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天津市河西區發展和改革委員會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事實揭露 揭密真相
前往: 導覽搜尋

來自 搜狐網 的圖片

天津市河西區發展和改革委員會天津市河西區人民政府工作部門。

主要職責

河西區發改委主要職責因「三定規定」涉密不予公開。

內設機構

(一)辦公室

(二)綜合規劃科

(三)服務發展科

(四)城市發展科

(五)績效管理科

(六)價格與糧食管理科(國民經濟動員辦公室)

相關資訊

關於天津市河西區推進文旅融合發展的探索與建議

推動文化與旅遊兩大產業的融合發展,是我國產業轉型和經濟結構升級過程中不可忽視的重要環節,是增強人民文化獲得感的重要方式。自黨的十九屆四中全會《決定》提出「完善文化和旅遊融合發展體制機制」以來,天津市河西區以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1]引領文化建設,堅持守正創新特色發展,成功創建全國文明城區和國家公共文化服務體系示範區,現代公共文化服務體系建設位居全市第一,品質城區文化軟實力得到顯著提升,推動文旅融合發展初見成效。

一、主要做法及成效

(一)以機構改革為契機,夯實文旅融合發展組織基礎

河西區牢固樹立「宜融則融、能融盡融、以文促旅、以旅彰文」理念,按照機構改革的新職能新任務新要求,積極主動與市文旅局對標對表,設立規劃與保障科、公共服務科、產業發展和市場管理科三個相關科室,分別承擔文旅融合的總體規劃、文化和旅遊活動策劃、文化和旅遊市場融合發展的工作職能,從根子上打牢文旅融合發展的組織基礎。

(二)以特色品牌為抓手,促進文旅產業快速成長

河西區自2007年開始實施文化品牌戰略以來,從西岸金逸影城、西岸相聲劇場等文化產業逐步拓展到文化產業、旅遊[2]發展等多個領域,每年舉辦1000餘場公共文化系列活動,積極參與國家文旅部組織的「春雨工程」和市級重點文化項目,西岸文旅品牌已成為河西區叫得響的「金字招牌」。2022年河西區繼續推出包括西岸讀書節、西岸藝術節、非物質文化遺產創新創意大聯展、西岸文化嘉年華、藝術遊船展演季、西岸奇妙夜、西岸文化夜光跑、文化藝術巡禮、科技交互系列活動、西岸剪紙藝術展的十大重點文化活動,文化旅遊特色品牌日臻成熟,引領全民文旅活動深入開展,形成「景點-產品-產業」的聯動鏈條,形成旅遊促文化、文化興旅遊的互動格局。

(三)以群眾需求為導向,深入實施文化惠民工程

持續開展「文化365快樂在河西」群眾性文化品牌活動和各類群眾文化賽事活動,公共文化服務內容更加多元,滿足群眾精神需求。推動「書香西岸」建設,全區建成3個街道西岸書齋,14個社區衛生服務中心和31個居家養老服務中心嵌入式書齋,面向群眾免費提供優質閱讀環境的西岸書齋實現轄區全覆蓋。將公共文化閱讀空間植入景區、賓館和商街,包括位於天塔257米高空的西岸書齋·知道吧、文化企業參與投資的西岸望塔書齋以及中信銀行店、網信大廈、西岸書齋津利華春秋店等地的西岸書齋,培育網紅點和打卡地。以西岸特色文化為魂,實施「旅遊+」工程,精心設計文化博覽游和都市風情游2條西岸文化特色旅遊線路,努力打造文旅消費新地標。

