藝術家梁素珍與新加坡名票張昭英合唱了廣東漢劇《盤夫》選段。儒樂社的同人紛紛表示要把他們已輟演多年的漢劇恢復起來,使漢劇藝術能在新加坡重新得到發展。南洋客屬總會也表示要請中國的漢劇名師,為發展新加坡的漢劇培養新一代的漢劇藝術人才。

在我們結束了全部演出後,新加坡國家劇場信託局為我們精心安排了三天的遊覽,使我們飽覽了新加坡美麗的自然風光和風土人情。與此同時,國家劇場信託局、茶陽會館、南洋客屬總會、三江會館、湖北天門會館還分別為我們舉辦了慶功宴。兩國友人以新加坡「喊酒」的風俗敬酒共抒友情,賓主們以歌助興,《友誼萬歲》、《別忘今宵》的合唱把宴會氣氛推向了高潮。鄧澤民致答謝詞說:「新加坡國家劇場信託局和各會館對中國湖北漢劇團赴新演出的支持和關懷,將載入中新友好的史冊,也將載入漢劇的史冊。」中國大使館楊柏森代辦也在宴會上講話說:「中國湖北漢劇團實力雄厚,行當齊全,在新加坡的演出獲得了圓滿成功,為促進中新文化交流,發展中新友誼作出了貢獻。」

在我們離開新加坡的前一天晚上,儒樂社的藝員們紛紛趕至海景大酒店和我們談心,為我們送行。二十日上午九時,新加坡國家劇場信託局理事長連金水先生、理事長助理韓進元先生、信託局前任主席張良才先生及夫人、南源布莊有限公司總經理姚森良先生及夫人、茶陽會館會長周通盛先生、南洋客屬總會會長曾良材先生及各界知名人士都趕到機場為我們送行,中國大使館的楊柏森代辦、一等秘書袁可文同志也趕到機場歡送我們載譽而歸。

  • 認真總結髮揚新風

嚴格地說,我們劇團的藝術素質和隊伍的思想素質離出國團的要求還是有相當大的差距的。但為什麼這次出訪演出能取得圓滿成功,歸結起來,主要因素有以下幾點:

一、省委的重視、各級政府的關心和支持是我

們取得勝利的根本保證。今年四月,新加坡國家劇場信託局派人到武漢看戲談判時,省文化廳副廳長阮潤學就一直作陪,積極促成此事。五月在北京簽訂正式合同時,又得到了文化部外聯局、中國對外 演出公司的大力支持。正式合同簽訂後,由於我團演出物資和設備既陳舊又缺乏。省政府在財政極為困難的情況下還給我們撥了二十萬專款。我們在崇陽組織業務集訓時,省委宣傳部和省文化廳領導冒着夏暑多次到集訓地看望,對大家的工作和健康表示了極大的關心和愛護。特別是組團時,省委副書記錢運錄同志還親自批文,為我團出國組建了強有力的領導班子。中演公司指派亞洲司的趙賽珍同志, 親臨指導我團的出訪演出工作。當我團在新加坡演出時,領導和演職人員吃在一起、住在一起,白天看排戲、晚上看演出,現場辦公、現場解決問題。並針對每場演出的具體情況,作出戰術分析和決策;演出前進行戰前動員,鼓舞士氣。 《翁媳鬧公堂》由於劇情單一,藝術上也不夠成熟,出訪團領導除組織認真排練,並通過戰前動員會強調演出作風和演出的精神狀態的重要性,以此刺激了全體演出人員的創造熱情,使這場戲演得有聲有色,獲得了意想不到的藝術效果。年過七旬的漢劇藝術大師陳伯華,每天堅持到劇場參加排練,為保證演出質量作精心指導。不僅如此,領導同志每天都要作大量的拜訪和接待工作,他們的忘我精神和兢兢業業的工作態度,大大的鼓舞了全體演出人員的士氣。中國大使館除每天來人看戲外,對我們的工作和生活給予了無微不致的關心和愛護,使我們產生了一種安全感。

