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工分制度(宋新明)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事實揭露 揭密真相
前往: 導覽搜尋
工分制度
圖片來自免費素材網

《工分制度》中國當代作家宋新明的散文。

作品欣賞

工分制度

改革開放之後,農村告別集體所有制和工分制度,分到了責任田 ,全家溫飽問題,解決在我國改革開放之後的80年代。1978年春,我在家中排行老大,剛能接力助家之際,響應國家號召,應徵當兵服役,這一走就是20年。父親在外工作,家中還有一位年邁的姥姥養老、四個妹妹和一個弟弟上學、家務、勞動等生活重擔,相對而言,完全落在她的肩上。

在責任田的經營上,她視土為命、家中的糧倉。年復一年地春播夏播秋收,從來不誤農時。精細到耕前施肥,耙地備播,滅蟲施肥,科學管理上的各個環節,追求收穫受益最大化,做到顆粒歸倉。

生產勞動的艱辛,家庭生活的不易,也讓她積勞成疾。1985年秋,她感到身體不適,吃不下飯,誤以為飯量小,經查患了嚴重的胃潰瘍。加上嚴重的皮膚瘙癢病,常年困擾着她 。癢難耐時,渾身潰爛。即使是酷暑難耐的夏天,癢起來忍無可忍,不得不去燒柴禾烤火袪癢,其感受不言而喻。由於當時我正在部隊服役,鞭長莫及,很是着急,幾個弟弟妹妹年齡小,也沒有能力帶她尋醫。我只有讓愛人晉現玲,領着她先後到遂平縣、西平縣、駐馬店地區醫院、解放軍第159醫院求醫看病。同時,我也多次利用一切可利用的會,帶着她到省內外尋醫問藥。幾年下來,她為能夠治好病,服用的藥物不計其數,喝下的中藥足有七八桶。苦口良藥,終於治好了她的病,真是謝天謝地。

八十年代之前,農村物資匱乏 ,農民生活十分困難。日常食用的麵粉,還是用毛驢拉石磨磨麵,人推石碾輾糧,手動篩籮加工為主。到了八十年代的改革開放初期,幾個村才有一台電動磨麵機這個「稀罕物」,糧食經營加工市場還沒有完全放開。實行承包責任制度後,口糧雖不成問題了,但由於經濟條件有限,加工面仍然處於人推牲口拉石磨、石碾狀態。後來的日子裡,即便使用電動粉碎機加工麵粉,她也是用平板車,一個人拉着糧食,到10多里以外的集鎮上去打面,就是這樣年復一年地保障着全家的吃麵問題。至今我還清晰地記得,那次在外加工麵粉時的機械事故,轉動的機器部件掉下,打到她的頭部導致嚴重創傷,緊急治療住院時的情景,到今天還留下深深的疤痕。直到八十年代後期,農村有了現代化的電動麵粉機械,石磨石碾成為人們的歷史回憶。

房子背負着生活重量,有了房子,才算過上了好日子。記得那個年代蓋房子時,母親曾組織帶領家人們,一起在空閒窪地和稻田河溝里,先用犁鏟劃格(約深30公分,長30寬40公分),然後,利用人力從底部拉動坯鏟,逐個鏟起來,又個個排列有序,翻涼曬乾,好像等待接受閱的士兵,很是壯觀。土坯布滿這濕窪草地、溝坎和稻田溝。小小土坯,凝聚了家人們的勞動汗水,也寄託着美好生活的嚮往,我家的土坯房是孩提時代的記憶。家裡住的是土坯牆茅草房,每年都要進行修補完善一次,根本經不住風雨,房子漏了,日子更苦了。

幾十年間,隨着經濟條件的逐漸改善,她在老房子的基礎上,翻建成為磚石根基出地、土坯牆體、茅草屋頂、磚瓦房沿的住房,房屋變得結實了,日子也就好過了。新時代的到來,我家房子由土坯草屋、磚包外體、瓦接房沿的房子,到90年代初的磚體水泥結構平房,生成了現在模樣。她先後一手翻修、新建了5所17間房屋,多次進行庭院圍牆翻建、磚石鋪地、地面硬化。住房和生活條件好了,日子也甜了,家境越來越好。

[1]

作者簡介

宋新明,中國散文網簽約作家。

參考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