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大覺寺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事實揭露 揭密真相
前往: 導覽搜尋

大覺寺 敕建大覺禪寺,又稱大覺禪寺、西山大覺寺,是位於北京西郊陽台山(暘台山)南麓的一座千年古剎,以清泉、古樹、玉蘭、環境優雅而聞名。[1]

大覺寺始建於遼代,稱清水院代時大覺寺為金章宗西山八大水院之一,後改名靈泉寺重建後改為大覺寺。大覺寺是北京市市級重點文物保護單位,現作為北京市文物局下屬的博物館向公眾開放。[2]

大覺寺內共有古樹160株,有1000年的銀杏、300年的玉蘭,古娑羅樹,松柏等,此外,還有大量的被列入保護範圍的古樹。

1997年,在大覺寺院中成立了明慧茶院,在大覺寺的在憩雲軒四宜堂和院內南北廂房和耳房中設茶室,戒堂改建為紹興菜館,僧房改為客房,還有豪華套房。每年四月,大覺寺都舉辦大覺寺玉蘭文化節[3]

歷史沿革

代咸雍四年(1068年),善人鄧從貴出資修廟。並刻《大藏經》,始稱清水院金代成為皇家行宮金章宗時成為西山八大水院之一。[4]

宣德三年(1428年)重修,並改名大覺寺。

正統十一年(1446年)大修。

成化十四年(1478年)大修。

明末,寺廟被毀。

康熙五十九年(1720年),雍親王對大覺寺進行了修建,增建四宜堂、領要亭等。完工後,推薦迦陵性音出任大覺寺住持。

乾隆十二年(1747年)重修,並賜建迦陵舍利塔

1930年代,山門遭雷擊,被毀。

1952年,北京林業學院在此籌建,並以此為臨時校舍。

1972年,北京智化寺三世佛移到大覺寺。

1979年,大覺寺被列入北京市第二批文物保護單位。

1986年11月15日,大覺寺龍王堂發生火災,燒毀古建築一間,引起社會關注,這是一起責任事故。

1988年,大覺寺移交交給北京市文物局。

1992年4月10日,大覺寺對公眾開放。

2003年11月,修繕了無量壽佛殿背面的南海觀音大型懸塑,並複原了包括四大天王韋馱在內的24尊佛像。

寺院建築

寺院坐西朝東,山門朝向太陽升起的方向。

體現了遼國時期契丹人朝日的建築格局。

寺依山勢而建,主要由中路寺廟建築,南路行宮和北路僧房所組成,總占地6000平方米。

中路自山門向上到龍王堂分別建有山門,碑亭,放生池/橋,鐘樓和鼓樓,天王殿,大雄寶殿,無量壽佛殿,大悲壇。[5]

南路有四宜堂,憩雲軒;北路有方丈院,玉蘭院。寺院後部,也是最高處有寺廟園林,包括迦陵和尚塔,靈泉池,龍王堂和領要亭等。

寺院西北李子峪有清泉,匯入靈泉池,並從靈泉池分兩路出發流經整個寺院,最後匯集於天王殿前的放生池。

御筆牌匾禪機無限

沿著中路寺廟主體建築拾級而入。大覺寺內大雄寶殿是全寺中心,大殿面闊五間,梁、柱、枋、斗拱、門窗全是木結構,木色歷經風霜泛出了一層灰白。殿堂歇山琉璃瓦,簷下裝飾有斗拱,正中懸掛一塊滿目瘡痍的巨匾,上書「無去來處」,字跡雖滄桑卻剛勁有力,向人們展示著它坎坷的境遇。儘管是乾隆皇帝御筆,但也敵不過風雨的侵襲。[6]

相傳軍閥混戰時期,曾有敗兵逃到此處避難,看到大雄寶殿簷下「無去來處」四個大字心裡就犯了嘀咕,誤解其意,認為「無去來處」是上天在冥冥當中暗示他們沒有了去處,十分憤懣和恐慌,一氣之下將匾上四個字颳了下來。其實「無去來處」的真正佛學含義為「無所謂從哪裡來,也無所謂到哪裡去」,寓意佛祖和佛法無時無處不在。如今我們所見的匾額是後人的複製品,為了彌補歷史遺憾,專家在乾隆的眾多御筆作品中找到了無、去、來、處四個字整合了起來。

大雄寶殿正中有一石砌須彌座,座上供奉木質漆金三世佛像,背後帶有木雕的背光。大殿正上方的盤龍藻井顯示出皇家寺廟的威嚴。殿內懸掛著兩塊牌匾,一為「妙悟三乘」,一為「法鏡常圓」,均為慈禧太后的手筆。

