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安邦線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事實揭露 揭密真相
(重新導向自 大城堡线)
前往: 導覽搜尋

安邦線/大城堡線(英語:Ampang Line/Sri Petaling Line),是巴生谷第三和四條列車線路,也是馬來西亞首條輕快鐵線。這條路線屬於陸路公共交通委員會(SPAD)的大吉隆坡/巴生谷綜合運輸系統。在線路編碼中,通往安邦為3號線,代表色是橘色,通往大城堡則是4號線,代表色是褐色。

安邦線和大城堡線前稱「實達線」(STAR LRT),並由Sistem Transit Aliran Ringan(簡稱STAR)的公司管理。現今所有的輕快鐵則由馬來西亞國家基建公司(Prasarana)旗下的快捷通軌道公司管理。此輕快鐵系統共長45.1公里,並是馬來西亞的第一條標準軌線路。

安邦線與大城堡線的部分路軌,是沿用在20世紀初,雪蘭莪鐵道所經營之鐵路,該線路由吉隆坡市中心的蘇丹街其自陳秀連站一帶,接着分岔經馬魯里一帶至安邦,另一條則經沙叻秀至加影,形成今日輕快鐵線路之雛形[1]

歷史

馬來西亞自1980年代起突飛猛進的經濟發展,使首都吉隆坡的機動車數量和道路交通流量不斷增加;加上馬來西亞政府採取扶持國產汽車工業的政策,使馬來西亞成為國民汽車擁有率最高的東南亞國家。根據馬來西亞政府在1980年代初進行的吉隆坡總體交通規劃,預測到2000年首都私人汽車數量將比1980年增加2.8倍,當局有必要改變交通政策和提高公共交通的比重,否則吉隆坡未來不得不面對嚴重的交通堵塞,因此該規劃報告建議在吉隆坡市中心形成以城市軌道交通為主、公共汽車為輔的交通運輸系統。

1990年,由馬來西亞和外國公司組成的聯合體完成吉隆坡輕軌系統(LRT)的可行性研究,建議借鑑香港和新加坡興建地鐵的經驗,利用以往市區通往安邦的廢棄鐵路線路,優先興建從市中心通往東南方向、連接安邦和冼都的輕軌鐵路。1992年11月,輕軌運輸系統私人有限公司(Sistem Transit Aliran Ringan Sdn Bhd)由9家公司合股成立,負責這條輕軌鐵路的建設和經營,因此這條路線亦得名為「實達輕軌」(STAR LRT)或「實達線」(STAR Line)。

「STAR」第一期工程全長12.1公里,由安邦站至蘇丹依斯邁站,於1993年8月完成融資協議並正式動工,至1996年12月建成通車。該線是馬來西亞第一條輕軌鐵路,軌道採用1,435毫米標準軌距,牽引供電制式為750伏直流第三軌供電;由德國AEG公司(後來為Adtranz)和英國泰勒·伍德羅公司分別作為機電和土木工程承建商;投資模式為BOO模式(建設-擁有-經營)及土地補償,以配合當時馬來西亞政府的公用事業民營化政策。「STAR」二期工程包括北延線(蘇丹依斯邁站至冼都東站)和南延線(陳秀連站至大城堡站),兩條延線均於1998年建成通車。

然而,實達線和後來的布達拉線建成通車之後,兩家輕軌鐵路營運商都面臨嚴重的財政困難,主要原因是基礎建設和車輛購置費用等固定投資的債務償還壓力,而且客流量水平亦遠低於建設規劃時的估計。由于吉隆坡的私人汽車擁有比率非常之高,加上政府缺乏對泊車設施和接駁交通等配套的規劃,使許多吉隆坡市民仍然習慣使用私人汽車出行,阻礙了城市軌道交通系統使用率的提高。根據安邦線原本的建設規劃,最初預計到2003年的日均客流量將達到50萬人次,但實際客流量僅達到11萬人次。

2001年11月,馬來西亞聯邦政府不得不負起最後承擔者的角色,接管了兩家頻臨破產危機的輕軌鐵路營運公司,並由企業債務重組委員會(CDRC)負責對其進行債務重組。隨後,為了加強整合吉隆坡的公共交通系統、提升公共交通的營運效率和服務質素,馬來西亞聯邦政府於2004年7月注資成立吉隆坡快捷通公司(RapidKL),作為馬來西亞國家基建公司(Prasarana)的子公司,自2005年1月1日起成為吉隆坡的公共交通營運商,負責經營巴生河流域的輕軌鐵路和巴士服務。

2005年7月19日起,吉隆坡快捷通公司宣布將實達輕軌的兩條路線,分別命名為安邦線(Ampang Line)及大城堡線(Sri Petaling Line),所有車站標識於2006年完成更名。2007年4月,吉隆坡快捷通公司又再決定將這兩條線路合併及統一命名為安邦線(Ampang Line),不再對兩條支線分別賦予不同名稱。2016年7月,吉隆坡快捷通公司又再決定將這兩條路線拆分為獨立的線路,而中間共相連11站[2]

視頻

安邦線 相關視頻

中車株機輕軌列車在馬來西亞安邦線延伸線開通當日
安邦線載客現場

參考文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