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奪占瀘定橋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事實揭露 揭密真相
前往: 導覽搜尋
飛奪瀘定橋原圖鏈接

奪占瀘定橋(又稱「飛奪瀘定橋」),是中國工農紅軍長征中的一場戰役,發生於1935年5月29日中央紅軍部隊在四川省中西部強渡大渡河成功,沿大渡河東岸北上,主力由安順場沿大渡河右岸北上,紅四團官兵在天下大雨的情況下,在崎嶇陡峭的山路上跑步前進,一晝夜奔襲竟達120公里,終於在5月29日凌晨6時許按時到達瀘定橋西岸。第2連連長和22名突擊隊員沿着槍林彈雨和火牆密布的鐵索踩着鐵鏈奪下橋頭,並與東岸部隊合圍占領了瀘定橋。

基本信息

名稱:奪占瀘定橋

地點:四川省瀘定縣

時間:1935年5月29日

參戰方:中國工農紅軍紅一方面軍紅四團等;川軍

結果:中國工農紅軍勝利

參戰方兵力:紅軍 紅四團、3團,川軍 1個團

傷亡情況:紅軍 傷亡極小 ,川軍 大部分逃亡撤離

主要指揮官:楊成武,廖大珠

別名:飛奪瀘定橋,強渡大渡河

瀘定橋簡介

瀘定鐵索橋現況原圖鏈接

瀘定橋是大渡河上惟一的一座橋,當地人在兩岸之間用13根粗鐵環一個套一個聯成的長鐵索作為橋身,每根都有碗口那麼粗。橋兩邊各兩根作為護欄,底下並排9根,鋪上木板即為橋面。鐵索兩頭,埋在兩岸的岩石里。橋長100多米,寬3米,離河面幾十米高,中間一個橋墩也沒有,懸在河面的上空。

鐵索下面,湍急的大渡河水像瀑布一樣向下游傾瀉。水流衝擊到岩石上,濺起一丈多高的浪花。在這裡涉水和船渡都是不可能的,惟一可行的辦法就是走鐵索橋。瀘定橋東是瀘定城,城牆高兩丈余,西城門正堵住橋頭。

有的回憶文章說:「敵人已經把橋板全部抽掉,只剩下寒光閃閃的十三根鐵鏈子了。」實際情況不是這樣。敵人為阻擋紅軍從瀘定橋上過河,確曾下令拆除橋板,但守橋的川軍是所謂「兩槍兵」,就是一支步槍,一支大煙槍,戰鬥力很差,拆橋板的速度也極其緩慢。他們只拆除了一部分橋板,紅軍就趕到了。[1]

奪占瀘定橋

奪占瀘定橋是幾個部隊協同配合的結果

紅軍飛奪瀘定橋原圖鏈接

過去寫瀘定橋戰鬥的文章,多寫西岸紅四團的戰鬥情況。實際上,正如聶榮臻元帥所說:「這次勝利,是幾個部隊自覺地互相在戰術上密切配合,執行統一戰役計劃取得的結果。」

十七勇士控制安順場對岸渡口後,小船返回,孫繼先營長乘第二船過河,楊得志團長乘第三船過河。5月26日上午10時,紅一團全部過了河,鞏固了灘頭陣地。但是安順場這裡水流湍急,不能架橋,大部隊不能只靠一條小船渡河。雖然後來又找到兩隻小船,劉伯承算了一下,小船往返一次要一個小時,照這樣的速度,全軍渡河要一個多月,這是形勢不允許的。這時,主持中央軍事工作的周恩來毛澤東及紅軍總司令朱德都來到安順場。經過集體研究,由朱德向各軍團首長發出電令,決定兵分兩路,以紅一師(師長李聚奎)和軍委幹部團(團長陳賡)為右縱隊,由劉伯承聶榮臻率領,從安順場繼續渡河,沿大渡河東岸北上;以紅二師(師長陳光)、一軍團指揮部和五軍團(軍團長董振堂)為左縱隊,由林彪率領,沿大渡河西岸北上,兩路縱隊夾河而上,協同奪取瀘定橋。由於大渡河在安順場向北拐了一個大彎,原來的河南、河北,變成了河西、河東。

