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萬部華嚴經塔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事實揭露 揭密真相
(重新導向自 白塔)
前往: 導覽搜尋

萬部華嚴經塔,位於中華人民共和國內蒙古自治區呼和浩特市賽罕區,因塔身曾通體被刷為白色而俗稱為「白塔」。該塔為八角形塔,塔身共有7層,第七層有通道通至塔頂。該塔始建於遼代,但具體時間不詳。該塔曾為豐州古城當中的重要建築物,元代末年,豐州古城毀於戰火,該塔也受到嚴重損壞,塔剎和塔頂完全損毀。1978年時,該塔得以修復,並基本恢復原貌。1982年,萬部華嚴經塔被列為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歷史

萬部華嚴經塔位於遼代豐州古城內,因其外表曾被整體漆為白色,故得俗名為白塔。而「萬部華嚴經塔」一名的來源,有說法稱其中確實曾藏有上萬卷的《華嚴經》,但後來這些經書全部不知所蹤:146。關於該塔的建造年代,有說法稱其建於遼聖宗在位時期(983-1031年),但並無其他資料佐證。也有說法認為該塔建於遼道宗在位時期(1055-1100年),因為在該時期,遼代全國範圍內大建佛寺和佛塔,並且遼道宗曾於咸雍四年(1068年)親自製定了「大方廣佛華嚴經隨品贊」。萬部華嚴經塔在初建成時,其外表塗有一層白堊土[1],使塔的外觀整體呈白色並有閃爍的光芒,故被譽為「白塔聳光」,併入列為「舊呼和浩特八景」之一。金大定二年(1162年)時,該塔曾經得到修葺。元代時,該塔所在佛寺被稱為宣教寺。元代末年時,古豐州城毀於戰火,萬部華嚴經塔也遭受到了嚴重的損毀,塔頂以及塔剎已經徹底毀壞。

結構

萬部華嚴經塔的主要建築結構均為磚砌,牆體內加築了大量的木枋結構。木枋結構所採用的木材大多為陰山山脈當中的松木,因木質堅實緊密,同時在不同的位置根據所需要的承載量而選取的木材粗細以及結構不同。加之在塔內作為塔磚粘合材料的白灰膏可在壓力下提供維持塔身不過度變形的彈力,塔的抗地震和防崩塌能力也因而得到了加強。萬部華嚴經塔為單槽塔,直徑17.2米,其中塔壁厚約2.5米,中心有厚達10米的實心磚砌體,在磚砌體和塔壁之間留有1米寬的塔槽。塔內建有可以登上7層的樓梯。整體形制為八角形,塔高7層,共計56米,每2層塔室之間建有平座層,平座層外部建有塔檐,每層塔檐的形制均略有不同,而塔的整體則以2.3%的比例向上收分。第七層為穹廬頂的頂室,層頂有一處八角孔洞,可通過該洞到達塔頂。塔頂建有塔剎,該塔剎為1978年開始的修復當中根據遼代塔的常見式樣加建而成,剎座、仰蓮、覆體、相輪、寶珠華蓋寶瓶等構成,但無法確定是否與原塔的塔剎相同。塔身矗立與厚達4米的夯土層之上,在塔的下部有一個周長約為56米的基座,基座上雕刻有花紋圖案,承托塔身的部分為雕有三層蓮瓣圖案。塔的底層南門門額上刻有「萬部華嚴經塔」的六字匾額。第一層、第二層的各面均雕刻有菩薩、天王、力士的造像。第三層以上均素麵。塔門在塔體四正面的當心間設置,第一、三、五、七層南北為真門、東西為雕砌假門,第二、四、六層改為東西為真門,南北為假門。假門除了第一層為權花隔扇門式外,其餘皆為刻飾門釘、鋪首的版門形制。真門均為券門形制,門外券媚雕以二龍戲珠、纏枝花飾等雕飾。塔內有自金朝大定十二年(1172年)以來各個時期的遊人撰寫的遊記文字漢文蒙文契丹文西夏文女真文八思巴文[2],其中可以確定為明代的題記共有14條。第一層塔的內壁原鑲嵌有9塊石碑,現僅存6塊,其上記載了大量關於豐州城的街道和村落等信息。其餘3塊在1949年之前就已經不知所蹤。

視頻

萬部華嚴經塔 相關視頻

呼和浩特賽罕區

參考文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