保障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保障/ 堅城,外文名:Fort,Fortification,基督教聖經名詞。
基督教的基本教義有上帝論、三位一體論、基督論、原罪論、救贖論、因信稱義等。基督教的經典是《聖經》,也稱《新舊約全書》,其中《新約聖經》27卷,與天主教[1]完全相同。《舊約》39卷,比天主教的《舊約》少7卷次經。天主教和基督教的《聖經》採用不同的譯本,譯法差別較大。基督教重要節日有聖誕節、復活節、受難節、聖靈降臨節(亦稱五旬節[2])、感恩節。
簡介
古代世界大部分的城市中,都會有城牆、衛所、壕溝或護城河作防衛設施。這些防禦工作是按着城市四周的自然地勢而建造。早期城市的防衛措施包括沿着牆身或在牆外加建簡單的土壩,務求使敵人難以攻入。在選擇建城的地點時,有利的地勢是十分重要的,例如偏遠的斜坡上,就能夠提供天然的屏障。不過,一些水源充足、航道通暢或位處商旅大道交匯點的地方,由於極具戰略性,所以即使缺乏天險的保障,仍會被選作建城的地點。在這種情況下,建造防禦工事的困難和費用,明顯地也會大大提高。
通常所有可供使用的材料,都會用在防禦的工程上,這包括瓦礫、碎石和泥土。人們會在這些材料外面,鋪上一層堅硬的黏土,或以石灰製成的石膏掩人耳目,不容敵人知道下面所填的是甚麼物料。在城牆下的堅石挖一條溝渠或護城河,也屬常見。這樣便能阻止敵人進攻,並且令敵人難以挖掘隧道,從城牆下通入城內。
在轉角處、城門和取水通道這些軍事弱點,會建築一些高塔,以加強力量和保護。塔內有樓梯上落,並有房間可供駐防的兵丁居住,至於負責監視敵人的守望者也居住其中,他們在危險時,發出警告。城門設有巨大的門柱和銅或鐵製成的門閘。門是掛在樞軸上的吊橋,可以放下作通道或收在門楣上,也需要大量的人手守護。城門通常有好幾重入口,在門與門之間有侍衛防守。
出土的古代山寨反映由原始時代到新約時代防禦事工的發展。最早的山寨多是用粗糙的磚、石建成。匠人的技術水準參差,不同形狀、體積的大小石塊經過粗略加工後,便堆放在一起,成為城牆。石塊的表層和連接的地方,便用小石或石灰石的碎片來填補。到了後期,人們開始改用小心預備的灰泥,塗在牆上以增加防衛力量。直至希伯來時期的後段,人們才懂得採用雕有裝飾的石頭,並使用熟練筆法所繪畫的草圖。
聖經以山寨或高塔,比作神的力量和保守,以致信徒可以全心信靠。先知曉得國家的防衛力量,並非倚靠那些磚瓦所作的工程,而是倚靠神,所以他們勸人要信靠神,作他們堅固的避難所(撒下二十二2-3、33;箴十29;賽二十五4;耶十六19;何八14;珥三16;鴻一7)。
神也能使衪所選召的僕人,成為「堅城」(耶一18,十五20)。在彌賽亞作王的年代中,城中不再需要門和閘(結三十八11),因為神的拯救將要成為他們的保障(賽二十六1,六十18)。
參考文獻
- ↑ 如何正確區分天主教和新教?看完這個終於搞清楚了,搜狐,2019-01-05
- ↑ 五旬節的意義,我愛歷史網,2020-04-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