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尼帕病毒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事實揭露 揭密真相
前往: 導覽搜尋

尼帕病毒(NiV)是一種新出現的人畜共患RNA病毒(一種可由動物傳播給人類的病毒)。尼帕病毒屬於RNA病毒,與亨德拉病毒密切相關。兩者均屬亨德拉尼帕病毒屬,這是副粘病毒科的一種新病毒類別。尼帕病毒給感染者造成嚴重疾病,特徵為腦部炎症(腦炎)或呼吸系統疾病。該病毒還可在豬等動物身上引起嚴重疾病,給養殖者造成重大經濟損失。它是繼英國瘋牛病、台灣島豬口蹄疫、香港禽流感後,又一引起世界廣泛關注的人畜共患病的病毒。截至2018年6月2日,印度衛生部門共報告19例尼帕病毒病病例,其中18例實驗室確診病例,17例死亡病例。[1]

疫情

1999年,尼帕病毒在馬來西亞豬農中暴發的一次疫情期間首次得到確認。自那時以來,又發生過另外12次疫情,均在南亞。

2018年5月,印度南部喀拉拉邦近期流行尼帕病毒,截至2018年5月23日已造成至少11人死亡。

截至2018年6月2日,印度衛生部門共報告19例尼帕病毒病病例,其中18例實驗室確診病例,17例死亡病例。受影響的兩個地區是科澤科德馬拉普蘭[2]

傳播

在最初的馬來西亞和新加坡疫情期間,大多數人類感染因直接與病豬或其受污染的組織接觸而導致。據認為,該病毒通過呼吸道產生的飛沫、與豬的喉嚨或鼻腔分泌物接觸,或與染病動物的組織接觸進行傳播。在孟加拉國和印度的疫情中,食用被受感染果蝠尿液或唾液污染的水果或水果產品(如椰棗原汁)是最可能的感染源。在孟加拉國和印度後來發生的疫情期間,尼帕病毒通過與患者的分泌物和排泄物密切接觸直接人傳人。據報告,在印度西里古里,病毒還在一所衛生保健機構內部傳播,其中75%的病例發生在醫院職員或就診者中間。2001至2008年,孟加拉國報告的病例約半數由人傳人所致。[3]

症狀

人類感染從無症狀感染到致命的腦炎情況不同。感染者最初出現流感樣症狀:發燒頭痛、肌肉痛、嘔吐和喉嚨痛。之後可能出現頭暈,嗜睡,意識混亂,以及表明急性腦炎的神經系統跡象。有些人還可能出現非典型肺炎和嚴重呼吸道疾患,包括急性呼吸窘迫。嚴重病例會發生腦炎和癲癇,進而在24至48小時內陷入昏迷。潛伏期(從感染到出現症狀之間的間隔)從4天到45天不等。大多數急性腦炎倖存者可以完全康復,但約20%會留下殘餘的神經後果,如持續驚厥和人格改變。少數人康復後又復發或罹患遲發性腦炎。長期而言,在15%以上的人身上觀察到持續的神經功能障礙。病例死亡率估計為40%至75%,但是,該比率可因疫情而變化,取決於當地的監測調查能力。[4]

致病機理

利用免疫組織化學技術對此病的致病機理及傳染性進行研究發現,此病毒主要具有嗜內皮向性和嗜神經向性,另外還具有嗜氣管、支氣管向性及嗜膜間質和外膜向性。此病毒嗜血管內皮細胞,導致水腫,引起間質性肺炎(肺水腫)、腦脊膜炎、腎小球萎縮及胎盤感染。隨着病程延長,內皮細胞發展為多核巨細胞,臨床表現為急性呼吸道疾病,明顯的神經系統疾病。病毒嗜膜間質和外膜向性,導致血管疾病,但沒有明顯的臨床特徵。嗜神經向性,病毒核衣殼集中在神經膠質細胞中、大腦皮質、腦幹中,並延伸至實質組織,呈現彌散性血管炎,並伴有廣大區域稀疏壞死,從而引起嚴重的神經系統疾病。廣泛的血管炎表現,大部分內皮損傷貫穿於腦皮質和皮下,腦脊液中病毒複製活躍,這三者與死亡率增高有關。[5]

尼帕病毒治療

沒有可用於治療尼帕病毒感染的藥品或疫苗。強化支持性護理並治療症狀是管理感染者的主要方法。  

尼帕病毒天然宿主編輯狐蝠科的果蝠——狐屬下的特別物種,是尼帕病毒的天然宿主。果蝠身上沒有明顯疾病。據假設,亨德拉尼帕病毒的地理分布與狐蝠類的分布重疊。例如,澳大利亞、孟加拉國、柬埔寨中國、印度、印度尼西亞、馬達加斯加、馬來西亞、巴布亞新幾內亞、泰國和東帝汶等國狐蝠中存在亨德拉尼帕病毒感染便是證據,加強了上述假設。最近,發現狐蝠科吸管狐蝠屬的非洲果蝠身上尼帕和亨德拉病毒抗體呈陽性,表明非洲分布有狐蝠科蝙蝠的地域內可能存在這些病毒。[6]

預防

在家畜中控制尼帕病毒

沒有抗尼帕病毒的疫苗。用次氯酸鈉或其它洗滌劑常規清潔養豬場並進行消毒預計可有效預防感染。如果懷疑發生疫情,動物處所應立即隔離。撲殺遭感染動物,並密切監督掩埋或焚燒屍體可能是必要的,以減少向人類傳播的風險。限制或禁止將受染農場的動物運到其它地區,可以減少疾病的傳播。由於家畜中的尼帕病毒暴發早於人類病例,所以建立動物衛生監測系統以發現新病例至關重要,可以為獸醫和人類公共衛生當局提供預警。

減少人群的感染風險

在無疫苗情況下,減少人群感染的唯一途徑是提高對風險因素的認識並教給人們可以採取哪些措施來減少與病毒的接觸。公共衛生教育信息應側重於以下方面:減少蝙蝠向人類傳播的風險。預防傳播的努力應首先注重減少蝙蝠與椰棗汁接觸。還應將採集的新鮮椰棗汁煮沸,並應在食用水果前徹底清洗和去皮。減少人傳人的風險。應避免與尼帕病毒感染者發生密切的身體接觸。照護病人時應佩戴手套和防護設備。照顧或探訪病人後應照例洗手。減少由動物傳播給人的風險。在處理染病動物或其組織時,以及在屠宰和撲殺過程中應戴手套並穿防護服。

在衛生保健機構中控制感染

照護疑似或確診尼帕病毒感染者,或處理從其身上採集的標本的衛生保健工作者應採取標準的感染控制防護措施。從疑似感染尼帕病毒的人和動物身上採集的樣本應由具有適當裝備的實驗室中訓練有素的工作人員處理。[7]

已致多名印度人死亡的尼帕病毒, 歷史上造成過哪些災難?

參考文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