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天津茶館相聲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事實揭露 揭密真相
前往: 導覽搜尋
天津茶館相聲

中文名: 天津茶館相聲

表現形式: 笑話、滑稽地問答、說唱

性 質: 曲藝形式

歷 史: 起源於北京,繁榮於天津

天津茶館相聲,簡稱」天津相聲「,如今已經火爆全國,成為一種流行文化標準。

相聲是用笑話、滑稽地問答、說唱等引起觀眾發笑的一種曲藝形式。相聲以嬉笑怒罵通達世事、洞悉人生,它起源於北京,繁榮於天津。天津這座城市,在中國的相聲發展史上,起了決定性作用。

天津品」天津三絕「,」聽茶館相聲「已經在全國叫響。台上一塊醒木、一把摺扇、一條手絹,演員穿着長袍馬褂,口若懸河、妙語連珠,台下數十上百位觀眾品着蓋碗茶、嗑着瓜子,笑聲不斷,掌聲不絕……表演原汁原味、形式貼近群眾、票價相對低廉使得天津茶館相聲越來越火爆。[1]

起源發展

相聲以嬉笑怒罵通達世事、洞悉人生,它起源於北京,繁榮於天津。天津這座城市,在中國的相聲發展史上,有着濃墨重彩的一筆。上個世界二十年代後,許多相聲藝人從北京的天橋來到天津,先從撂地演出開始,逐步地進入了茶社、劇場,在四十年代達到鼎盛,之後走入低谷,直到十年前相聲才又開始重新恢復生機。天津,人們不但可以隨時從收音機里聽到相聲,電視機里看到相聲,還可以在茶館劇場裡近距離地欣賞相聲。可以說,相聲這門笑的藝術,已經成為天津人生活中不能缺少的一部分。

天津具有一定規模的相聲茶館不下十幾家,其中勸業場附近的名流茶館、估衣街的謙祥益文苑等茶館,都有百人以上的茶座。在天津從事專業相聲的演員約有百餘人,每天在不同的相聲茶館為觀眾們帶來樂趣。

背景介紹

相聲(Cross talk)是一種民間說唱曲藝。相聲藝術源於華北,流行於京津冀,普及於全國及海內外,始於明清,盛於當代。相聲主要採用口頭方式表演,表演形式有單口相聲、對口相聲、群口相聲等,是紮根於民間、源於生活、又深受群眾歡迎的曲藝表演藝術形式。相聲鼻祖為張三祿,著名流派有「侯(寶林)派」、「馬(三立)派」、「常(寶堃)派」、「蘇(文茂)派」、「馬(季)派」等。著名表演大師有侯寶林、馬三立、常寶堃、蘇文茂、馬季等多人,後起之秀有郭德綱等人。

天津,簡稱津,中華人民共和國直轄市、中國國家中心城市、中國北方經濟中心、環渤海地區經濟中心、中國北方國際航運中心、中國北方國際物流中心、國際港口城市和生態城市、國際航運融資中心、中國中醫藥研發中心、亞太區域海洋儀器檢測評價中心。天津地處華北平原北部,自古因漕運而興起,明永樂二年十一月二十一日(1404年12月23日)正式築城,是中國古代唯一有確切建城時間記錄的城市。經歷600多年,特別是近代,造就了天津中西合璧、古今兼容的獨特城市風貌。「近代中國看天津」,成為世人共識。天津位於華北平原海河五大支流匯流處,東臨渤海,北依燕山,海河在城中蜿蜒而過,海河是天津的母親河。天津濱海新區被譽為「中國經濟第三增長極」。天津是夏季達沃斯論壇常駐舉辦城市。天津的文化歷史源遠流長,其中「狗不理包子」、「天津大麻花」、「天津茶館相聲」人盡皆知、廣受傳頌。

