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太陽周期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事實揭露 揭密真相
前往: 導覽搜尋

太陽周期,或是太陽磁場活動周期是太陽的各種現象,包括太空天氣後面的動態引擎和能量來源。通過氫磁流體發電機的程序供給的能量,誘導太陽內部的流動,形成太陽周期。

  • 太陽周期的調節;
  • 紫外線到X射線的太陽短波輻射流量調節;
  • 頻繁的閃焰、日冕拋出物、和其他太陽噴發的地質效應現象(geoeffective)的調整;
  • 間接的調整由銀河系進入太陽系的高能宇宙線流量。

在2008年1月4日的太陽影像,有一群23周期的黑子(位於赤道)和24周期的第一群黑子(上方)[1]。在2008年的前幾個月,23周期的黑子還是會繼續的出現。

歷史

太陽周期是在1843年由一位德國的業餘天文學家史瓦貝發現的,他年復一年的持續觀察與統計了17年太陽盤面上黑子變化的平均數量後,才有了此一發現。魯道夫·沃夫對此一發現感觸良深,於是追溯17世紀的太陽活動的歷史,起初只完成1745年之後的觀測資料重建和編輯,最後終於回推到17世紀最初的10年,伽利略最早的觀測紀錄。由於黑子的大小和許多種不同型態的群,沃夫着手制定了一套有效的分類與數量標準,一直沿用到現在。

德國天文學家古斯塔夫·史波勒(1822-1895)注意到黑子會隨着數量的減少而向赤道漂移。

太陽周期的平均長度為11.1年[2],但是曾觀測到最短的只有9年,而最長的長達14年之久。數量上的變化也有其意義,太陽極大值和太陽極小值分別是每個世紀的最大值和最小值。黑子周期的計算是由一個最小值到下一個最小值。依循沃夫建立的數字模式,1755-1766年的周期被編為第一周期。在1645和1715年之間被觀察到黑子的數量非常少,是周期中的一個特殊點,且不是人為造成的資料迷失。古斯塔夫·史波勒最早注意到這個現象,然後愛德華·沃爾特·蒙德深入研究這個奇特的事件,因此現在這段時期被稱為蒙德極小期。在19世紀的後半期,理察·卡靈頓和史波勒分別都注意到,當周期開始時,黑子出現在中緯度的區域,隨着周期的推展,黑子出現的緯度逐漸相赤道接近,直到極小期才會出現在赤道上。這種圖型的最佳視覺形像就是所謂的蝴蝶圖,是由沃爾特和安妮芒德這一對夫妻檔繪製完成的。太陽的影像以緯度分割成小條,計算出黑子緯度位置的每月平均值。這幅圖以垂直的色碼編排,並且一個月接續一個月地製作出這張時間-緯度圖。

在20世紀初,喬治·艾雷里·海爾和合作者闡明了太陽周期的物理基礎,他在1908年證實黑子是被強烈磁化的區域(這是首度偵測到在地球之外的磁場),並且在1919年進一步證實了黑子對的磁場是正反成對的:

  • 在同一個周期中,同一個半球的磁場是相同的;
  • 在同一個周期中,跨過半球的磁場是相反的;
  • 在下一個周期中,兩個半球的磁場會互換。

海爾的觀察說明了太陽周期就是平均為22年的磁場周期。但是,因為表現在外的形式與磁場的關係並不明確,所以一般的說法都是「11年的太陽周期」。

半個世紀之後,巴布科父子哈洛德·巴布科和霍勒斯·巴布科證實太陽表面在黑子以外的地區也是有磁場的,這種更加微弱的磁場是第一類的偶極,而且這種偶極的磁性轉換周期和太陽黑子周期是一樣的。這些各種不同的觀測建立起太陽周期是磁場展開在整個太陽的時間和空間之中的程序。

視頻

太陽周期 相關視頻

太陽的活動周期多少年
這就是太陽活動周期!NASA的探測器記錄了太陽七年的變化

參考文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