防守瀘定橋的是四川軍閥劉文輝的第四旅,旅長袁國瑞下轄38和11、10三個團。以李金山為團長的38團(缺一營),重點防守瀘定鐵索橋。紅軍在安順場強渡大渡河成功後,敵人大為震驚。劉文輝於5月27日曾親率警衛旅到前線指揮。蔣介石也嚴令追擊紅軍的中央軍薛岳等部向大渡河前進。如果紅軍不能搶在敵人增防部隊到達之前奪取瀘定橋,我大渡河東西兩岸的部隊就可能被分割,因此必須與敵人爭時間、搶速度。劉伯承聶榮臻率紅軍右縱隊渡河後,向瀘定橋急進。前進的道路崎嶇難行,左邊是河,右面是山,有的路在峭壁中間,有的又在河水裡面。5月27日,紅二團與據守瓦壩的敵一個團激戰數小時,將敵人擊潰。28日急行軍一百餘里,翻越了一座上下有六十里路的高山,到達有幾十戶人家的得托,傳說諸葛亮南征時曾在這個小圩場駐紮。守敵有民團和在瓦壩被紅軍擊潰的殘敵百餘人,戰鬥不到半小時,即被我軍擊潰。29日,紅二團在地形險要的鐵絲溝,與憑險扼守的敵11團,進行了右縱隊最激烈的戰鬥。紅三團一部及時趕到投入戰鬥,將敵人擊潰,然後乘勝追擊,占領了距瀘定城五十里的敵旅部所在地龍八步,繼續向瀘定橋前進。

與此同時,左縱隊以二師四團為前鋒,也在對岸向瀘定橋急進。從安順場到瀘定橋,全程320里,左岸與右岸一樣,一面是懸崖陡壁,一面是奔騰咆哮的大渡河,河邊是坎坷不平的羊腸小道,王開湘團長和楊成武政委,率紅四團在27日早上從安順場出發,一面行軍,一面打仗,頭一天行程80餘里。第二天凌晨,朱德電令左、右兩縱隊之先頭部隊,應於29日趕到瀘定橋。紅四團在清晨五點鐘從什月坪出發,急行軍趕到從安順場到瀘定橋的咽喉、上下各三四十里的猛虎崗。敵人的一個營扼守着山頂的隘口,這時正巧大霧瀰漫,我軍利用大霧掩護,悄悄摸上山去,在接近敵陣地時,發起突然襲擊,一排排手榴彈的爆炸聲,震天響的喊殺聲和軍號聲,嚇得敵人膽戰心驚,倉皇潰逃。紅四團指戰員窮追猛打,一鼓氣追到敵團部和一個營駐紮的摩西,將敵人打散,繼續向瀘定橋前進。紅四團一天一夜急行軍240里,於29日早上搶占了瀘定橋的西橋頭。這時天已大亮,由於需要準備木板,同時,河東我軍還未到達瀘定橋,河西的紅四團與橋東的敵人處於對峙狀態。黃昏前,河東我軍趕到了瀘定橋。這時,紅四團組成的以2連連長廖大珠為隊長的突擊隊,在我軍火力掩護下向東橋頭髮起衝擊。[2]

仰望瀘定鐵索橋原圖鏈接

飛奪瀘定橋

國民黨軍第24軍第4旅第38團(團長李全山)兩個營這時也趕到了瀘定橋,開始動手拆除橋板,並在山坡上修築了堅固的工事。其中,第2營(營長周桂山,有迫擊炮和重機槍各1個連)以守橋為主要任務,第3營(營長李昭)在第2營左翼構築陣地,並以本營的機炮連再加強到第2營的橋頭高地。國民黨軍仗着有強大的守橋火力,狂妄的向對岸紅軍高叫:「有本事就飛過來吧。」