相關人物

張三祿,別名:管兒張,相聲藝人、八角鼓藝人。北京人,見於文字記載最早的相聲藝人,其藝術生涯下限大抵在清朝同治年間,上限在咸豐或道光年間。根據相關記載並推測,張三祿本是八角鼓丑角藝人,後改說相聲。代表作《賊鬼奪刀》、《九頭案》等。

侯寶林(1917年11月29日-1993年2月4日),男。滿族。天津人。中國相聲第六代演員,先學演京劇,後改說相聲。1940年起,與郭啟儒搭檔,合演對口相聲。侯寶林是極負盛名的相聲表演藝術家,注重相聲的理論研究,著有《相聲溯源》、《相聲藝術論集》等,被譽為相聲界的一代宗師。

郭德綱,相聲和電視劇演員、電視脫口秀主持人,新一代相聲演員中的領軍者。1973年生於天津,自幼酷愛民間藝術,8歲投身藝壇,先拜評書前輩高慶海學習評書,後跟隨相聲名家常寶豐學相聲,又師從侯耀文,得到多位相聲名家的指點、傳授。其間又學習了京劇、評劇、河北梆子、評書等劇種,輾轉於梨園。這些經歷對豐富他的相聲表演起了十分重要的作用,通過對多種藝術形式的借鑑,他逐漸地形成自己的表演風格。2005年底,在網絡與媒體的相互作用之下,郭德綱借勢風雲突起,憑藉着自己多年的磨打錘鍊,一躍成為現今相聲界演員之中的佼佼者之一。多年來郭德綱不僅創作了許多令人記憶深刻的新作品,同時繼承了大量傳統節目,還主持《一聲所愛大地飛歌》,在錄製節目的後台還整理傳統節目的資料。在2013年蛇年第一次登上中國中央電視台春節聯歡晚會的舞台。

各大茶館

「一壺熱茶、一碟瓜子,長衫大褂、扇子醒木,拉長了音調的『咦』『嗨』叫好……到了天津,那種輕鬆和隨意的相聲茶館氛圍,是任何地方都享受不到的。」一位北京網友在博客上如此形容在名流茶館看到的茶館相聲。

名流茶館的門框上掛着一幅特別剪裁裝幀的「京津列車時刻表」,而場子裡操着「京片子」、山東口音、河北口音的觀眾比比皆是。他們圍坐在一起,品着香茶,聽着相聲。寬鬆的休閒環境,無須粉飾的舞台,簡約酣暢的表演形式,該叫好的時候叫好,該鼓掌的時候鼓掌,該喝茶時隨便喝茶,進進出出,熱熱鬧鬧,這就是天津衛普通民眾最愜意的文娛方式。茶館相聲文化已成為天津的一張城市名片,一道鮮活的城市人文旅遊風景。

獨特的文化

2010年3月8日,一台名為「魅力女聲」的相聲專場在天津名流茶館拉開帷幕,七八位天津女子相聲演員輪番登場,這是天津茶館相聲「娘子軍」首次以「集團軍」的形式面向觀眾,在全國相聲界也開創了先河。天津茶館相聲異軍突起,成為天津在全國打響的「重量級」文化品牌,這令很多人始料未及。其實,了解天津的人都知道,相聲就是從天津發源的,相聲最初就起源於天津的茶館,天津擁有全國最廣泛的相聲基礎,也擁有全國基本功最紮實的相聲演員,天津茶館相聲的火爆應該說只是時間早晚問題。