從大雄寶殿順石階而上是寺院第三進院落。此處為無量壽佛殿,大殿坐落在一高大台基之上,前面帶有月台,周圍繞以漢白玉石欄。大殿面闊五間,灰筒瓦,歇山頂,門窗菱花全部為古錢式。無量壽佛殿前一棵大樹震撼眼眸,只見樹冠遮住了大半個院落,樹身三五個人也摟不過來,身高數丈,還需仰視。原來這就是大覺寺的八絕之一千年銀杏樹。樹圍8.4米,需6人才能合抱,人稱「白果王」。這棵歲數已達千歲的古銀杏樹,受到了歷代文人騷客和王公貴族的讚美,乾隆皇帝就曾為它題詩:「古柯不計數人圍,葉茂孫枝綠蔭肥。世外滄桑閱如幻,開山大定記依稀。」

過了無量壽佛殿是第四個院落。正殿是大悲壇。這大悲壇是寺內的一座雙層建築,面闊五間,原為寺院的藏經之所。大殿的正門上方有一塊匾,匾上清醇親王敬書「最上法門」四字, 意指佛法最高境界。大覺寺裡面帝王將相的御筆親書舉目皆是,遙想千年古剎當年之風光無限,感嘆世事變遷反倒還了它一份清淨。

大覺寺塔驗明正身

拾級而上,寺廟中軸線最高點處院落矗立著白塔龍王堂,一方清泉沉寂於此。這裡醒目的寶塔形似北海白塔,塔旁有一鬆一柏將其環抱,被人們形像地稱為「松柏抱塔」。對於此塔的來歷,一直被認定為清代著名禪師迦陵和尚的捨利塔,200多年來都沒有什麼異議,然而細細查訪才發現迦陵和尚作為一代高僧在江西歸隱圓寂,也建有一塔,一南一北兩尊舍利塔究竟誰真誰假?[7]

關於這位迦陵和尚還有段傳說:乾隆皇帝當年曾在這裡剃度,有一次坐禪時入夢笑出了聲音,當時負責寺內燒火的迦陵和尚操起戒尺便打乾隆,皇帝不得不承認「仙闕少緣分,凡塵屬寡人」,爾後悄悄回宮。寺內僧人都為迦陵捏把汗,但乾隆皇帝走後,非但沒有懲罰他,還特派貼身太監來拜見迦陵。迦陵和尚不但當了寺院住持,死後還有乾隆為他專修了舍利塔。傳說終歸只是傳說,其實,迦陵禪師1723年圓寂於江西廬山歸宗寺,當時乾隆不滿13歲,反倒是他父親雍正與迦陵禪師有著十多年的情意。

迦陵禪師緣何安葬在了北京?大覺寺為迦陵禪師而建塔是真的嗎?不禁讓人質疑。

據《廬山歸宗寺志》記載:「國師塔在寺右里許,即古靈溪觀地,塔惟衣缽,真身遷北京西山大覺寺矣,塔左有御碑亭。」

原來,雍正四年迦陵禪師圓寂後曾被葬於江西廬山歸宗寺,後奉雍正之命於雍正六年十月將其靈骨遷移至京西大覺寺,塔銘曰「國師圓通妙智大覺禪師傳臨濟正宗三十四世迦陵音和尚塔」。在靈骨被遷之後,廬山歸宗寺弟子們又為迦陵禪師建造衣缽塔以當勝跡,並於同年十二月,得到雍正皇帝褒賜的碑文,追贈迦陵性音和尚為「國師諡圓通妙智大覺禪師」,並於迦陵衣缽塔旁立碑石以示恩寵綿延。所以,江西廬山歸宗寺國師塔實為迦陵禪師衣缽塔,而迦陵禪師真身舍利塔應在北京西山大覺寺塔院內。

乾隆禦制詩與大覺寺

乾隆皇帝駕臨大覺寺的季節大多是在初夏。

乾隆十三年(1748)夏,乾隆皇帝第二次來到了大覺寺,並再次作詩數首。當時的大覺寺與乾隆十二年已大有不同,乾隆皇帝初遊大覺寺後,出內帑大規模修繕了大覺寺,此時的大覺寺已是煥然一新。

相比於久居中原的漢人,自東北入關的滿人不耐酷暑,而大覺寺一帶涼爽的環境深得乾隆皇帝歡心,所以他在詩中寫道:

九夏原來自有秋

岩齋蕭爽足延留

忘懷得地堪消暑

乘興入山畏不深

表達了對於涼爽如秋環境的嚮往,期望入山消暑,而且還擔心不能入深山盡興。[8]