紅四團首先發動政治攻勢,勸說敵軍投降。國民黨守軍驕橫地喊道:「我們投降了,過來取槍吧。」接着,雙方隔河就是一陣對射,槍聲不斷,打了一天。

面對巨大困難,紅四團決心奪下瀘定橋。各連都搶着當突擊隊,最後團領導決定:第2連擔任奪橋突擊隊;第3連緊跟第2連之後,任務是扛着木板,在鐵索上鋪路。第2連的22名黨員骨幹,很快組成了由連長廖大珠擔任隊長的突擊隊。每人手提一支衝鋒鎗,背後插着一把閃亮的大刀,腰間掛滿手榴彈,整裝待命。

在紅四團沿大渡河西岸奔向瀘定橋的同時,已在安順場渡過大渡河的紅2、紅3團也奉命沿大渡河東岸北上,從敵人的後方直奔瀘定橋,他們的任務是協同紅四團順利奪取瀘定橋。然而紅軍的意圖被敵人發覺。上級擔心敵人調遣更多的軍隊來瀘定橋增援,為了節省時間,命令紅3團第1營為先鋒營,以急行軍的速度向瀘定橋疾進,在敵人其他援軍到達之前率先奪取瀘定橋。

紅3團第1營經過兩天兩夜急行軍,在距瀘定橋四五里路的安樂坎與敵人一個營遭遇,敵人沒料到紅軍會來河岸的這頭,所以行軍懶散,警備鬆懈,結果被突然出現的第1營打了個措手不及。第1營營長從被俘敵兵口中得知,進入瀘定城的口令是「廬山」,特別口令是「雅安」。

5月29日上午,紅2、紅3團趕到了瀘定橋附近,立即向瀘定橋東側敵人第4旅殘部和第38團兩個營展開攻擊。紅軍先鋒營第2連偽裝成國民黨援軍,同江防團潰敵一起,混進了瀘定城。排長程章雲用「雅安」特別口令,帶領部隊混進了東岸橋邊,秘密奪取了敵人4個碉堡,解除了碉堡里敵人的武裝,並摧毀了一些臨時工事。

待瀘定橋東西兩岸的紅軍發起進攻時,敵江防旅長袁國瑞驚呼:「難道紅軍是長翅膀飛來的?」這些國民黨老爺兵,怎麼能夠理解紅軍鐵腳板的神功呢?敵人處於前後夾擊的困境,東岸紅軍指戰員趁敵人暈頭轉向之際,又一鼓作氣奪取了橋邊的兩個暗堡,與敵人在橋頭展開了小規模的混戰。

下午黃昏時分,兩岸紅軍向守橋敵軍發起了總攻。

由於紅軍的突然出現,敵人想炸橋不成,就改為燒橋。敵人將油潑在橋板上,霎時間,橋面烈火熊熊,一片火海,橋東10多米的橋板被燒毀。紅3團第1營指戰員立即兵分兩路,一路在橋頭烈火中與縱火的頑敵拼刺刀,另一路在橋頭滅火,並就近尋找木板、門板鋪橋。就在這個時候,西岸紅四團的22名勇士在廖大珠連長的帶領下,迎着熊熊烈火衝到橋東來。22勇士和紅3團在橋東頭勝利會合。[3]

國民黨守軍回憶

時任國民黨軍第24軍參謀長張伯言等人在後來回憶瀘定橋戰鬥時寫道:

