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安徽省源泉徽文化民俗博物館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事實揭露 揭密真相
前往: 導覽搜尋

安徽省源泉徽文化民俗博物館坐落在安徽省合肥市蜀山區科學院路現代農業示範園,該館草創於1981年,2003年6月29日被安徽省政府批准為安徽省第一家民辦博物館,當代着名學者,史學家、文物鑑定家史樹青先生[1]為該館題寫館名。安徽省源泉徽文化民俗博物館目前擁有關於安徽歷史文化、重大事件、政治名人、楹聯匾額、徽州三雕、民風民俗等相關文物藏品近6萬餘件,館內文物藏品在國內外舉辦過多次展覽,是安徽省本土文化的專題性博物館

基本介紹

安徽省源泉徽文化民俗博物館坐落在安徽省合肥市蜀山區科學院路現代農業示範園,該館草創於1981年,2003年6月29日被安徽省政府批准為安徽省第一家民辦博物館,當代着名學者,史學家、文物鑑定家史樹青先生為該館題寫館名。

展廳展館

安徽省源泉徽文化民俗博物館目前擁有關於安徽歷史文化、重大事件、政治名人、楹聯匾額、徽州三雕、民風民俗等相關文物藏品近6萬餘件,館內文物藏品在國內外舉辦過多次展覽,是安徽省本土文化的專題性博物館。該館於2007年5月開始建設,園區整體占地面積50餘畝,目前展廳面積約有8000平方,兼有七座異地保護再建徽州古蹟(小姐樓、跑馬樓、官廳、門坊、路亭等)。於2009年5月1日正式接待觀眾,2011年10月已正式對外開放。

徽派石雕瑞獸展廳

石雕是人類古老的藝術形式之一。它的創造發明是人類文明覺醒的偉大里程碑,其精湛的技藝和異乎尋常的美令世人嘆為觀之。

在徽州各地的民居住宅、祠堂、廟宇、牌坊、亭台、塔剎、橋樑等建築上多飾以精美的石雕。尤其以秦漢時期為代表的石刻造像與古羅馬帝國藝術相比有過之而無不及。石刻作為人類文化藝術久遠的載體被世界各大博物館所追逐和珍藏。

石刻人物造像展廳

人類自產生了文化和藝術,使之傳承為較為久遠的載體便是石刻。石刻造像多見於民居民宅、祠堂、廟宇、塔剎、墓室等處。如守護陵墓的文武百官,宗教信仰中諸天諸佛,祭祀祈福之禮拜偶像,緬懷先賢的名儒義士等。雕刻特點也呈現多元化,歸結為「漢厚」、「唐闊」、「宋文」、「元劣」、「明簡」、「清繁」等特徵。石刻造像因其歷經滄桑而不腐、承載文明而不驕的藝術、文物、社會價值而成為研究文化的絕佳佐證[2]

百匾堂展廳

「百匾堂」從千片匾額中精選出百餘幅品相完整、寓意美好的老匾,涉及有堂匾、壽匾、科舉匾、書房匾、表彰匾、貞潔匾等近10種類型,大多關於安徽歷史文化、重大事件、政治名人、民俗民風等,以明清、民國時期居多。每片匾額都承載着一段獨特的歷史。其中不乏清朝大臣兩江總督尹繼善、清道光十五年一甲進士劉鐸、清末東至名

人周馥等題匾。保存相對完好的有清朝大臣孫家鼐題寫的「寶婺星輝」,民國總統徐世昌題褒的「至性過人」,中華民國臨時執政段祺瑞題寫的「邵農篤祜」,曾出任安徽省省長許世英的「華堂萱慶」等精品,更有屬於徽商的金字招牌——楹聯。

山清水秀的徽州居室大多以木質結構為主,在一座座雕樑畫棟之中,門窗起到不可或缺的實用和裝飾作用。在古徽州人眼裡門窗猶如天人之際的一道帷幕,它是搭起屋室主人與大千世界的一道橋樑。門窗的重要性不僅體現於此,從它考究的工藝,窗上的文化就可見一斑。古徽州門窗至上而下為絛環板、格心、絛環板、裙板與絛環板組成。其中,格心部位為門窗文化內涵的集中體現。「窗含西嶺千秋雪,門泊東吳萬里船」,聖人的詩句之中已道出門窗的視覺盛宴。

