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安徽省政協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事實揭露 揭密真相
前往: 導覽搜尋

來自 搜狐網 的圖片

安徽省政協(中國人民政治協商會議安徽省委員會)成立以來,始終堅持中國共產黨的領導,堅持圍繞中心、服務大局,堅持團結民主兩大主題,堅持突出特點發揮優勢,在全省經濟、政治、文化、社會和生態文明建設[1]中發揮了重要作用,留下了履行職能的堅實足印,為安徽各項事業的發展作出了不懈的努力和積極的貢獻。

政協概況

人民政協的全稱是中國人民政治協商會議。它是中國人民愛國統一戰線的組織,是中國共產黨領導的多黨合作和政治協商的重要機構,是我國政治生活中發揚社會主義民主的重要形式。

人民政協是中國共產黨把馬克思列寧主義統一戰線理論、政黨理論和民主政治理論同中國具體實踐相結合的偉大創造;是中國共產黨同各民主黨派、人民團體和各族各界人士風雨同舟、團結奮鬥的偉大成果。1949年9月21日至30日,中國人民政治協商會議第一屆全體會議的召開,勝利完成了創建新中國的偉大歷史使命,開啟了中國歷史的新紀元。

人民政協從誕生到現在,已經走過了60年的光輝歷程。60年來,人民政協為建立和鞏固新生的人民政權、促進社會主義革命和建設、推動改革開放和建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2]、維護國家的統一和團結,作出了重大貢獻。在歷史的長河中,在中華民族為實現繁榮富強而努力進取的歲月中,人民政協仍然充滿生機與活力。這種生機與活力,來自於中國共產黨的正確領導,來自於各級人民政協卓有成效地開展工作,來自於社會各界的精誠合作。

歷史沿革

建國後

安徽省政協的前身,是皖北區和皖南區各界人民代表會議協商委員會。1949年10月,皖北區各界人民代表會議籌備委員會成立。籌委會根據中央人民政府關於《省各界人民代表會議組織通則》的規定,決定由各地區、民主黨派、人民團體和部隊等協商推選或由皖北人民行政公署直接邀請的辦法,共推選出皖北區各界人民代表413人。

1949年11月30日至12月6日,皖北區各界人民代表會議在合肥召開。會議一致通過成立皖北區各界人民代表會議協商委員會,並選舉曾希聖為主席。會議代行皖北區人民代表大會的職權。1950年6月,皖南區各界人民代表會議籌備委員會成立。籌委會根據中央人民政府關於《省各界人民代表會議組織通則》的規定,協商推選和直接邀請皖南區各界人民代表303人。

1950年8月20日至28日,皖南區各界人民代表會議在蕪湖召開。會議選舉出皖南區各界人民代表會議協商委員會,選舉胡明為主席。會議代行皖南區人民代表大會職權。

1952年8月7日,中央人民政府批准成立安徽省人民政府,任命38名省人民政府委員,曾希聖為省人民政府主席。1951年12月19日,皖南人民行政公署、皖北人民行政公署聯名發出通知:根據華東軍政委員會第四次會議通過的《皖南人民行政公署與皖北人民行政公署合併成立安徽省人民政府的決定》,在省政府成立前兩行署先行在合肥合署辦公。皖北、皖南人民行政公署合署辦公後,即成立安徽省第一屆各界人民代表會議籌備委員會。籌委會根據中央人民政府關於《省各界人民代表會議組織通則》的規定,協商推選和直接邀請各界人民代表751人。

政府部門

常設機構

中國人民政治協商會議安徽省常務委員會,簡稱安徽省政協常委會,是中國人民政治協商會議安徽省委員會的常設機構,由安徽省政協主席、副主席、常務委員和秘書長組成。

專門委員會

中國人民政治協商會議安徽省委員會專門委員會是常務委員會和主席會議領導下的工作機構。政協安徽省委員會下設九個專門委員會:

中國人民政治協商會議安徽省委員會提案委員會

中國人民政治協商會議安徽省委員會經濟委員會

中國人民政治協商會議安徽省委員會人口資源環境委員會

中國人民政治協商會議安徽省委員會教科文衛體委員會

中國人民政治協商會議安徽省委員會社會和法制委員會

中國人民政治協商會議安徽省委員會民族和宗教委員會

中國人民政治協商會議安徽省委員會港澳台僑委員會

中國人民政治協商會議安徽省委員會外事委員會

中國人民政治協商會議安徽省委員會文史和學習委員會

辦公機構

中國人民政治協商會議安徽省委員會辦公廳。

參考文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