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在希望的田野上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事實揭露 揭密真相
前往: 導覽搜尋


歌曲《在希望的田野上》是20世紀80年代初流行的歌曲,作詞陳曉光,作曲施光南,原唱楊淑清。這首歌曾經作為共青團中央推廣的歌曲之一,並作為1984年國慶」建國35周年大慶」活動的集體舞歌曲,在八十年代的青年當中影響很大。它也是歌唱家彭麗媛的經典曲目,1981年由楊淑清領唱。同年,改編為獨唱曲目正式發行於彭麗媛的專輯《在希望的田野上》[1]


《在希望的田野上》是由歌手彭麗媛演唱,於1995年1月發行,所屬專輯《名人名歌-彭麗媛》1980年,陳曉光作為《歌曲》月刊編輯,在四川溫江農村深入生活,親身感受到了農民發自心底的喜悅和農村的巨變,心情非常激動。」他回憶說:「當年我就住在溫江,還記得那時田野中點綴着一個個竹林盤,林盤中有不少農戶蓋起了新房,傍晚時分炊煙裊裊,那景象真美」,於是他寫下了「炊煙在新建的住房上飄蕩」這首《在希望的田野上》的歌詞,作曲家施光南拿到歌詞後也非常激動,同樣只用了一天就順利完成了譜曲。[2]


基本信息

                中文名稱         在希望的田野上                 填詞         陳曉光
                外文名稱         on the hopeful                 譜曲         施光南
                所屬專輯         名人名歌-彭麗媛                 歌曲原唱         彭麗媛
                發行時間         1995年01月                 歌曲時長         3分8秒


創作背景

1978年,當年的安徽小崗村窮得一塌糊塗,缺吃少穿,村幹部、民兵時常要到火車站、汽車站、重要交叉路口圍追堵截蓬頭垢面、拖兒帶女出門乞討的村民,目的是不讓這些村民給社會主義抹黑。安徽是糧食大省,可時任安徽省委書記的萬里到村民家訪貧問苦時,看到的情景卻讓他震驚。「我們必須改弦更張。」萬里在後來召開的會議上堅定地說,「我們要用新的政策、新的辦法來調動農民的積極性。」此後,在萬里的大力支持下,改革的春風開始在安徽農村吹拂,改革的雨露開始滋潤安徽農村大地,小崗村也隨之變了模樣,煥發出勃勃生機。這才有了陳曉光等人的安徽之行[3]


《在希望的田野上》就是寫給十一屆三中全會後的安徽的。」陳曉光曾明確交代過這首歌的寫作背景。1981年深秋,中央電視台導演鄧在軍邀請陳曉光為一部農村題材的專題片寫首歌。陳曉光剛好從中國音協和安徽分會聯合組織詞、曲作家到安徽農村深入生活回來不久,他深為安徽農村舉起改革大旗、農民生活發生翻天覆地大變化所震撼,心裡萌生了一種要說話的欲望。當他看完這部專題片後,僅用了3小時,就寫出了歌詞。[4]


隨後,陳曉光將這首歌的歌詞交給了作曲家施光南。這位來自重慶的作曲家,同樣飽含着對農村的熱愛和對新時代的嚮往,他同樣也只花了半天時間就完成了譜曲。從這個角度來說,這首歌的創作時間只有一天。


1981年元旦前夕,為了讓這首歌能夠在電視上播出,陳曉光把這首歌送到了中央電視台。第一位領唱這首歌的是空政文工團的女高音歌唱家楊淑清,她和合唱隊員的配合獲得了各方的好評。1982年,這首歌交給了當時還不滿20歲的青年女歌手彭麗媛,她充滿青春活力的深情演繹,讓這首歌曲的優美旋律和極富感染力的歌詞很快流傳開來。