「29日天明後,對岸橋頭已發現紅軍,因之拆除橋板工作未能徹底進行。雙方開始射擊,打了一天,互有傷亡。李團傷亡約50人。紅軍時向守橋的饒連(第38團第2營連長饒傑)士兵喊話。晚飯後,槍聲漸密,這時紅軍已大部到達。團長李全山召集兩個營長研究對策,並在電話上向旅長袁國瑞請示怎麼辦,同時說明瀘定橋很難防守……其時橋頭紅軍用猛烈火力集中射擊,饒連傷亡很大,李全山驚慌失措。大家認為既然龍八步的情況不明,紅軍夾江而上,自己腹背受敵,決難久持,遂決定由周桂三營斷後,李全山率領其餘兩營取捷徑退往天全,當夜即出發。周桂三決定饒連的虎班長帶一班人作為最後守橋部隊,饒連斷後並放火燒橋。這時紅軍已開始奪橋,周桂三倉皇撤出瀘定向天全退卻,為了掩護周營撤退,仍作頑強抵抗。經紅軍展開掃蕩戰,饒連傷亡更大,周營只剩下10多個人。」[4]

奪橋戰鬥結束

5月30日早晨,奪取瀘定橋的戰鬥全部結束,瀘定橋東的小鎮又恢復了往日的平靜。蕭鋒和紅6團張國華特派員、紅1軍團青年幹事周冠南後來再談兩岸奪橋戰況,感慨地說:紅四團22勇士不怕犧牲,從鐵索橋上衝過來,建立了奇功。但如果沒有紅3團突進到東岸橋邊,擊退敵人,撲滅大火,紅四團勇士也不可能通過鐵索橋。紅3團搶占橋東岸,使守橋敵軍腹背受敵,慌忙撤退,對奪取瀘定橋起到了關鍵作用。

紅3、紅四團夾江而上,合力奪取了瀘定鐵索橋,紅軍大部隊從橋上迅速通過,保證了中央紅軍順利北上。[5]

22位勇士

1986年,王永模在瀘定縣委委派下,趕赴北京拜訪當年紅四團黨總支書記、新中國成立後曾擔任鐵道兵司令部副司令員的羅華生將軍。羅將軍告訴王永模,當年的22勇士,是他親自到二連挑選出來的。當時他挑人的標準是,凡是幹部,包括連長、指導員、黨支部書記及排長,首先要挑出來。曾經是戰鬥英雄的,比如在渡烏江戰役中立過功的,也要挑出來。平時作戰勇敢的,挑出來。挑選出來的人,必須是共產黨員、共青團員,起碼也要是入黨入團積極分子。突擊隊的任務是二連連長廖大珠搶下來的,就由廖大珠擔任突擊隊的隊長。

再現紅軍飛奪瀘定橋 原圖鏈接

1985年,瀘定縣籌備"飛奪瀘定橋"勝利50周年紀念慶典,王永模受縣裡委派赴北京邀請楊成武將軍參加慶典,曾當面向楊將軍詢問有關二十二勇士的線索。楊將軍告訴王永模,當年戰事非常緊張,打完瀘定橋,部隊又繼續向前打,二十二勇士的名字沒有來得及記下來。後來在長征路上,他們多數同志都先後犧牲了。當時,楊成武將軍說到這些時,情緒十分激動,他一遍一遍地呼喚:「我的22名勇士,你們在哪裡,在哪裡啊……」說着說着,竟老淚橫流……

瀘定縣的同志們在解放後的追訪中,還找到了1位勇士的下落,那就是副班長劉梓華

尋找英雄

22名勇士中,唯一留下有下落和相片的勇士就是劉梓華,劉梓華的雕刻頭像就是根據他本人的相片製作的。關於劉梓華下落和相片的獲得,有一個曲折艱難的尋訪過程,而我們的採訪對象王永模就親身參與了這個過程。

從1975年5月到9月,近5個月的時間裡,調查小組從四川北京天津河南河北山東江蘇江西湖南貴州廣西,差不多繞半個中國走了一圈,搜集有關的紅軍長征文物,其中調查22勇士下落是他們時刻放在心頭的一項重要任務。