如今,到天津「品『天津三絕』,聽茶館相聲」已經在全國叫響。在天津茶館相聲觀眾里,外地觀眾所占比例越來越大,不僅北京、河北、山西、山東等地專程來的觀眾越來越多,天津茶館相聲的影響甚至還跨過了長江。春節期間,一個來自上海的旅行團包場聽茶館相聲,一些有經濟頭腦的商界人士則希望能夠把原汁原味的天津茶館相聲引進上海、瀋陽、哈爾濱。不僅如此,「到天津聽茶館相聲」已成為國內許多「80後」「90後」追求時尚的一種標籤。在北京青年當中,到沒到過天津聽茶館相聲成為衡量其是否能夠跟上時代潮流的標誌之一。台上一塊醒木、一把摺扇、一條手絹,演員穿着長袍馬褂,口若懸河、妙語連珠,台下數十上百位觀眾品着蓋碗茶、嗑着瓜子,笑聲不斷,掌聲不絕……剛剛過去的2010年春節黃金周,在名流茶館、中國大戲院小劇場、大金台相聲茶館、金樂茶樓、謙祥益等天津各相聲茶館中,聚滿了愛聽相聲的觀眾,越來越多的人以在春節期間到茶館聽相聲的方式放鬆心情、享受假期。為什麼茶館相聲如此火爆?記者在採訪中發現,表演原汁原味、形式貼近群眾、票價相對低廉是天津茶館相聲越來越火爆的基礎。

探索名流茶館

在天津茶館相聲界,名流茶館是公認的天津相聲茶館的「旗艦店」。說它是「旗艦」,不僅因為它已經成功地在天津開設了三家連鎖店,擁有最多的相聲觀眾,還因為名流茶館是天津最早專門表演相聲的茶館之一,在天津首倡「相聲大家說」,把相聲引入民間。而這一切,都源於一個叫於承艷的女人。於承艷曾是某國企的工會幹部,1997年下崗後,她承包了行將倒閉的名流茶館,將曲藝尤其是相聲表演引進茶館。當時,天津市曲藝團和天津市北方曲校的李伯祥、魏文亮、馬志明、於寶林、田立禾等老一輩相聲表演藝術家都是名流茶館的「台柱子」,這讓小小的名流茶館一下子名聞遐邇、火爆津京。天津走出去的北京茶館相聲領軍人物郭德綱,在事業初創期也曾長期在名流茶館演出。可以說名流茶館見證了天津茶館相聲從步履蹣跚到走向輝煌的全過程。「一場六七個人的時候我們也經歷過,但我說不怕,賠錢也要演,哪怕只有一個觀眾我們也要演。沒有當年的付出,就沒有今天的一票難求!」說到動情處,於承艷聲帶哽咽。作為一家民營企業,多年來,名流茶館靠自身的努力,事業越做越大,還成立了「名流茶館表演藝術團」,僅相聲演員就達五六十人。名流茶館的發展之路其實也是天津多數相聲茶館的發展之路。於承艷對記者說,她有一個夢,那就是有朝一日把相聲茶館開到外地去,讓天津的茶館相聲走到外省,走向全國,把相聲這門藝術發揚光大。

說起相聲回歸茶館,沒有茶館經營者積極參與不行,沒有權威人士積極組織也不行,在此就不能不提到一個人,他就是相聲表演藝術家於寶林先生。1998年,於寶林為了能讓相聲重回茶館,不顧年高體弱挨門挨戶到相聲演員家作動員,先後將陳鳴志、鄧繼增、佟有為、馬樹春等幾名弟子集合起來,又親自找到正賦閒在家的演員尹笑聲、黃鐵良等,在津門恢復了茶館相聲表演,而且首演即火,有評論家稱此舉為「相聲這才回到了自己的沃土上」。從此,天津的茶館相聲日益紅火,並成為天津一道獨特的文化風景線。 正是有了這些熱愛茶館相聲、具有較高表演水平的相聲演員的加盟和參與,天津的茶館相聲才會蒸蒸日上,越做越出色,越做越響亮,讓一二百年前在天津茶館裡成長壯大的相聲藝術重新回到了它的出發點,回到了與觀眾面對面的原點。天津茶館相聲的前世今生或許可以告訴我們,只有最具親和力的民間,才是澆灌藝術之花盛開不敗的源頭活水。

