開啟主選單

求真百科

奧地利聯邦鐵路

奧地利聯邦鐵路
圖片來自1435mm

奧地利聯邦鐵路Österreichische Bundesbahnen,簡稱ÖBB),是一家覆蓋奧地利全境,並兼管列支敦士登鐵路、德國臥鋪列車國家鐵路公司

奧地利聯邦鐵路原名為聯邦鐵路奧地利,是皇家奧地利國家鐵路的繼承者。在1938年-1945年的德奧合併期間,其鐵路系統曾被納入德意志國鐵路

目前奧地利聯邦鐵路的重大建設包括擴建維也納中央車站(已完工),興建科拉爾姆鐵路賽梅林鐵路隧道以及連接意大利布雷納鐵路隧道。

目錄

歷史

作為奧匈帝國的一部分,內萊塔尼亞於1882年開始將境內鐵路網絡逐步國有化,並成立了奧地利皇家帝國國營鐵路。1918年11月初奧匈帝國解體後,奧地利皇家帝國國營鐵路得以保留。但相關領土的鐵路網絡及機車車輛則分別落入了新成立的捷克斯洛伐克德意志奧地利塞爾維亞人、克羅地亞人和斯洛文尼亞人王國波蘭第二共和國以及意大利的里雅斯特索查河伊斯特拉半島南蒂羅爾等地區和羅馬尼亞及其吞併的布科維納地區所有。

奧地利的國營鐵路隨後被重新命名為德意志奧地利國家鐵路,1919年11月21日又改為奧地利國家鐵路,而自1920年11月10日奧地利聯邦憲法生效之日起則改稱奧地利聯邦鐵路。它最初為國家交通運輸部的組成部分,自1920年11月10日起直屬新成立的國家行政機關聯邦交通運輸部。1923年7月19日,奧地利國民議會批准了通過修改聯邦鐵路法律、將奧地利聯邦鐵路構建成一個獨立經濟實體的提案[1]。這是一個採取公法法人形式,而不是一個股份公司有限責任公司。聯邦政府隨即發布了當天通過的監管法規,並廢除了在1896年制定的國家鐵路管理法規。1912年,奧地利開始鐵路電氣化。

奧鐵在戰間期沒有使用ÖBB的縮寫,因為它已被瑞士的恩辛根-巴爾斯塔爾鐵路所占用。奧鐵在機車車輛上將公司名稱噴塗為聯邦鐵路奧地利,縮寫使用BBÖ。在高通脹率第一次世界大戰前的大蕭條期間,奧鐵為奧地利旅遊業取得的成功作出了巨大貢獻。旅遊景點通過鐵路連接在一戰前有着顯著的競爭優勢。奧鐵還參加了奧地利在國外進行的旅遊推廣,並根據旅遊業的需求制定列車時刻表。

奧鐵在1933年3月4日引發了奧地利政體走向專政。在奧地利國民議會討論如何應對鐵路罷工事件時,導致出現了議事規則危機,時任奧地利總理恩格爾伯特·陶爾斐斯藉此發表「自我解散議會」的講話,以防止國民議會重新召開,並以緊急法令管治國家,逐漸走向極權。這一狀態一直持續到1945年。1938年10月18日,奧鐵在德奧合併後正式被德意志國鐵路收購。在第二次世界大戰期間,鐵路成為統治者實施侵略政策以及對猶太人和其他少數族裔實施恐怖活動的工具。

1945年4月,奧地利宣布解放。在與盟軍的戰鬥期間,大約41%的奧地利鐵路網絡被摧毀,重建工作在戰爭結束後立即開始。1945年7月20日,奧地利國家鐵路管理局開始運營。1947年夏天,ÖBB(瑞士私營鐵路公司此時在其從事運輸業務的列車中使用SP作為常用縮寫,因此ÖBB可被奧地利聯邦鐵路使用)作為一家由國家管理的企業重新成立。其基礎設施將推進繼續重建及實現電氣化

鐵路中的許多員工像其上級部門交通運輸部一樣以社會民主黨人居多,它在1966年以前由保守黨領導的執政聯盟中共同管理。1966年保守黨實現單方執政後,於1969年實施了新的聯邦鐵路法[2],奧地利聯邦鐵路被宣布為非獨立的經濟實體,它將作為聯邦政府的一個分支進行運營,並仍完全納入聯邦預算。

從20世紀60年代起,鐵路運輸的經營開始錄得巨額虧損。隨着奧地利人口的日益增加,汽車越來越多的成為私人生活中首選的交通工具。汽車駕駛者擁有奧地利汽車、摩托車及自行車協會和奧地利汽車、摩托車和旅遊俱樂部兩個特殊的利益團體,可在政策的制定中根據自身意願發揮強大的影響力。在當時的政策環境中,密集型公共交通沒有合適的發聲機構,影響力顯著較低。鐵路的財政補貼是人為造成的,而非運營不當,這通常被批評為「非必要的赤字」。1992年,奧地利聯邦鐵路從聯邦預算中脫離,並擁有自己的法人資格(一種由股份公司有限責任公司組成的混合形式)。奧地利共和國擁有該公司100%的權益。該轉型有兩個主要目標,首先是為滿足奧地利即將加入歐洲聯盟而需符合歐盟相關法規的條件,其次是需要縮減公營部門的財政開資,同時提高效率及競爭力

2004年,奧地利聯邦鐵路重新調整了組織形式,組成了一家由奧鐵控股股份公司管理附屬運營公司的康采恩。這是奧地利國營鐵路史上首次完全根據公司法運營的私人公司。控股公司除了持有附屬公司的權益外,還負責對總公司及集團範圍內的戰略方向進行統一協調[3]。自2005年1月1日起,奧鐵控股股份公司在集團內的附屬公司實現自主和獨立運作。2012年,聯邦政府的一項措施已獲得批准,收緊了控股公司與附屬公司之間的獨立性。

參考文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