乾隆帝十數次遊曆大覺寺的曆史

在《乾隆帝起居注》中可以看到關於乾隆駕臨大覺寺的記載,前後隻有數字:「上詣黑龍潭上香,幸大覺寺」。爲何來?來之後做了什麽?均無記載,不免乏味。而透過乾隆的詩,我們似乎可以感受到當年他初來大覺寺的情景:因赴黑龍潭謝雨,趁山路之便遊幸大覺寺,大覺寺裏風雅優美而又清爽的景色讓他陶醉,加之乃父雍正皇帝與大覺寺的淵源,大覺寺成爲了乾隆皇帝心中的一個好去處。如此一來,才有了二十多年中,乾隆十數次遊曆大覺寺的曆史。

大覺寺八絕

乾隆御筆、慈禧親筆題寫牌匾的北京大覺寺,以八絕聞名京城,分別是古寺蘭香千年銀杏老藤寄柏鼠李寄柏靈泉泉水遼代古碑松柏抱塔碧韻清池。大覺寺的玉蘭花法源寺丁香花崇效寺的牡丹花被稱為北京三大花卉寺廟[9]

古寺蘭香

古寺蘭香是指四宜堂內的高10多米的白玉蘭樹,相傳為清雍正年間的迦陵禪師親手從四川移種,樹齡超過300歲。玉蘭樹冠龐大,花大如拳,為白色重瓣,花瓣潔白,香氣襲人。

玉蘭花於每年的清明前後綻放,持續到穀雨,因此 大覺寺玉蘭是北京春天踏青的勝景。

千年銀杏

在無量壽殿前的左右各有一株銀杏樹。北面的一株雄性銀杏,相傳是遼代所植,距今已有900多年的歷史,故稱千年銀杏、遼代「銀杏王」。銀杏樹高25米左右,胸徑7.5米。乾隆曾寫詩讚譽:「古柯不計數人圍,葉茂孫枝緣蔭肥。世外滄桑閱如幻,開山大定記依稀」。[10]

老藤寄柏

大覺寺山門內的功德池橋邊,有一古柏,上有老藤從下部樹幹分支出長出。

鼠李寄柏

四宜堂院內,古玉蘭的西面,有一顆大柏樹,在1米多高分成兩個主幹,在分叉處長出一顆鼠李樹,故稱鼠李寄柏。

靈泉泉水

寺院最高處的龍灣堂前有一方興水池山後的靈泉匯集到水池的龍首散水上,噴入池中。

遼代古碑

在大悲堂的西北側有一遼代古碑,刻有天王寺志延撰寫的《陽台山清水院創造藏經記》。據碑上文字記載是奉遼朝道宗皇帝蕭太后之旨意於戊申年(1068年)三月所立。

松柏抱塔

迦陵舍利塔為松柏環繞,南面一棵松樹,北面一棵柏樹,松樹和柏樹的枝條向白塔生長,似乎是要伸手將白塔抱住,因此得名松柏抱塔。

碧韻清池

在北玉蘭院中有一用整塊黑色大理石雕刻出的水池,上面流下的泉水蓄在池中,又從池中順水道向下流淌。石頭上刻有「碧韻清」三個大字。

獨木成林的銀杏樹,除了八絕以外,寺內還有其他獨特的風景,如獨木成林的銀杏樹,樹齡達500年的娑羅樹,從龍王堂前分兩路流下的泉水等。

文人墨客與大覺寺

北京是一個文化城市,因此許多文人墨客也與大覺寺結下了不解之緣。[11]

代詞人納蘭性德為大覺寺寫有《浣溪沙—大覺寺》:

燕壘空梁畫壁寒,

諸天花雨散幽關。

篆香清梵有無間。

蛺蝶乍従簾影度,

櫻桃半是鳥銜殘,

此時相對一忘言。

1929年6月15日,冰心吳文藻在大覺寺的客房中渡過了新婚之夜。

俞平伯朱自清同游大覺寺後,寫有《陽台山大覺寺》。

1934年4月17日,朱自清夫婦和陳寅恪俞平伯等同游大覺寺,不久朱自清即為大覺寺的玉蘭花寫了一首"遊戲之作"的新詩:

大覺寺里玉蘭花

筆挺挺的一丈多

仰起頭來帽子落

看見樹頂真巍峨

像寶塔沖霄之勢

尖兒上星斗森羅

花兒是萬枝明燭

一個焰一個嫦娥

又像吃奶的孩子

一支支小胖胳膊

嫩皮膚蜜糖欲滴

眨著眼兒帶笑渦

上帝一定在此地

我默默等候撫摩

1999年,季羨林先生寫有《大覺明慧茶院品茗錄》;

1954年,郭沫若曾從大覺寺移植了一棵銀杏苗到西四的住所,被稱為媽媽樹,並隨郭沫若一家遷入前海西街的郭沫若故居內。

視頻

北京千年古剎大覺寺,方丈知道雍正太多秘密,怕被滅口,去雲遊了

參考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