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夜營的喇叭(張愛玲)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事實揭露 揭密真相
前往: 導覽搜尋

《夜營的喇叭》中國現代作家張愛玲創作的一篇散文。

作品原文

夜營的喇叭

晚上十點鐘,我在燈下看書,離家不遠的軍營里的喇叭吹起了熟悉的調子。幾個簡單的音階,緩緩的上去又下來,在這鼎沸的大城市裡難得有這樣的簡單的心。

我說:「又吹喇叭了。姑姑可聽見?」我姑始說:「沒留心。」我怕聽每天晚上的喇叭,因為只有我一個人聽見。

我說:「啊,又吹起來了。」可是這一次不知為什麼,聲音極低,絕細的一絲,幾次斷了又連上。這一次我也不問我姑姑聽得見聽不見了。我疑心根本沒有什麼喇叭,只是我自己聽覺上的回憶罷了。於淒涼之外還感到恐懼。

可是這時候,外面有人響亮地吹起口哨,信手拾起了喇叭的調子。我突然站起身,充滿喜悅與同情,奔到窗口去,但也並不想知道那是誰,是公寓樓上或是樓下的住客,還是街上過路的。

(收入《流言》,1944年12月中國科學公司初版) [1]  

作者簡介

張愛玲河北豐潤人。生於上海。出身官宦家庭。1937年畢業於上海聖瑪利亞女校。1939年就讀於香港大學。1942年回上海賣文為生。1943年以小說《沉香屑》成名,隨後接連發表《傾城之戀》《金鎖記》等代表作。1950年7月出席上海第一屆文代會。1952年去香港。1955年移居美國至今,在加州大學柏克萊分校中文研究中心從事翻譯和小說考證。1967年曾去英國劍橋雷德克里女校任駐校作家。她的創作大多取材於上海、香港的上層社會,社會內容不夠寬廣,卻開拓了現代文學的題材領域。這些小說詩歌文學作品,既以中國古典小說為根柢,又突出運用了西方現代派心理描寫技巧,並將兩者融合於一體,形成頗具特色的個人風格。她對40年代的上海文壇,特別是對50年代後的港台文學有一定的影響。 [2]

參考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