意外發現

1975年8月,調查組來到江西南昌,在參觀江西的革命烈士紀念館時,在一個大陳列廳里,看見掛着很多相片,上面都是在各個歷史時期參加革命戰爭的江西籍的烈士,下面還有他們的簡單生平。

王永模一個一個認真地看,突然他眼前一亮,心中一陣狂喜。他發現了一個叫劉梓華的相片,他的生平介紹中寫着,"劉梓華同志是強渡大渡河、飛奪瀘定橋英雄之一。"

王永模連忙叫來一起去的同志,但一個同志提醒他:"你看清楚了沒有?前面寫的是強渡大渡河啊。"自從楊得志將軍寫了《強渡大渡河》、楊成武將軍寫了《飛奪瀘定橋》兩篇文章後,這兩個詞幾乎成了專用詞組,分別特指發生在安順場和瀘定橋的戰鬥。

但這畢竟是個重大發現,他們立即去找紀念館的管理同志,但對方告訴他們紀念館所知的情況也只限於展覽內容這麼多,不過他們告訴王永模,這些材料的來源是河北省廊坊軍分區。

1976年1月26日,瀘定縣方面給廊坊軍分區去信去函,了解有關劉梓華同志的情況。1977年1月15日,當天瀘定縣方面收到了回信,信中肯定劉梓華就是當年飛奪瀘定橋的英雄,並說明劉梓華生前系天津廊坊軍分區的副參謀長,1951年患惡性淋巴腫瘤去世。

油畫《飛奪瀘定橋》,130×180厘米,1957年,劉國樞繪。原圖鏈接

8名勇士姓名可以確認

經最新查證,飛奪瀘定橋的22名勇士中,目前有8位勇士的姓名可以確認:廖大珠王海雲李友林劉金山劉梓華趙長發楊田銘雲貴川,其中有照片者4位:李友林、劉梓華、楊田銘、劉金山。

站在紅軍飛奪瀘定橋紀念碑公園門前,就會看到大道兩旁的22根花崗岩石柱,分別代表着22位奪橋勇士。然而走近觀看,卻只能在5根石柱上找到勇士的姓名,其中只有2人根據照片在石柱頂端雕出了頭像。其他勇士呢?是誰?在哪裡?什麼模樣?有什麼樣的生平事跡?飛奪瀘定橋瀘定縣原人大主任、72歲(2011年)的王永模,每天都在苦苦尋找着這些問題的答案。就在幾天前的5月23日,他又收穫了新的驚喜。

記者:王老,聽說您1999年退休以來,一直在為尋找22位奪橋勇士的英名和事跡而奔忙?

王永模:是啊。紅軍22勇士飛奪瀘定橋,創造了無與倫比的英雄偉績和人間奇蹟。聶榮臻元帥在為紅軍飛奪瀘定橋紀念碑撰寫碑文時,用"奇絕驚險"4個字發出了由衷地讚嘆。彈指一揮間,70多年過去,他們中大多數人卻連名字都不為世人所知,真讓人遺憾!無論從告慰勇士在天英靈的角度,還是從弘揚長征精神的角度,我都有責任為尋找他們的英名和事跡去操心、去奔波。

記者:現在,您找到了哪幾位勇士的下落?

王永模:紀念館建館時,有關部門已找尋到5位勇士的姓名,他們是廖大珠、王海雲、李友林、劉金山和劉梓華,並搜集到李友林、劉梓華兩位勇士生前照片和部分生平史料。後來,在我們的努力下,國內許多媒體和紅色網站都熱情參與了尋找勇士的行動。到2007年,在上海、南昌新發現了兩名勇士--特等機槍手趙長發、戰士楊田銘。

記者:具體是怎樣發現並核實的?