1981年中央電視台錄製了這首歌。大家都說這首歌詞好,旋律也好。施光南謙遜地說:「是曉光的歌詞寫得好,是唱得好。我作曲麼……算是歪打正着吧!」


歌詞

                《在希望的田野上》

                我們的家鄉

                在希望的田野上

                炊煙在新建的土房上飄蕩

                小河在美麗的村莊旁流淌

                一片冬麥

                那個一片高粱啊

                十里荷塘

                十里果鄉

                哎嘿呦 哎嘿咦嘿呀

                嘿 我們世世代代在這田野上生活

                為她富裕為她興旺

                我們的理想

                在希望的田野上

                禾苗在農民的汗水裡抽穗

                牛羊在牧童的笛聲中成長

                西村紡花

                那個東港撒網啊

                北疆牛播種

                南郭打場

                哎嘿呦 荷呀喝咦嘿呀

                我們的世世代代在這田野上勞動

                為她打扮為她梳妝

                我們的未來

                在希望的田野上

                人們在明媚的陽光下生活

                生活在人們的勞動中變樣

                老人們舉杯

                那個孩子們歡笑

                小伙兒彈琴

                姑娘歌唱

                哎嘿呦 哎嘿咦嘿呀

                嘿 我們世世代代在這田野上奮鬥

                為她幸福為她增光

                為她幸福為她增光


作者簡介

詞作者

陳曉光,1948年8月生,河北景縣人,1964年8月參加工作。1986年2月加入中國共產黨,大學畢業。1968年畢業於空軍第六航空學校航空專業。歷任文化部副部長、黨組成員、中國文聯副主席。中國文學藝術界聯合會第十屆榮譽委員, 十二屆全國政協委員。長期從事文化行政管理工作和詩歌創作。2013年9月被聘任為中央文史研究館館員。


陳曉光的中學時代是在北京海淀區八一中學度過的,他當年是校園裡的小詩人,由他作詞的校歌激勵了一屆又一屆的學子。中學畢業,他被保送到航校。沸騰的軍營生活,使得他的詩作有了更廣闊的視野。但天有不測風雲,「文化大革命」開始後,由於家庭歷史問題,陳曉光從飛行員一下「落」到了地上,再沒有重返藍天的機會,只好到中學當了一名語文老師。在課堂上,他因為說了一句「哪兒有那麼多壞人」,就被送到「五七」幹校接受再教育。在冬天寒風刺骨的清晨,陳曉光裹着老羊皮襖,舉着鞭,縮着脖子,趕着吱吱呀呀的送糞車,每天往返在京郊立水橋。此時的陳曉光心裡的抑鬱有多深,我們無從探知,但陳曉光的身影卻不時出現在著名詩人賀敬之、柯岩夫婦的小屋裡。儘管小屋的主人是個「反動學術權威」,但源於對詩歌執著的共性,他們就有了共同的話題。


1978年,陳曉光來到了《歌曲》編輯部工作,他的創作春天也隨之來臨了。發表詩歌近千首,其中《在希望的田野上》、《那就是我》被選入聯合國教科文組織亞太地區音樂教材。結集出版了《黃河上的太陽——曉光詞作歌曲選集》、《曉光歌詩選集》、詩詞集《心歸何處》,文論集《文化是源遠流長的河——曉光文藝讜言錄》等。


曲作者

施光南 來自東南網

施光南(1940年8月22日—1990年05月02日),被稱為「時代歌手」,為新中國成立後我國自己培養的新一代作曲家。祖籍浙江省金華市金東區源東鄉葉村。曾任中國音協第四屆副主席,全國青聯副主席。[5]


施光南是一位才華橫溢的音樂家,1940年8月22日在重慶市南岸出生,父親施復亮是共青團早期領導人,母親是重慶江津人。施光南1948年回源東葉村老家上小學,1949年在金華城內小學畢業。解放後隨父母移居北京,自幼喜愛音樂。在父親影響下開始學習作曲,學生時代就模仿各地民歌風格開始歌曲寫作,後考入中央音樂學院附中。


1957年中學畢業後被中央音樂學院破格錄取,1959年轉入天津音樂學院作曲系學習,先入中央音樂學院附中補習兩年,再轉中央音樂學院作曲系學習。


1964年畢業於天津音樂學院作曲系,後入天津歌舞劇院,曾在中央樂團工作。

1990年在北京病逝。去世後被文化部命名為「人民音樂家」,重慶南山公園內建有施光南廣場以示紀念。


施光南的歌曲不僅旋律生動優美,而且與人民的生活、時代的步伐緊密相連,最難能可貴的是這些歌曲一入耳就能讓人過耳不忘,傳唱率極高,在今天中國的作曲家中能做到這點的的確很少。施光南英年早逝,他留下的作品,像種子一樣撒播到人們的心田裡。那一首首發自作曲家內心的、無可挑剔的完美旋律,和歌曲中蘊涵的作曲家對國家、對人民的愛,將伴隨着時代永遠迴旋於中華大地上。施光南無愧於「時代歌手」、「人民音樂家」的光榮稱號。人民沒有忘記他,他的音樂也如陳年的美酒般散發着醇香。正如施光南的妻子洪如丁女士所說:「過多的悲傷和沉重已經沒有必要,唯有音樂和歌聲能夠告慰他的靈魂,使他在另一個世界露出微笑。」


2018年12月18日,中共中央、國務院授予施光南改革先鋒稱號,並頒發改革先鋒獎章,獲評「譜寫改革開放讚歌的音樂家」。


主要作品:

電影音樂:《海上生明月》、《神奇的綠寶石》、《幽靈》等。

歌曲:《五好紅花寄回家》、《潔白的羽毛寄深情》、《多情的土地》、《祝酒歌》、《周總理你在哪裡》、《打起手鼓唱起歌》、《吐魯番的葡萄熟了》、《在希望的田野上》、《台灣當歸謠》、《第十一屆亞運會會歌》等流傳甚廣。


其他:著有歌劇音樂《傷逝》、芭蕾舞劇音樂《白蛇傳》、聲樂套曲《革命烈士詩抄》,弦樂四重奏《青春》;小提琴曲《瑞麗江邊》;京劇《紅雲崗》唱腔及音樂,河北梆子《紅燈記》唱腔及音樂,另外,他還參加了《仿唐樂舞》、《中國革命之歌》的創作,出版有《施光南歌曲選》及多種唱片、磁帶。


歌曲鑑賞

《在希望的田野上》是一首歌唱祖國繁榮富強的歌。鄉土氣息歌詞樸實、曲調優美流暢上口,通過對家鄉充滿希望的田野的讚美,抒發了對美好生活的讚美,歌頌了新生活,歌頌了新時代。歌詞把希望和未來巧妙地結合起來,既歌頌了改革開放以後的新變化、新面貌,又憧憬着富裕、興旺而幸福的未來。[6]


這首歌的演唱者選擇了一位不滿20歲的女孩子,她就是後來成為歌唱家的彭麗媛。在1981年的一次歌唱比賽上,彭麗媛首唱了這首歌。她甜美脆亮、質樸醇厚的嗓音,將這首歌唱家鄉繁榮富強的歌曲演繹得端莊大氣。


歌手介紹

彭麗媛(1962年11月20日-),出生於山東菏澤市鄆城縣,中國著名女高音歌唱家,中國當代民族聲樂代表人,中國第一位民族聲樂碩士,中國人民解放軍最年輕的文職將軍,也是深受軍內外觀眾喜愛的著名軍旅歌唱家。第八屆、九屆、十屆全國政協委員,中華全國青聯聯合會副主席,總政歌舞團第一批「國家一級演員」,享受國務院頒發的第一批「政府津貼」,現任解放軍藝術學院院長、中國音樂家協會理事、中國歌劇研究會副主席、全國婦聯執委,擔任中國音樂學院客座教授,北京大學、上海師範大學音樂學院兼職教授,總政歌舞團藝術指導。[7]


1985年7月,加入中國共產黨,連續當選了第八屆、九屆、十屆中國人民政治協商會議的全國政協委員。2012年,升任解放軍藝術學院院長。

1987年9月1日,彭麗媛習近平結為夫婦。2005年,當選中華全國青聯聯合會副主席。2009年,擔任中國人民解放軍總政治部歌舞團團長。

2008年,彭麗媛應奧地利聯邦維也納國家歌劇院邀請主演歌劇《木蘭詩篇》,奧地利聯邦劇院委員會和維也納國家歌劇院聯合向其授予「藝術傑出貢獻獎」。


2017年1月18日,彭麗媛應世界衛生組織總幹事陳馮富珍和聯合國艾滋病規劃署執行主任西迪貝邀請,在瑞士日內瓦出席為她舉行的親善大使任期續延暨頒獎儀式。彭麗媛獲得了世界衛生組織榮譽勳章以及艾滋病防治「傑出成就獎」。


音樂作品專輯:《珠穆朗瑪》、《媛人媛唱》、《[[非同凡響]》]、《我的士兵兄弟》、《源媛流長》、《報答》、《中國歌劇經典唱段 Vol.1》、《二泉映月》、《彭麗媛(女高音) 獨唱歌曲選

歌劇作品:新《白毛女》、《木蘭詩篇》、 《美人》 《白毛女》 《黨的女兒》 《香江明月夜

代表作品 《沂蒙山小調》、《誰不說俺家鄉好》、《在希望的田野上》、《紅梅贊》等



歌曲欣賞


                《在希望的田野上》演唱:殷秀梅,人美歌甜![8]

                 《在希望的田野上》演唱:雷佳、閻維文、佟鐵鑫[9]

                張也《在希望的田野上》這才是藝術家演唱[10]

                部隊女兵英姿颯爽,合唱《在希望的田野上》別樣軍味,這歌又要火了![11]

                80年代經典歌曲《在希望的田野上》,還是那個熟悉的旋律,太好聽[12]

                國家一級演員夢鴿演唱《在希望的田野上》[13]

                雷佳《在希望的田野上》[14]



視頻

彭麗媛 在希望的田野上 婉轉 大氣[15]




參考文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