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武夷山文廟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事實揭露 揭密真相
(重新導向自 崇安文庙)
前往: 導覽搜尋

武夷山文廟又稱崇安文廟,福建省崇安縣於1989年改名武夷山市,故名。文廟建築是古代漢族勞動人民智慧與血汗的結晶,舊址位於今武夷山市崇安街道市政府、市圖書館一帶,占據城關中央位置。文廟一是為祭孔,二是為教書育人,謂之學宮[1]。武夷山市人口不甚多,但古代文士輩出,得中進士的人數在閩北名列前茅,這與當地重視教育、悉心維持文廟的傳統是分不的。

簡介

崇安文廟於1959年被列為崇安縣文物保護單位,1961年作為閩北工農兵代表會議會址被列為福建省文物保護單位。文革前後大部分建築逐漸被拆毀,2001年1月20日被撤銷省級文物保護單位資格。時遷事移,武夷山各界人士正在呼籲恢復重建武夷山文廟。

閩北最大的文廟

福建省武夷山市(原崇安縣)在古代「為七閩戶牖,舟車輻輳,冠蓋相屬」(民國三十一年版《崇安縣新志》,下同),歷代知縣、縣令都很重視武夷文廟的建設。朱子一生有五十多年在武夷山市度過,他生前多次謁拜縣文廟並留下了兩篇記文。朱子集理學之大成,被認為是孔孟之後最大的儒者[2],死後從祀孔廟,清代配享大成殿。由於朱子的緣故,武夷文廟隨之榮耀,其建築越往後越巍峨壯觀,至清代「宏麗為閩北冠」,「行道之人見宮牆之壯,輪奐之美,莫不肅然起敬。」如今武夷山市政府大樓南側、崇聖祠西南片的參天古樟群,便是當年武夷文廟創建時植下的「孔林」,它們見證了武夷文廟近千年的輝煌與滄桑。

據現年92歲的林振光先生介紹:崇安文廟占地30多畝,至20世紀70年代前,基本格局仍在,整體略呈「甲」字形,布局嚴謹,庭院寬敞,多座建築為飛檐翹角、雕樑畫棟,是武夷山這座歷史文化名城的一顆明珠。站在橫街頭仰望文廟中軸線上依嶺坡而築的陛道及建築,莊嚴肅穆,氣勢逼人。坡頂是一座三層斗拱飛檐的壯美牌樓,上懸「閩邦鄒魯」與「仰之彌高」橫匾。牌樓是進入文廟核心的大門。大門兩翼的廟牆分別寫有「宮牆萬仞」和「天南道國」八個猷勁大字。宮牆下是條從五賢祠(今武裝部)方位橫折過來的大道,道旁牆體上嵌有一塊齊眉高的石碑,上刻「文武官員至此下馬」大字。

據舊志記載,匾額「閩邦鄒魯」,是明代董其昌手筆。「閩邦鄒魯」、「天南道國」二語,與「道南理窟」一樣,幾乎是武夷山專屬的(有趣的是,「天南道國」四個字已化入武夷山方言中,成為一句責備小孩調皮的話)。故今人蔡尚思有詩曰:「東周出孔丘,南宋有朱熹。中國古文化,泰山與武夷。」武夷山在儒學史上有這樣的地位,理應有與之相稱的文廟。

視頻

武夷山文廟 相關視頻

孔子聖像入駐武夷山文廟
武夷山宣傳大片

參考文獻

  1. 武夷山千年文廟的古與今,東南網,2016-05-19
  2. 閩邦鄒魯——武夷山 ,搜狐,2017-05-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