天津茶館相聲之所以能夠多年保持超高人氣,一批老藝術家功不可沒。除了前文提到的佟有為、馬樹春、趙津生等,在天津共有名流、眾友、九河、哈哈笑等相聲藝術團。自1998年天津成立了全國首家民營相聲社團「老藝人相聲隊」(後更名為眾友藝術團)以來,天津市民營相聲團體不斷發展壯大,「哈哈笑」「九河」「名流」「和諧」等一批民營相聲團體不斷湧現,天津的小劇場(茶館)相聲已成為天津一張獨特的文化名片。

佟馬組合

2010年春節期間,64歲的天津茶館相聲演員佟有為每天都要騎着自行車來往於幾個茶館趕場,除大年三十休息一天外,在春節前後長達一個月的時間裡,他每天都有三四場演出,趕場成了家常便飯。但即便如此連軸轉,依然無法滿足熱情觀眾的需求,有些午夜加場不得不推掉。作為天津茶館相聲的領軍人物,「佟馬組合」不僅得到觀眾歡迎,也得到了諸多業內專家的認可。他們的傳統相聲表演紮實、火爆,同時又大量借鑑網絡和當代流行詞彙,如佟有為的《黛玉走四方》就是從網絡得到的啟發,因而廣受年輕人歡迎,也使他們贏得了由天津曲協頒發的「百姓最喜愛的相聲演員」稱號。2003年,「佟馬組合」開始在天津茶館相聲界異軍突起,這對於都是業餘從事相聲表演的佟有為和馬樹春來說難能可貴,也讓他們開始對相聲藝術有了更高的追求。佟有為對記者說,相聲的發源地在天津,天津觀眾選擇演員非常苛刻,活兒不行,多大的腕兒來了也不認;活兒好,再小的演員也照樣捧,正因為有了這麼好的觀眾,天津的相聲演員才會人才輩出,也贏得了全國相聲界的尊敬。著名演員陳佩斯、朱時茂就多次從北京專門到天津向佟有為、馬樹春學習傳統相聲《賣掛票》等多段傳統相聲。

佟有為向記者介紹,從前春節前後都是相聲演出的「淡季」,藝人們都要「封箱」,也就是「忙年」,演出也隨之停止。但近幾年來,春節期間不僅無法「封箱」,而且成為茶館相聲的演出旺季。沒錯,花二三十元就能欣賞到兩三個小時的現場表演,聽茶館相聲真可謂是「物超所值」。據說,連天津年輕人搞對象都從原先的電影院改到了相聲茶館。聽相聲不僅能娛樂身心,還可以了解到豐富的歷史文化知識、風土民情和地域風貌。多年來,佟有為和馬樹春始終希望能夠通過他們的努力,讓茶館相聲走向更廣闊的舞台。2004年,他們參加了中國首屆網絡相聲大賽,一舉奪得金獎。2005年,他們參加了在北京舉行的「笑星大義演」為印尼海嘯災民獻愛心活動,並由中國曲藝家協會牽頭,成功地在北京舉辦了「天津茶館相聲『佟馬組合』」專場演出,這是天津茶館相聲演員首次進入北京進行專場演出。2004年,「佟馬組合」還被邀請到中央電視台春晚劇組,雖然在最後一刻因故沒能登上春晚舞台,留下遺憾,但天津茶館相聲演員並沒有就此止步。2010年春晚,另一位天津著名茶館相聲演員趙津生成功地登上了春晚舞台,讓全國電視機前的觀眾領略到天津茶館相聲演員的風采。

藝術中堅

尹笑聲是眾友相聲團的團長,他在茶館相聲界是絕對名家。他自6歲開始學相聲,7歲登台演出。父親尹壽山是他的啟蒙老師,因其聰穎好學,馬三立收他為弟子。他兼得師父與父親的一些表演特點,能捧能逗,說唱俱佳。其經常演出的相聲段子有《拴娃娃》《武墜子》《賣掛票》《空城計》《學西河》等,由他一手創辦的眾友相聲團也是還原茶館相聲的先鋒。