王永模:最初是楊田銘的大女兒楊黨燕,在上海看到紅色網站的尋呼後,打來電話說:"我父親楊田銘是飛奪瀘定橋22勇士中活下來的18勇士之一。"我立即委託東方電視台的記者去登門訪問楊黨燕,後來又聯繫上楊黨燕的妹妹楊繼紅,最後終於在江西省圖書館找到了有關楊田銘的資料,還有他1961年5月21日發表在江西日報上的回憶文章《飛奪瀘定橋》及保存在家中的照片。根據楊田銘在回憶錄中的描述,我們又確認了另一位勇士趙長發的英名。

記者:您還找到一位叫"雲貴川"的勇士?

王永模:那是1985年1月,我去北京,邀請曾任紅一軍團二師四團政委的楊成武將軍來瀘定故地重遊,參加紅軍飛奪瀘定橋50周年慶典。我告訴他,我們苦苦尋找22勇士多年了,希望他回想一下有沒有印象深、記得住的勇士。他說:"有一個在貴州入伍的苗族小戰士,只有十六七歲,中等身材,眉棱、顴骨很高,臉帶褐黑色,眼大而有神。家裡很貧窮,從小跟着父親在深山密林中採藥、打柴,攀崖涉水很內行。因為他入伍時沒有名字,戰友們就給他起了個名字叫'雲貴川'.在奪橋戰鬥中,他攀援鐵索,和廖大珠一起衝鋒在前,後來,打臘子口他還立了一功。"就這樣,我找到了第8位勇士的名字——雲貴川。

飛奪瀘定橋紀念碑原圖鏈接

記者:聽說您最近又有新收穫?

王永模:是的,就在(2011年)5月23日,我收到烈士後代寄來的劉金山勇士的照片和生平史料。真是蒼天有眼,英雄魂系瀘定。今後在紅軍飛奪瀘定橋紀念碑公園,又可以新添一位勇士的頭像供人瞻仰了。

記者:您這麼大年紀了,成天為找尋勇士的英名而奔忙,很辛苦吧?

王永模:70多年過去,要找到普通戰士這一層面的英雄人物,確實是一件很難的事情。但這是歷史和社會賦予的重託,是發揚光大紅軍精神的現實需要,是瀘定人民和全國人民的共同心愿。我會堅持不懈,在有生之年一直找下去!

在瀘定橋邊的"紅軍飛奪瀘定橋紀念館"里,莊嚴肅穆地豎立着22根方柱子,它們代表着當年飛奪瀘定橋的22位勇士。它們絕大多數是無字碑,只有5根柱子上刻有名字,而在這5根柱子中,只有一根上面雕刻有頭像,這根柱子代表的勇士就是劉梓華。

在王永模的日記本上清楚地記着,1974年10月19日,當時的四川省文化局副局長朱丹,在一次會議上提出,新中國成立這麼多年,紅軍飛奪瀘定橋二十二勇士的情況和下落,還一直搞不清楚,實在說不過去,瀘定縣的同志們要下力氣搞點調查。朱丹是一位演員,曾經在電影《達吉和她的父親》中扮演父親。也許與朱丹的這次講話有關吧,也許還有別的什麼推動力量,1975年,瀘定縣所在的甘孜州成立了一個紅軍長徵文物調查小組,由三人組成,王永模擔任了組長。

相關視頻

電影《飛奪瀘定橋》上傳於 2010-01-02

參考資料

  1. 飛奪瀘定橋:紅軍並非完全依靠爬鎖鏈過河學習網 2019-12-05 18:57 來源: 高考學習網
  2. 飛奪瀘定橋:紅軍並非完全依靠爬鎖鏈過河學習網 2019-12-05 18:57 來源: 高考學習網
  3. 奪占瀘定橋新浪網 2016-07-21 09:51:56)轉載 分類: 史學新觀
  4. 奪占瀘定橋新浪網 2016-07-21 09:51:56)轉載 分類: 史學新觀
  5. 奪占瀘定橋新浪網 2016-07-21 09:51:56)轉載 分類: 史學新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