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德奧合併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事實揭露 揭密真相
前往: 導覽搜尋
 德奧合併

來自 攜程旅行 的圖片

本名 德奧合併

外文名 Anschluss

發生時間 1938年3月12日

發生地點 奧地利

主要人員 阿道夫·希特勒

別 名 德國吞併奧地利

德奧合併(德語:Anschluss ,意指聯合或政治聯盟,也稱為Anschluss Österreichs;同樣指德奧合併),是1938年3月13日納粹德國合併奧地利第一共和國,組成大德意志的事件。 [1]

簡介

德奧合併期間沒有發生衝突,一個歷史淵源是,奧地利和德國實際上同為日耳曼民族為主體組建的兩個國家,且主體曾經同屬於神聖羅馬帝國,因此當時的「統一」(合併)思潮能較容易地得到德奧兩國公民的響應。

大德意志

神聖羅馬帝國在1806年滅亡後,人們一直為建立一個統一德國之建議爭論不休。在1866年前,一般認為德意志之統一,只能夠由奧地利帝國主導,此稱為大德意志。然而,奧地利在普奧戰爭失敗,令俾斯麥建立了由普魯士主宰的德意志帝國,並排除奧地利領土於新德國之外,亦即小德意志第一次世界大戰,德國與奧匈帝國雙雙失敗,並在1918年11月成立新的德意志奧地利共和國。

不過即便如此,奧地利的精英群體和民眾都贊成與德國結成某種形式的聯盟。諸如蒂羅爾薩爾茨堡等地區的公投結果也顯示當地人幾乎全部贊成與德國統一。不過凡爾賽條約明確禁止德國與奧地利合併,即便該條約實際上違反了威爾遜所提出的民族自決原則。在同意捷克波蘭等國家獨立的同時,協約國卻反對德國跟奧地利的民族自決,顯然處於自身利益考慮,英法等國非常畏懼合併之後新德國的力量。這種情況在1930年也沒有變化,大部分奧地利民眾仍然支持與德國聯盟。

希特勒掌權

阿道夫·希特勒在德國掌權之後,奧地利政府取消了德奧之間的經濟聯繫。與德國一樣,奧地利也要經歷大蕭條所產生的嚴重經濟動盪,以及極高的失業率。同時奧地利豐富的原材料市場和勞動力也是德國人非常感興趣的目標。希特勒在1925年撰寫的《我的奮鬥》中也明確指出,他準備通過任何可能的方式把自己的出生國奧地利和德國之間整合起來。20年代後期,奧地利共和國政治由基督教社會黨主導,經濟政策遵循天主教教皇利奧十三頒布的《新事》(拉丁語:Rerum novarum)。

1933年之後,奧地利議會解散,包括奧地利納粹黨在內的反對黨被禁止,政府形成一個社團主義的一黨政府,即「保安團」(德語:Heimwehr)。這個政權着重強調奧地利的天主教元素,並反對與納粹德國聯合。奧地利政權的形式與意大利法西斯有一定的近似,奧地利總理陶爾斐斯因此希望得到墨索里尼的支持,墨索里尼一開始確實支持奧地利,但是意大利在埃塞俄比亞陷入戰爭後,墨索里尼必須強化與德國的關係,因此疏遠了奧地利。

從1930年開始,奧地利納粹黨在希特勒支持下勢力不斷上揚。1933年3月,德國允許奧地利公民參加投票,不少群眾前往德奧邊境的帕紹,黨衛軍還舉行了歡迎儀式。隨後奧地利納粹黨開始執行恐怖主義政策,直接暗殺了總理陶爾斐斯。此事直接導致奧地利取締納粹黨,並有眾多納粹黨分子逃亡到德國。留在奧地利的納粹分子繼續進行恐怖襲擊,導致800多人死亡。繼任的總理舒施尼格繼續鎮壓納粹的政策,他麾下警察將納粹黨和社會民主黨等反對派全部關押到拘留營中。舒施尼格也宣稱「奧地利是一個更好的德語國家」並努力保持奧地利的獨立狀態。為了安撫強硬的舒施尼格,希特勒講話稱「德國無意干涉奧地利的內政或者吞併奧地利」。

通牒與公投

1936年,希特勒啟動了四年計劃,即在四年中大幅度增加軍費開支,並使德國有能力在1940年應付一場世界大戰。1937年開始,赫爾曼·戈林開始主導奧地利問題的解決,雖然戈林不像希特勒那樣追求「德意志民族的生存空間」(德語:Lebensraum),但是他追求的「更大的經濟空間」(德語:Grossraumwirtschaft)中奧地利同樣是關鍵。戈林因此公開呼籲與奧地利的統一(德語:Anschluss)。1937年年中,希特勒明確了「武力」拿下奧地利的計劃。

1938年2月,希特勒在貝希特斯加登會見了奧地利總理舒施尼格,舒施尼格力圖避免德國接管奧地利,希特勒以此要挾舒施尼格同意他開出的條件,包括任命奧地利納粹黨要員當任政府職務,以及由納粹的長期支持者賽斯·英夸特擔任公共安全部長,即完全無限制地控制奧地利所有的警察。在希特勒的威逼之下,舒施尼格不得不全盤同意這些要求。