劉文步是哈哈笑相聲團的演員,他很有觀眾緣,很多人就是衝着他去聽相聲的。劉文步12歲拜楊少奎為師,15歲開始演出。最初,劉文步演出是在空地兒,四周是觀眾,人稱「撂地兒」。後來,他進入茶館說相聲。新中國成立後,劉文步在文化館工作,表演相聲,直到退休。說了幾十年相聲,他真捨不得離開相聲舞台。2000年,劉文步為了演出,每天都往返於市區和大港之間。有時夜場結束後,沒有公交車,劉文步就住在最便宜的澡堂子裡。後來,劉文步租了房,把老伴兒也接到了市區。劉文步說,自己不打算告別舞台,能在台上把台下的人逗樂了是他最開心的事兒。

楊威是楊少華先生的長子、楊議的大哥,在天津茶館相聲界他算是相當特殊的一位。父親楊少華、弟弟楊議都是知名相聲演員,而楊威近50歲才登上相聲舞台。楊威說,是茶館相聲圓了我兒時的夢。在相聲茶館裡,楊威甘當小學生,虛心向名家學習,其表演水平不斷提高,和於浩合說的《做夢公司》獲全國「牡丹杯」最佳表演獎,相聲《洋鄰居》獲天津曲藝大賽二等獎。與常廣信合說的相聲《尋根》獲民族匯演一等獎,與兒子楊化然合說的《父子說猴》獲天津電視台春節晚會一等獎。

天津,相聲的碼頭。天津人愛聽相聲,你坐在出租車裡,能聽一路的相聲,因為出租司機們大多喜歡相聲。天津電台播出的相聲很多外地人都沒聽過,不是那些全國流行的段子,但是非常好聽。

天津的年輕人也愛聽相聲,你到聽相聲的劇場或茶館看看,那裡多一半是年輕人。他們能叫得出演員的名字,有的能點段子,還有的能背下大段台詞。

問他們一個段子聽那麼多次,怎麼不膩啊?他們會反問你:你聽音樂、聽歌曲不是也不膩嗎?相聲是天津人的音樂,天津有孕育相聲的豐厚土壤。

歷史記錄

相聲在清代發源於北京。但是卻成熟於天津。所以有相聲「生在北京,長在天津」的說法。而天津被認為是相聲演員成名的必經之地。

光緒初年,一個叫裕二福的滿族人來到天津,在天津的北開市場撂地「畫鍋」,說起了相聲,這是相聲最早來到天津。「畫鍋」是當時的說法,是指早期相聲藝人用白沙子在地上畫個大圓圈,就地現場表演,取靠它吃飯的意思。

至1900年以後,來的人多起來,當時有點名氣的有李德錫(藝名「萬人迷」)、焦德海、馬德祿、張德泉(藝名「張麻子」)、郭瑞林等來津,演出於西城根兒的「明地」。以後有的往返京津之間,有的定居天津,一些人在天津收徒傳藝,成為天津相聲的開拓者。

滿族人說相聲,屬於「清門」,也就是現在說的票友,不是專門靠賣藝為生,與民間的「渾門」演員有些不同。當時的清門相聲演員多是八旗子弟,能夠捨棄面子撂地畫鍋求生存,也實在不容易,生活所迫。那時的天津,三不管是雜耍藝人「撂地」賣藝的重要場所,相聲「撂地」的發祥地就在南市三不管地帶。「撂地」賣藝的地場分為三等:上等的設有遮涼布棚和板凳;中等的只有一圈板凳;下等的什麼設施都沒有,只有一塊空地。當時相聲藝人自嘲過的是「雨來散」的日子,即「颳風減半」,下雨全無」。一下雨,人一跑,攤子就散了。「撂地」賣藝掙錢不容易,有時說完一段要錢,觀眾卻一鬨而散。藝人慣耍的「生意口」是:「小哥兒幾個侍候您一場不容易,玩藝是假的,精氣神兒是真的。帶着零錢,您費心掏點兒。帶多了多給,帶少了少給。」「您若身上不方便,沒帶錢,許您白瞧白看,請您站腳助威。」有時為了湊夠整錢,加演小段,湊足以後,再接着演。進入曲藝場是所有舊時相聲藝人的嚮往,意味着上了檔次。舊時天津的曲藝場有「四海昇平」、「寶和軒」;南市的連興茶社、鳥市的聲遠茶社等。20世紀三十年代以後又有劇場式的雜耍園子「小梨園」、「大觀園」等。能進這些地方說相聲,大小也得是個腕兒了。

