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廣九大馬路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事實揭露 揭密真相
前往: 導覽搜尋
廣九大馬路
圖片來自ke

廣九大馬路廣州越秀區一條東西向馬路,長162米,闊17米,因為近舊廣九火車站而得名。

廣九大馬路是越秀南路的延伸,而今兩者分界是東濠涌,該處亦是東濠涌高架橋的入口。

越秀區

越秀區中國廣東省廣州市的一個市轄區,是廣州老四區(越秀、東山、荔灣、海珠)之一,因越秀山而得名。區人民政府駐越華路183號。越秀區總面積33.80平方公里,總人口115.72萬人,本區是廣東省面積最小,人口密度最高的市轄區之一,達平均每平方公里52834人,為全球同類行政區中第四。現為廣東省人民政府廣州市人民政府駐地。

歷史

越秀區區域,是古代廣州城所在地。廣州作為歷代州、郡、縣治所和南越國都城,其行政中心,多在今越秀區範圍內。

秦始皇三十三年統一嶺南,設南海郡,郡治番禺城就在今越秀區內。而越秀區的區域分屬南海縣和番禺縣。隋朝開皇十年,將番禺縣併入南海縣,唐朝長安三年重置番禺縣,現長塘街以西屬廣州城,文明路以北一小部分隸南海縣,余歸番禺縣管轄。五代時,劉岩建南漢國於嶺南,定都廣州,將廣州改名興王府,廢南海縣,並將其轄區併入興王府。宋朝開寶五年南漢滅亡後,番禺縣併入南海縣,屬廣州府治。宋朝皇祐三年,從南海縣分出番禺縣。將廣州城以廣州府署為中心點,西屬南海縣,東屬番禺縣,今越秀區再次分屬兩縣。明朝洪武三年,番禺縣置鹿步巡檢司,今越秀區轄區東部均屬鹿步巡檢司管轄。清末廣州第一次劃界,今越秀區區域在警界範圍內。光緒三十一年,巡警總局改組,今越秀區大部分屬老新城、東南關區域。1921年至1949年期間,今越秀區範圍大致屬於下列11區:西山區、德宣區、惠福區、靖海區、小北區、太平區、永漢區、東堤區、東山區、大東區和前鑒區。

而越秀區之名始於1950年6月,當時廣州市將原西山、德宣和小北3個區合併為越秀區,因區內有越秀山故名越秀。而當時惠福區、太平區、永漢區和大東區都在現越秀區地界內。1952年9月,越秀區改稱北區,而東區和部份中區都在今越秀區地界內。1960年7月,中區的8條行政街併入北區,合稱為越秀區。

2005年5月,廣州市調整行政區劃,將原東山區的行政區域,白雲區的礦泉街道,天河區的登峰街道、天河南街道的楊箕和中山一2個居委會、沙東街道部分區域劃歸越秀區管轄。

廣九火車站

廣九鐵路(亦稱九廣鐵路廣九綫九廣綫),是指1911年起連接廣東廣州香港九龍鐵路,也是第一條連接香港及中國大陸的鐵路。興建之時分為兩部份,中國大陸境內的路段稱作華段,香港境內的路段稱作英段(當時香港是英國殖民地),路軌等基建設施分兩地管理。鐵路始建於1906年,英段於1910年通車,華段則於1911年通車。來往兩地的直通車服務曾因二戰及後來中國大陸政權變更而停辦。該路段後來亦因停辦分拆為華段與英段,華段在1949年10月改名為廣深鐵路至今,而英段的名稱則保持至1996年因新建西部走廊鐵路九廣西鐵而更名爲九廣東鐵(現東鐵綫)。隨著中國實行改革開放,1979年4月廣九直通車復辦,至今仍經此路綫來往廣州以及香港兩地。

廣九鐵路是中國最早期修建的鐵路之一,現在中國大陸以及香港均已沒有廣九鐵路作為整條鐵路線的概念。而在華段以及英段分拆之後,廣州深圳之間的鐵路稱作廣深鐵路,而香港境內段則經歷數次變遷,現為港鐵東鐵綫

策劃建造

背景

英國於1842年獲得香港島後就宣布香港自由港,着手逐步將香港建立為東方的自由貿易樞紐。1850年至1851年期間由洪秀全等人發起的太平天國反清運動,大量華南商人進入香港避亂,導致香港人口急速增長;與此同時,香港也開始成為亞洲的重要貨物轉口港。在這樣的環境條件下,粵、港兩地的人口、貨物運輸越趨頻繁。

光緒十六年(1890年)末,時任廣東候補知府易學灝奏請兩廣總督李瀚章,擬以湊集商股方式,修建省城廣州至香港九龍半島的鐵路,加強兩地的交通聯繫。易學灝建議,鐵路從廣州的黃埔出發,經東莞太平鎮至九龍半島的深水埔(深水埗)。當時的深水埗正正位於邊界以北,仍屬新安縣管轄,因北京條約的簽訂而成為一個邊界小鎮和漁村,其地位日益重要;而英國的野心仍然在膨脹,在簽訂北京條約後不久就擅自將深水埗納入自己的勢力範圍,圖謀占領整個九龍半島。一直對鐵路持開明態度、主張興建鐵路的李瀚章,對易學灝的建議亦表同意,並於1890年10月寫就《在籍知府易學灝請由省河至深水埔試辦鐵路似可准行請核復飭遵由》上報朝廷請求批准[1],惟清廷因當時因正在籌建盧漢鐵路東三省鐵路(關東鐵路),負擔甚重,且粵漢鐵路尚未形成,「省河至深水埔」的鐵路計劃未被批准。

參考文獻

  1. 件名:在籍知府易學灝請由省河至深水埔試辦鐵路似可准行請核復飭遵由. 數位典藏與數位學習國家型科技計畫. [2011-05-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