1938年3月,奧地利國內局勢不見好轉,舒施尼格決定在3月13日進行全民公決。為此,希特勒威脅將於公投開始前2天入侵奧地利,要求舒施尼格立即辭職並由英夸特取而代之。他的目標就是讓英夸特主動向德國求援恢復秩序,這樣的話德國的入侵將變得有合法性。作為緩兵之計,舒施尼格通知英夸特,稱公投將取消。同時舒施尼格放棄了一黨專制,將社會民主黨和工會重新合法化,以此來抵消納粹的影響。

入侵開始

3月11日,希特勒下達了最後通牒,要求舒施尼格將所有權力轉交給奧地利納粹黨,沒有得到回應。希特勒簽署命令在下午1點正式入侵,但高層和軍隊仍然在等待最後的消息。當天晚間,舒施尼格宣布辭職。但總統威廉·米克拉斯並沒有立刻任命英夸特為總理。3月12日黎明,德軍正式進入奧地利境內,稍後,英夸特也被任命為總理,這樣可以使德國的入侵更加「合理」和「和平」。

德國國防軍第8集團軍在3月12日上午越過德奧邊境之後,受到了奧地利人的極大歡迎。由於事先準備倉促,因此各個單位之間協調性很差,不過奧地利政府已經宣布軍隊不會進行抵抗了。下午,希特勒和4000名衛士越過德奧邊境,旁晚時分到達林茨。對希特勒來說,民眾如此盛大歡迎他們也是有些出乎意料的。原本希特勒有意讓奧地利成為一個衛星國,不過看到民眾如此的反響讓他決定直接將奧地利併入納粹德國之中。

3月13日上午,奧地利總統米克拉斯辭職,賽斯英夸特成為奧地利代理總統。隨後,他簽署法律,宣布奧地利併入德國。下午,希特勒簽署法律,宣布英夸特簽署的法律成為德國法律,奧地利正式併入德國,這也使英夸特成為史上在職時間最短的國家元首之一。

3月15日,希特勒抵達維也納,大概有20萬人聚集在英雄廣場周圍,聆聽希特勒的演說。希特勒說「作為德意志民族和帝國的領袖和總理,我向德國歷史宣布,現在我的祖國進入了德意志帝國」「在我穿越以前的邊境後,在那裡我遇到了從未體驗過的愛之流,我們不是暴君,而是解放者」。希特勒在合併奧地利之後,聲望到達前所未有的高峰,因為他確實完成了眾人期待已久的「大德意志」。

合併完成

希特勒的軍隊迅速鎮壓了反對派,並對共和國的一些重要人士進了逮捕。從3月12日開始的幾天內,大概有70000人被捕,其中包括社會民主黨人,共產黨人,政治異議人士以及猶太人。他們被關押在由廢棄的維也納西北火車站改造的集中營中。由於公投最終沒有舉行,因此公投的結果也無從得知。不少奧地利高層人士如社會民主黨領袖卡爾·倫納等人都表態支持。奧地利各地普遍存在的反猶主義情緒也顯著增加了與納粹的親近感。

不過蓋世太保的一些報告中,指出維也納只有四分之一到三分之一的居民支持合併。英夸特上任之後的頭等大事就是把政權轉交給德國。雖然德奧合併明顯違反了凡爾賽條約,但是西方國家的反應都是相對溫和的,不管是英國、法國還是一度支持奧地利獨立的意大利。反而是墨西哥向德國提出了嚴正的抗議。

納粹德國的奧地利籍軍政人物

阿道夫·希特勒 阿圖爾·賽斯-英夸特 奧托·斯科爾茲內 恩斯特·卡爾滕布倫納 歐的洛·格洛博奇尼克 阿蒙·戈特 洛塔爾·倫杜利奇 阿爾弗雷德·馮·胡比基騎士 亞歷山大·勒爾 弗朗茨·伯梅 阿道夫·艾希曼 海因里希·哈勒 (《西藏七年》作者)

反猶運動

德奧合併之後,猶太人的命運一落千丈,房屋和商店被洗劫一空。1938年11月9日到10日的水晶之夜中,維也納和薩爾茨堡的所有猶太教堂和祈禱室全部被摧毀。猶太商店被打砸搶,6000名猶太人被逮捕,並被送到達豪集中營。1941年9月開始,猶太人被徹底剝奪自由,幾乎無法從事任何職業,無法進入學校學習,被迫佩戴黃色徽章。到1941年底,130000多名猶太人離開維也納,其中30000人前往美國。他們雖可以帶走自己的財產,但需要向納粹當局繳納一大筆飛行稅。留下的猶太人命運更加悲慘,在集中營中的65000名維也納猶太人,最終只有不到2000人倖存下來。

終結

奧地利自此不再成為一個獨立的國家存在,直到二戰末期。蘇聯紅軍解放維也納之後,1945年4月27日,在卡爾·倫納領導下的臨時政府(由奧地利人民黨(原基督教社會黨的繼承者)、社會民主黨和共產黨組成)成立,並立刻從法律上面廢除了合併。奧地利的獨立得到了盟軍的法律承認,到1955年,奧地利國家條約簽署之後,確立了奧地利重新作為主權國家的地位。

參考來源

  1. 德奧合併, 馬蜂窩, 2020-01-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