徽州木雕展廳

徽州木雕的緣起與徽商的崛起緊密相連。徽州地處山區,人多地少,不能營造像北方的豪門大宅,只能在典雅、工藝、奇巧上另闢蹊徑,這為民間雕刻藝術的發展提供了契機。加上朝廷制度「凡庶民,不得施重拱藻井及五色文採為飾」,因此腰纏萬貫的徽商,不惜重金在自家宅院,着重華麗奢侈的雕飾,以滿足其炫耀心理。古徽州人將古宅上的雕刻藝術提升為一種精神追求和文化品位,同時也把自己的審美情趣滲入到匠人的作品中,故有「千工萬匠」之稱。

徽州地區不論宅院內的屏風、窗楹、欄柱,還是日常使用的桌、床、椅、案和文房用具上均可一睹木雕的風采。其題材豐富,多以山水、花鳥、八寶博古、戲曲人物、歷史典故等吉祥圖案為主。匠人們根據建築物體需要,採用線刻、陰刻、陽刻、浮雕、透雕、圓雕等多種表現手法,風格上也有粗放和精細、簡約和縝密等不同情形。

徽州木雕是明清時期一顆璀璨的明珠,它是徽州人文積澱、徽商經濟發展以及封建文化審美意識的集中體現。

百獅苑展廳

該展廳於2012年1月開館,集中展覽陳列該館收藏曆朝歷代的小型石獅三百多件。小獅子造型或氣勢磅礴,凶而不惡;或憨態可掬,惹人喜愛,是徽派石獅藝術的集中體現。石獅以其靈動的氣韻、祥瑞的內涵贏得人們的喜愛。獅通「事」,寓意:事事如意。石獅被徽州人認為是守護人們吉祥和平安的瑞獸。古代神話中,獅子可以預卜洪災、鎮災驅邪、禁壓不祥以及彰顯富貴。成語「獅子一吼,百獸俯首」也顯示出獅子王者的霸氣。它高貴、尊嚴極具王者風範,被封為護國鎮邦之寶。

異地重建保護古村落群:異地古村群占地11畝,現有異地整體搬遷保護的徽州古民居,詩源堂書院,何向宸官廳,天眷有德門坊,古代路亭,臨水長廊等完整的徽文化展區,真實再現了徽州人們的生活情景。置身其中,仿佛又回到了古徽州。

何向辰官廳館

何向宸:乾隆辛未年(1751年)二甲進士。同年,劉墉為乾隆辛未年的二甲進士第二名,何向宸為二甲第四十八名。

此座官廳於2009年3月徵集於江西省東鄉縣孝崗鎮何坊村。經過2年的修復和再建,整座建築用料碩大,斗拱、幢梁處處體現了雕刻的藝術,印證「雕樑畫棟」之說。內涵豐富,氣勢宏大。古代官廳為暫時的候客廳,假如有客人來訪而主人恰好有事不在,主人便會請我們的客人到官廳稍做休息等候。

官廳的陳設再現主任當年的生活習慣,屏風、平頭案、文房四寶、八仙桌等等,仿佛主人昨日的生活歷歷在目……

詩源堂書院

此座詩源堂書院始建於清代嘉慶年間,於2010年7月10日整體拆遷重建,徵集於江西省宜黃縣東坡鎮中田村胡溪組,整座書院的面積為180平方米,為兩層兩進,中間為天井花園,卷棚門廊,使用木雕約三百塊其中包括24塊冬瓜梁,石雕柱礎44個,門窗114扇,木雕石雕均為雕刻的上品,十分難得。門窗大多簡約素雅,樸實無華,前後每套窗欞風格不同。整座書院的規劃,拆卸,修復,再建耗時三年。書院,是中國封建社會特有的一種教育組織,是私人或官府所設的聚徒講授、研究學問的場所,是實施藏書、教學與研究三結合的高等教育機構。洛陽是中國書院的發源地,書院制度萌芽於唐,完備於宋,廢於清,前後千餘年的歷史,對中國封建社會教育與文化的發展產生了重要的影響。書院大多是自籌經費,建造校舍。教學採取自學、共同講習和教師指導相結合的形式進行,以自學為主。它的特點就是為了教育、培養人的學問和德性,而不是為了應試獲取功名。