(四)以創新形式為載體,實現文旅資源有效整合

充分發揮市中心城區核心區文化資源集聚和旅遊資源豐富的優勢,建立「市、區、街道、社區」四級公共文化服務網絡,形成設施網絡建設完善、覆蓋均勻、便捷高效的「十分鐘文化服務圈」。創新推出了線上特色文化惠民和線下演出同步線上直播的服務形式,惠及群眾30萬人次。將演出與非遺元素融合,在人民公園舉辦18場夜經濟高雅藝術演出及12場非遺文博展覽會;以文化+體育模式,在中冶和悅匯持續舉辦包括西岸文化廟會、哪吒體育節等系列活動;首創非遺+扶貧+旅遊模式,舉辦首屆非物質文化遺產創新創意大賽。以文化搭台旅遊唱戲,促進融合發展,培養市民和遊客「來天津河西看高雅藝術」的消費習慣,實現經濟資源、文化資源、旅遊資源和社會資源的有效整合。

二、主要思路與建議

(一)加強頂層設計統籌協調

由於尚未形成市級層面統一的文旅融合發展規劃,存在着分類建設指導不夠、資源運用不夠充分等問題,需要加強對文旅融合的政策與財政支持,統籌布局一體謀劃協同推進,充分發揮市場配置文化資源的積極作用。做好公共文化專項資金的管理和使用,落實公共文化服務工作目標責任制,加強發展績效考核評估。細化政策引導、資金扶持、服務對接等工作,鼓勵社會資本進入文化領域,實施重大文化產業項目,培植一批優秀文化和旅遊企業,推動形成產業優勢互補協調、文旅整體聯動發展的總體布局。

(二)暢通雙向反饋機制

隨着物質生活水平的提高,群眾的精神文化需求呈現多元化和差異化的趨勢,內容供給眾口難調,供需容易錯位。如何契合不同群體對美好精神生活的需要值得深入思考。以群眾滿意度為切入點,暢通民意表達渠道,建立本地公共文化服務滿意度調查評價平台。不僅要衡量相關的硬件設施是否符合標準,是否規範運營,使用率和維護成本如何,還要考慮群眾的使用體驗、頻次以及文化獲得感等。合理全面地選取評價指標,探索構建包含政府、第三方和社會評價的多層次、多指標的綜合評價體系,着重解決群眾最關注、最直接、最現實的文化需求,提高公共文化服務的針對性和滲透力,有力推動公共文化服務實現供需對接、精準惠民,實現資源優化配置,發揮資源整體效益,讓群眾真正享受到文化惠民的各項福利。

(三)加快文旅資源數字化建設

主動適應形勢,大力建設「互聯網+」公共文旅服務平台,創新公共文旅服務體系,促進線上線下交融互通。一方面,藉助數字化升級引進數字終端技術,改造搭載智能設備,定期更新平台資源,提升用戶交互體驗,提高轄區公共文旅設施的吸引力與認同度;另一方面,通過互聯網平台集聚各類文旅資源,打造資源豐富、技術先進、服務便捷、覆蓋全面的數字文旅服務體系,實現河西文旅「一鍵式」與「個性化」服務。既要做好「面對面」的工作,也要做好「鍵對鍵」的工作,讓更多具有河西特色的非遺及文創產品成為潮品。加強公共數字文旅基礎設施建設和資源開發等領域的創新嘗試,探索公共數字文旅城鄉一體化服務和高質量發展的新路徑。

(四)推進文旅商有機結合

文化旅遊產業關聯度極強,能夠衍生出「文化+科技」「文化+創意」「文化+金融」「文化+旅遊」等多種產業發展模式。以文化旅遊產業為突破口,既能帶動區域經濟的快速發展,又能促進文化的傳播與發展。作為現代化大都市核心區,河西區文旅產業的發展空間還很大。以市級全域旅遊示範區創建為契機,強化全域旅遊人才隊伍建設,以重點文旅項目建設為核心,整合河西品牌文化產品體系,延伸文化產業鏈條,將優秀傳統文化與文化旅遊景區、創意園區、主題街區建設運營相結合,推動文化商業街區、文化演出中心區、海河沿線遊船區等文化產業基地和標誌性文化基礎設施建設,力爭將河西區建成天津市文旅商相結合的高端旅遊引領區。

參考文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