封建王朝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本條目存在以下問題,請協助改善本條目或在討論頁針對議題發表看法。
|
封建王朝是指國家的政體的統治體制,或者特定的行政管理當局;在社會學範疇是指社會的制度,或社會的秩序。
在政治上,一個政權是以一種政府形式產生一套規則,文化或社會規範等,它規範政府或機構的運作及其與之相互作用使其能統治人民。因此,政權也可指掌握國家主權的政治組織及其所掌握的政治權力,以維護對社會的統治和管理;通常國家政權(即國家行政管理當局)是國家的象徵,它是一種擁有治理一個社會的權力的國家機構,在一定的領土內擁有外部和內部的主權。此外,這種能代表行使國家主權的政權又譯為政治實體。
國家政權具有相對自主性。在不同的歷史時期,其自主性程度也不同。對自主性的影響包括了社會危機、社會結構、行政權力。
對政權本質的探討是政治學中的一個古典問題。早期的政治學者如柏拉圖、亞里士多德等人認為政權的本質是至善。到了中世紀,奧古斯丁將政權視為「世俗之城」,認為世俗世界沒有善[1]。這種觀念一直影響到了馬基雅維里,而從洛克到潘恩,國家政權蛻變為「必要的惡」。馬克思主義則從階級的觀點探討政權的本質,認為國家的本質就是階級的本質,國家政權是階級利益衝突不可調和的產物。
特點
土地國有
就是通常說的「普天之下,莫非王土」。
土地所有權為國家所有,土地經營權為私人占有。農民可以占有少量土地的經營權,但終身依附土地,沒有遷徙等人身自由[2]。
政權體系
思想文化
通常以「皇權獨大」為骨架,輔以有利於統治階級的思想來維持「君君臣臣」的等級特權,再就是「麻醉」貧民的愚民方法。
通常都是以「官學」的方式進行灌輸,不得有危害皇權和特權階層的言論。對危害皇權和特權階層的言論,通常的做法都是大興「文字獄」,以殺人來滅口.這種文字獄盛行於清代。
政權更迭
封建統治政權每次被摧毀多是農民起義,少數情況是宮廷政變。
總結
中國的封建王朝並不是一直都是分封制的,或者說絕大部分朝代都不是實行分封制的,公元前221年,中國歷史上第一個封建王朝秦誕生,但實行的卻是加強中央集權的郡縣制,秦朝把天下劃分為三十六個郡,由皇帝派遣郡守直接管理。令行禁止,天下大同。然而歷史總是在曲折迂迴中前進,到了漢朝,從高祖開始又開始了分封制,再往後經歷了魏晉南北朝,再到了隋唐,科舉制度這一橫空出世,真正讓封建王朝擁有了可以傳承千秋萬代的法寶。
眾所周知,在西方社會也曾經歷過封建王朝,卻只有短短几百年歷史就壽終正寢,分析其原因最根本的有三:其一就是分封制度,歐洲的封建社會長期處於分裂割據的狀態,封建的王權長期處於軟弱的境地,封建主長期處於混戰之中,封建統治階級的力量受到了削弱。其二就是嚴格的貴族制度,貴族世襲,平民也永遠是平民,世代不能改變被剝削的命運。整個社會中占人口不到2%的貴族奴役着占人口98%的平民,階級矛盾十分對立而不可調和。第三重商主義的經濟政策又造就了一個足以同封建階級對抗的平民階層(也就是資產階級)。很多時候平民掌握了大量的財富但是卻改變不了自己的身份,處處受到貴族的欺壓,因為反抗的程度也十分激烈。
視頻
參考文獻
- ↑ 政權的性質,道客巴巴,2016-4-8
- ↑ 封建社會:以私有制為主體的多種土地所有制,土流網,2016-6-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