二、周密的計劃,精心的準備,為我們的出訪演出奠定了成功的基礎。出訪前我們從演出劇目、演出物資及演出組織、社會聯絡、宣傳資料都作了認真的準備。同志們說:「出國演出十場,我們辛苦了一年。」這的確是事實。特別是今年四月新加坡派人來武漢看戲並簽訂了正式演出合同後,大半年的時間裡,我們組織了緊張的業務集訓,提高了十台演出劇目質量,購置、製作、整理翻新了全套的演出物資和設備。劇團從一九七六年後,武戲就成了空白,武戲演員調出的調出,轉行的轉行。但為了出國演出的劇目需要,很多年近五旬的中年演員都參加武功訓練。大運動量的訓練和排練,不少同志身上痛得連路都不能走,臉上的傷痕青一道紫一塊,但他們仍然咬緊牙關、忘我的拼搏。王平同志已有三十五歲,因多年轉舞美,在練功排練時,由於勞累過度,不慎折斷了腿部大筋。他住院治療。未等傷痛痊癒,他又拄拐杖跑印刷廠製作幻燈務,獲得極高讚譽,為促進兩國的文化交流,增進兩國人民的友誼,作出了積極的貢獻,為祖國、為湖北人民贏得了榮譽。回國後,受到了省委宣傳部、省文化廳的主要領導的親切接見和熱情歡迎。湖北武漢的電視台、電台,及各大報紙對我們在新加坡的演出盛況,都相繼作了報道宣傳,給予了較高的評價。在一片讚揚聲中,劇團黨委、團務會又認真的分析了成功中的不足,順境中的困難,規劃了下一步的工作,為繼續深化劇團體制改革和藝術改革,爭取在盡短的時間內努力辦好如下幾件事:

一、發動群眾,對出訪演出的成功作認真總結,在此基礎上規劃一九九一年的工作任務和奮鬥目標。

二、我團創作排練的大型古裝喜劇《求騙記》,已被省文化廳納為全省的重點劇目。我們擬定向省委匯報後,再度組織加工排練,爭取一九九一年晉京演出。

三、在此次赴新加坡演出中,與愛國華僑、青年實業家、南源永芳集團公司董事長姚美良先生多次會晤,他出於對中華民族文化的熱愛,表示要積極扶持湖北漢劇,對我團給予長期資助,並預想在一九九一年或一九九二年再次支持我們到新加坡和馬來西亞演出,我們決定組織專門班子和他協調,如達成協議,設想在劇團院內改建一座「姚美良古戲院」,與他進行長期合作。另外,中演公司代表趙賽珍同志鑑於她對我們出訪新加坡演出的良好印象,主動進行了聯繫、推薦,由中演公司派我團參加日本地方戲戲劇節。同時,台灣有關人士也正在和我團商談邀請我團赴台灣演出事宜,現已簽訂意向書。與此同時,我們還要積極組織在省內的演出。努力提高劇團人員的藝術素質和思想素質,借用以上宏觀目標的實現,達到「以外促內」的效果,爭取為祖國、為湖北人民贏得更大的榮譽。

人物生平

1972年畢業於安徽省。安慶地區藝訓班打擊樂專業,同年分配到岳西縣黃梅戲劇團工作。1986年結業於安徽省音樂理論函授中心。

1990年調任省黃梅戲劇團樂隊司鼓。擔任司鼓及作曲、配器的戲曲有《天仙配》、《女駙馬》、《羅帕記》、《御河橋》、《莫愁女》、《天國女狀元》、《玉環女》等,電影有《血淚恩仇錄》,電視連續劇有《貂蟬》,獲1990年度飛天獎。《僧尼浪漫曲》、《未了情》獲全國第二屆黃梅戲藝術一等獎及全省戲曲匯演一等獎。

視頻

洞房(上)李池湘、梁筠菱主演,劉惠鳴、張惠蘭演唱

參考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