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安-26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事實揭露 揭密真相
前往: 導覽搜尋

安-26,全稱:安托諾夫安-26(烏克蘭語:Антонов Ан-26,北約命名:捲髮Curl)是蘇聯開發,由安托諾夫安-24的架構改良出的一款雙螺旋槳引擎軍民通用運輸機,生產於1969年-1985年間[1],計生產1403架,中華人民共和國也以安-26設計製造出運-7運輸機。

研發

自1964年起,由奧列格·安托諾夫主持的第473設計局(OKB-473)以安-24T戰術運輸機為基礎開發新型運輸機,運輸機將機尾修改增設了可讓車輛直接駛入的尾貨艙跳板卸貨門(retractable cargo ramp),同時全機具有加壓貨艙改善飛行品質;1968年3月12日,蘇聯空軍決定要求安-26載貨能力提高到24公噸,為了改良性能,安托諾夫設計局更換了AI24VT發動機,並加強地板結構和機體強度,增重了220kg。為此機翼前增加了一個隔框,前機身加長55cm,部分配平了後機身過重的問題。

1968年12月20日,安-26原型機出廠,1969年5月21日首飛成功;從1968至1986年間,蘇聯量產了1,398架安-26,有420架出售給共產陣線國家。

作為軍用運輸機,裝備有摺疊式傘兵帆布座椅(tip-up paratroop canvas seat),貨艙天車起重機(overhead traveling hoist),鼓泡式觀察窗(bulged observation window)、艙頂的強制拉傘鋼索(parachute static line attachment cable,傘兵把傘包的開傘繩掛在鋼索上,跳傘離艙後強制拉開牽引傘)。機翼下可以加掛炸彈莢艙用於對地轟炸。

機型概述

安-26飛機是中國於20世紀70年代從蘇聯引進的雙發中型運輸機。

安-26是蘇聯安東諾夫設計局研製的雙發渦輪螺旋槳中、短程運輸機。是在安-24貨機基礎上研製的,但後機身是重新設計的,並使用功率更大的АИ-24ВТ發動機。安-26的標準型是貨運機,但可以方便地改成客機、救護機或傘兵運輸機。安-26於1968年首次試飛, 1969年開始服役,至1982年生產總數已超過700 架,除供蘇聯空軍和民航使用外,還出口波蘭匈牙利羅馬尼亞古巴玻利維亞伊拉克索馬里孟加拉國等國家。主要有兩種型別:安-26基本型和安-26В改進型。

1973~1976年,中國從蘇聯進口安-26基本型飛機51架,其中分配給空軍45架,海軍6架[2]

視頻

安-26 相關視頻

安-26型飛機進入着陸
安-26運輸機,降落方式跟塗裝一樣霸氣

參考文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