相聲雖興起於北京,但天津是相聲的「碼頭城市」,藝人只有在天津說紅了,得到認可,他才敢進北京。許多著名的相聲演員都是在天津演出過多年,成名後才走向全國的,侯寶林、張壽臣、郭榮起莫不如此。馬三立先生也是在天津成名的。1940年侯寶林應邀到津,一舉成名,後來紅遍全國。

來天津不能不聽相聲。而天津的相聲小劇場幾乎天天滿座,而且年輕人占了絕大多數。上場的演員個個身穿長衫,台上的桌子上放着紙扇、手帕之類的道具,一看就是傳統相聲的規矩和習慣。演員說的差不多也全是傳統段子,在座的天津觀眾幾乎都聽過,他們知道包袱在哪兒,他們能接下茬兒。讓他們上台客串兩句肯定沒問題。天津人對相聲演員的喜歡猶如歌星。每個城市都能列舉幾個自己的大腕,天津最大的腕不是某個歌星、影星,而是相聲演員。天津年輕的追星一族,有不少追的是相聲演員。他們熟悉這些相聲星星們的看家段子和風格,甚至個人喜好。演員返場的時候,他們能點出他們的壓軸段子。天津有一群相聲迷。

天津的相聲茶社比較平民化。在茶社聽相聲比在正規劇場裡隨便多了,也親切多了。燕樂茶社位於和平區一條破舊的街道里,茶社門口被零散的自行車擁擠着,幾張貼着紅紙的演出告示牌散擺在門外。眾友相聲的條件很簡陋,門票只6塊錢一張。一個大媽算是服務生了。她遞過來一個裝着茶葉的瓷杯和一暖瓶熱水,你自己找個地方坐下就行。劇場很小,舞台只比觀眾席高几個台階,距離也挨得很近,十幾個黑色的大方桌已經坐了七八成客人,釅茶味、橘子皮味和煙味在空中瀰漫着,嗑瓜子聲、喝茶倒水聲和聊天聲唧唧噓噓。別小看了這地方,以前馬三立就在這裡說相聲。相聲本來就是在這樣樸素而低層的老百姓中成長成熟起來的,相聲就該這麼聽,該叫好的時候叫好,該鼓掌的時候鼓掌,該喝茶的時候隨便喝茶,進進出出喧喧鬧鬧,不拘形式。在天津這地方,即使是個匆匆過客也不會覺得寂寞,因為總是有人逗你玩。

各大展演

2011年9月29日,由中國曲藝家協會等單位聯合主辦的2011天津小劇場(茶館)相聲新作品展演,28日晚在天津中國大戲院開幕。當晚的開幕式演出由著名笑星侯耀華和王佩元擔當主持,李少傑、儲從善、黃鐵良、劉文步、趙津生、佟有為、馬樹春、尹笑聲、佟守本等知名相聲演員先後登台表演。舞台上,老中青三代相聲演員說學逗唱、詼諧幽默,贏得了現場觀眾陣陣掌聲。

