坦噶蜥屬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坦噶蜥屬(學名:Tangasaurus)是新雙孔類楊氏蜥形目(又名始鱷目)的一屬,屬於坦噶蜥科,是種水生爬行動物,生存於二疊紀晚期的坦尚尼亞坦噶區。目前只有唯一種,模式種曼氏坦噶蜥(T. mennelli)[1][2]。
發現與命名
在1922年,地質學家F. P. Mennell在坦干伊喀東北部的坦噶附近的魯胡胡河谷,發現數個小型爬行動物的化石。該地屬於坦噶地層(Tanga beds),地質年代約2億5200萬到2億5100萬年前,相當於二疊紀晚期的長興階。雖然F. P. Mennell最初宣稱發現八個接近完整個體,之後研究並只有發現兩個個體,有六個個體不見蹤影。
坦噶蜥目前已發現三個標本,來自於兩個個體。體型較小個體分別位於兩個互相對應的石板,但保存狀態良好,這兩個標本包含:一個部分頭顱骨、接近完整的身體骨骼,被列為坦噶蜥的選模標本。這兩個標本分別由辛巴威布拉瓦約博物館(Bulawayo Museum)、南非開普敦南非博物館所保存、管理。第三個標本是體型較大個體,是一個幾乎完整的身體骨骼,但保存狀態差[3]。此外,德國古生物學家沃納•詹尼斯(Werner Janensch)在1913年曾在當地發現一些爬行動物的化石碎片。坦噶地層目前已發現的爬行動物化石,只有坦噶蜥的三個標本、以及沃納•詹尼斯發現的爬行動物化石碎片。
在1924年,古生物學家西德尼•霍頓(Sidney H. Haughton)將這三個標本進行敘述、命名,模式種是曼氏坦噶蜥(Tanga mennelli)。屬名意為「坦噶蜥蜴」;種名則是以發現化石的F. P. Mennell為名
之後在馬達加斯加的二疊紀晚期地層,發現許多保存狀態良好的爬行動物化石,在1926年被法國古生物學家尚•皮爾逖(Jean Piveteau)鑑定為坦噶蜥屬[4]。
在二疊紀晚期,莫三比克海峽已開始形成。在1980年代的數個研究,發現這些馬達加斯加化石是不同動物,因此被命名為沙地歐龍。另一個發現於馬達加斯加的標本(編號MNHN 1908-32-57),曾被暫時編入於坦噶蜥屬。同樣在1980年代,這個標本也被建立為新屬,盔齒龍。
體徵
在1982年,加拿大古生物學家菲力•柯爾(Philip J. Currie)重新研究坦噶蜥、以及其與其他始鱷目的分類與演化關係。菲力•柯爾提出坦噶蜥的兩個自衍徵。背椎有高、矩形神經棘。中段尾椎的神經棘最高處,高度比所附屬椎體還多出35%。菲力•柯爾研究提到的最大型坦噶蜥科標本,屬於霍瓦蜥,身長估計約為30公分。坦噶蜥的最大型標本,比這個標本還小了約20%,但根據其不完全的骨化程度,顯示這個坦噶蜥標本還沒成長至最大體型。
參考文獻
- ↑ (英文)Sidney H. Haughton. On Reptilian Remains from the Karroo Beds of East Africa. Quarterly Journal of the Geological Society. 1924, 80 (317): 1–11.
- ↑ (英文)Robert R. Reisz, Sean P. Modesto and Diane M. Scott. A new Early Permian reptile and its significance in early diapsid evolution. Proceedings of the Royal Society B. 2011, 278 (1725): 3731–3737 [2012-07-11]. doi:10.1098/rspb.2011.0439.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8-11-19).
- ↑ (英文)Philip J. Currie. The osteology and relationships of Tangasaurus mennelli Haughton (Reptilia, Eosuchia). Annals of the South African Museum. 1982, 86 (8): 247–265.
- ↑ (法文)Jean Piveteau. Paleontologie de Madagascar XIII. Amphibiens et reptiles permiens. Annis Paleont. 1926, 15 (53-18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