如今搬遷重建後的詩源堂書院修舊如舊,再現了當年的原始風貌,身處其中,耳邊似乎響起了琅琅的讀書聲。古宅至今還保留了1959年毛主席語錄海報和手抄真跡,毛主席語錄海報具有鮮明的時代特色和特殊的歷史地位,是中國社會經濟發展特定階段的必然產物,具有較高的歷史價值。然而,隨着經濟社會的發展,能見證這一特定歷史時期的特定物證,已逐漸消失殆盡,出於保護我們在海報外面塗了一層桐油。書院的門窗雕工的精細,讓我們再次為古徽州工匠們精湛的雕刻技藝嘆為觀止。

崇善堂

原坐落在江西婺源縣思溪村的「崇善堂」,建於康熙年間,面積260平方,由張姓人家所建。崇善堂,寓意「欲高門第須為善,要好兒孫必讀書」。崇善堂第三代主任張嘉言,為清乾隆恩科進士,張家世代為官,顯赫一時,為光宗耀祖不惜重金,故此宅「磚、木、石三雕」多為太獅少獅和鯉魚躍龍門,它集上馬石一隻,狀元石一套,抱鼓石一對、魚池一個、旗杆座一對、門坊石刻匾「彩雲吉慶」、天井石、馬頭牆等為一體,其木構門坊為徽州古宅的千分之一,極為罕見,是典型的徽派建築。

學術研究

安徽省源泉徽文化民俗博物館古色沉香,粉牆黛瓦、翹角飛檐,精美的石刻木雕,極具文物價值的瓷器、青銅器等古韻尤存。該館由民營企業家宣繁秋投資興辦。宣繁秋一直從事文化經營,從80年代開始自費搜集徽州物件,藏品漸豐,主要有徽州三雕、民俗用品、明清家具等多個系列,總數近六萬件左右。在不同的展廳里,陳列有徽州石刻、徽州古建築、木雕磚雕、楹聯匾額、民俗用品等,無一不靜靜地訴說着古徽州的傳奇。

倚在亭院裡斑駁的石凳上,前面小橋流水,魚群嬉戲;旁邊,從黃山等地整體搬遷復建的雷氏宗祠依舊「四水歸堂」,古徽州茶館仍是原汁原味,狀元拴馬樁承載着皇恩浩蕩,「白牆吻紅葉,飛檐擁浮雲」,讓人感覺到宛若回到了明清時的皖南。翹角飛檐下,遊人如織,商賈雲集。愛好古徽州文化的人們,不出合肥便能在「西遞、宏村」里暢遊,還可以在「且止亭」小坐,觸摸戰國時期的人面獸石雕,欣賞到畢升家鄉歙縣的清朝木活字印刷字模。

「湧泉堂」始於咸豐六年即1865年,歷經百年滄桑,而今枯木逢春,再發新枝。我們以「滴水之恩,當以湧泉相報」的心態,以30多年的從業經驗將徽派文物古董資源融入當代社會形態,開發出以徽文化為核心的產業價值鏈項目。設有古董家具修復、文物陳設設計加工、古董文物賣場、徽派專題展覽設計搭建、文物藏品租賃和展出、古宅重建等。將徽州三雕、傳統家具、契約文書、古舊字畫、民俗用具等實物進行創意設計,製作出與當代生活息息相關的徽文化價值禮品,頻受推崇和收藏!

視頻

安徽省源泉徽文化民俗博物館 相關視頻

安徽省源泉徽文化民俗博物館.mp4
《茜點博物館》之安徽省源泉徽文化民俗博物館

參考文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