天津市文聯黨組書記孫福海表示,小劇場(茶館)相聲新作品專場演出旨在進一步弘揚民族優秀文化,繁榮發展相聲創作,打造津門曲藝品牌,總結多年來天津小劇場(茶館)相聲走向市場的成功經驗,推出一批在全國叫得響、傳得開、留得住的相聲精品。出席開幕式的中國曲協主席劉蘭芳認為,此次小劇場(茶館)相聲新作品展演,注重推新作、出精品,並總結天津茶館相聲的成功經驗,必將助推相聲藝術的繁榮發展。據了解,此次相聲新作品展演,除開幕式演出外,9月29日至10月5日還將舉行七個專場演出,並舉辦「小劇場(茶館)相聲發展趨勢」研討會。開幕式演出前,活動主辦方對為天津小劇場(茶館)相聲繁榮發展作出突出貢獻的個人和團體進行了表彰。

如今,天津的相聲茶館甚至有了節日檔期,在聖誕節、情人節這樣的洋節里也備受追捧,更是吸引了眾多北京遊客坐着城鐵去實地感受。「我們名流開創了很多第一,比如我們率先開創了黃金周3場連演的紀錄,每年聖誕節的演出,名流都是從7點半演到凌晨,這已經成了津城假日的一道風景;我們也率先開創了一天連演4場的紀錄,早場相聲更是以前想都不敢想的。」名流茶館經理於承艷告訴記者,在京津城際列車開通之後,名流的生意更是火爆,而不同時段的觀眾則代表了不同消費能力的觀眾,「以前我們下午一點半會開一場,那就是為了北京客人準備的,沒有城際列車時他們要趕回北京,所以不能看到太晚;4點半那場基本是郊區的客人,還有一些來天津旅遊的外地遊客,他們都是在逛街的時候過來聽相聲的,所以這個時間正好;晚上8點的客人基本就是天津的時尚青年、傳統觀眾和白領消費者。在城際鐵路開通之後,我們增加了早場演出,現在每周五、六、日的新名流茶館基本都是北京趕來看津味相聲的觀眾。」於姐介紹,每逢周末演出,大部分票都會提前被北京觀眾訂走,外地人來天津聽相聲已成為一種慣例。

從2005年郭德綱大熱開始,京津相聲的交流更加緊密了。一方面,以「佟馬」為代表的天津相聲演員受邀到北京進行演出,另一方面,到天津聽相聲在北京悄然流行起來。從2006年北京中青旅啟動國內首個「相聲游」開始,天津茶館已經成為北京人周末休閒的新去處。每到周末,天津各大茶館幾乎有一半座位是被北京人占據的。對此,北京相聲愛好者王先生道出了原委:「去天津聽相聲,值!」的確如此,天津距北京不過一百多公里,九河下梢,水陸碼頭,老百姓豁達樸實,對平民化的藝術有着與生俱來的認同意識,馬三立等老一輩藝術家安家於此,相聲在這裡繁榮發展。於姐的一番話更是道出了天津相聲火爆的原因,「城際高速鐵路的開通,更是縮短了京津之間的通行時間,從北京到天津,比在北京城內穿梭還要省時。在北京,郭德綱演出的一張票被炒到兩三百元,而在天津,只需二三十元就可以聽地道的相聲。」北京中青旅工作人員介紹,他們推出的「相聲游」是在以前天津兩日游的基礎上加一個「相聲專場」,「目前,相聲是大家喜聞樂見的娛樂形式,尤其天津相聲在國內是最有名的,這給周末『相聲游』帶來絕佳的市場機會。」

的確,比起看電影、去KTV唱歌、逛街等老套的休閒方式,來茶館聽相聲更加新穎、有趣,20元、30元的票價對大家來說都能接受。很多北京的相聲迷利用周末開車來天津,在遊覽了食品街、古文化街之後,聽一場原汁原味的天津茶館相聲,感受特別的天津味道,便是一種獨有的享受

歷史遺留

2011年09月20日,國首家經過審批、認證的專門介紹相聲、曲藝的主題博物館——天津相聲博物館開館。據悉,博物館占地1400平方米。館內陳列展示有關相聲、曲藝的道具、文本、老照片、書刊、音像製品等珍貴文物2000餘件。

參考來源

網上聽相聲收費,39元走進天津茶館聽相聲,完全不同的體驗。

參考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