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察哈爾都統署舊址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事實揭露 揭密真相
前往: 導覽搜尋

來自 網絡 的圖片

察哈爾都統署舊址察哈爾都統署,又稱德王府,位於張家口市上堡明德北街三角地,是張家口市唯一保存較為完整的清代官衙建築。該衙署坐北朝南,南北長133米,東西寬50米,占地面積約6650平方米。現存四進院落,布局完好。

相關資訊

張家口察哈爾都統署--歷史的記憶

張家口察哈爾都統署始建於1761年,是我市唯一保存較為完整的清代官衙建築,也是清代設置的三處都統署中唯一倖存的建築物,1993年被河北省政府公布為省級重點文物保護單位,2006年被確認為國家級文物保護單位。如今,歷經240多年風雨洗禮的都統署保護現狀令人堪憂。在「我為張家口發展獻一策」人民建議徵集活動中,市博物館工作人員周雲建議修復都統署舊址。

在明德北路與古宏大街交匯的十字路口,向北行走20多米,再向東拐了一個意味深長的彎。走過一條不足50米的小路,一處古建築[1]赫然眼前。這裡就是察哈爾都統署舊址,沉寂的古建與50米外的繁華形成了鮮明的對比。

察哈爾都統署建於清朝乾隆年間。為了加強對內蒙古察哈爾八旗及四牧群的管理,乾隆二十六年(1761年)十一月,清廷始設察哈爾都統統轄察哈爾十二旗群,總領旗兵,而不理政事。翌年建察哈爾都統署。察哈爾都統由皇帝特簡(選拔),為獨當一面的封疆大臣,是清廷在全國僅設的三處都統之一。

察哈爾都統署坐北朝南,南北長133米,東西寬50米,占地面積6650平方米,現存四進院落,布局完好,有70餘間房舍。大門、二門、正廳中門、後廳中門四個層次構成一條垂直的中軸線。

經歷240餘年風雨,如今都統署已經沒有任何能證明其曾經顯赫的牌匾,門前曾經威武的石獅早已難覓蹤影,僅剩兩個光禿禿的獅座。

第一重大門為橫排三間,懸山屋頂上覆青灰脊瓦,屋脊兩端有獸吻裝飾,四根紅漆大柱一字排開,大紅漆門莊重肅穆。

經過多年的歲月洗禮,四根立柱上的紅色油漆早已失去了原來的本色,紅色的兩扇大門成了有關單位宣傳欄,靠近大門的一根柱子上鎖了一輛三輪車。大門上貼着一張2009年9月18日下發的通知,通知中說到:「察哈爾都統署因年久失修,院落內部分房屋、樹木都存在諸多安全隱患,不具備接待參觀條件。奉上級指示,嚴禁在該保護範圍內進行參觀和各種活動。」落款是察哈爾都統署管理處。

緊臨正門的一間屋舍的窗戶用木板釘的嚴嚴實實,屋檐早就變得彎曲,屋頂上破損的窟窿依稀可見。另外一間與民房融為了一體。雖然這樣,但是封建官僚衙門的威嚴仍能體現。

察哈爾都統署的二門為卷棚懸山頂,建築風格很有特色。在一進院中,通往二進院的大門兩旁住着幾戶居民,他們後來建的房間和古建築連在了一起。在二進院內,是察哈爾管理處的辦公地點。

通往三進院的門窗早已破舊的只剩下個框架,「謝絕參觀」的警示牌貼在了醒目的位置。在原本十分氣派的三進院中,記者看到,各種生活用品雜亂堆放,兩個檯球案與這裡氣氛格格不入;在三進院一旁的小房內,雜亂地堆放着一些雜物,有的房間早已成為了倉庫。一些房子由於常年漏雨,屋頂塌了一個很大的窟窿,而大門旁的一間耳房,房頂也出現了許多的凹陷。在通往四進院的大門緊鎖,只能透過門窗玻璃看到裡面。

除此之外,由於以前附近居民區的許多小孩經常在此玩耍,現在都統署房頂的瓦、屋脊、貓頭、磚雕[2]都不同程度地遭到了破壞,十分可惜。記者看到,原先房子窗戶上的玻璃幾乎沒有幾塊整的,全都七零八落的,整個都統署看上去十分蒼涼破敗。多次關注被擱淺。

據了解,以前察哈爾都統署由張家口市歷史博物館管理,後來專門成立了察哈爾都統署管理處。解放以來,察哈爾都統署舊址的產權一直歸屬於市房管局,並被占用。2002年,都統署內有4家單位和14家住戶,因缺乏統一管理,破壞較為嚴重,私自拆搭臨建的情況時有發生,且火災隱患極多,給文物的保管工作帶來極大不便。

深刻影響張家口乃至全國的察哈爾都統署,作為軍事、政治活動中心,清代先後有61任都統入主這塊地方。民國又有8位都統,13任省政府主席在此任職,宋哲元、佟麟閣、張自忠等抗日將領都在這裡指揮作戰。1941年,偽蒙疆自治政府頭子德穆楚克棟魯普又將這時作為其王庥,所以這期間察哈爾都統署又被稱為「德王府」。1945年9月,察哈爾都統署成為中國共產黨首建最大的抗日聯合政府——晉察冀邊區行政委員會的所在地。新中國成立後,它曾作為察哈爾省人民政府駐地,曾有4年為內蒙古自治區政府所在地,烏蘭夫曾以中共中央蒙綏局書記、內蒙古自治區政府主席之職在這裡辦公。

參考文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