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國會議事堂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事實揭露 揭密真相
前往: 導覽搜尋
國會議事堂
圖片來自The Gate

國會議事堂日本國會所在地,位於東京都千代田區永田町一丁目,占地面積約為7萬平方公尺,建築面積約5.5萬平方公尺。竣工於1936年(昭和11年),當時名為帝國議會議事堂。 其左側為眾議院,右側為參議院(舊貴族院)。建築物呈左右對稱,但是兩院管理的範圍並不均等,中央前庭、中央大廳、休息室與中央塔樓都由參議院負責管理。

建築物構造

整幢樓是一座近代式樣的白色宏大,建築中間部分突起,呈金字塔尖頂,共9層,高65.5公尺,左右兩側對稱,各成長方形狀。 左面為眾議院,右面為參議院,各高3層。

在議事堂的正門內,立有伊藤博文大隈重信板垣退助的銅像。 議事堂的周圍有首相官邸、議員會館、記者會館和國會圖書館等。

建築物結構

議事堂採用鋼筋混凝土結構,外貼花崗岩。除中央塔外,其餘部分為地面以上3層,中央塔為4層,到中央塔頂部共有9層,外牆以花崗岩裝飾,其他材料也幾乎採用純國產(除了門鎖、彩色玻璃)。

總建築面積為53,466平方公尺。 從正面望去,左側為眾議院,右側為參議院(原貴族院)。整個佔地大致為長方形,前端為開闊的庭院及汽車過道,兩院後方為各自的事務局或委員會辦公室等附屬建築。

  • 結構: 鋼筋混凝土(地上3層(中央塔4層),地下1層)
  • 寬: 206.36公尺
  • 深:88.63公尺
  • 高:20.91公尺(中央塔:65.45公尺)

歷史沿革

現在的國會議事堂,竣工於1936年(昭和11年)。 然而其建設計劃早在明治時期就已開始。


1881年(明治14年)10月、明治天皇頒「設國會詔」,4年後成立的伊藤博文內閣在1890年(明治23年)計畫設立帝國議會,為此開始籌建召開國會的議事堂建築。但是,從設計初始,議事堂的建設就因為財政拮倨而陷入困境,因此只能先建設臨時議事堂。首個臨時議事堂位於內幸町(現在的霞關一丁目,經濟產業省大樓附近)。

首個臨時議事堂於第一屆帝國議會召開前夜1890年(明治23年)11月24日方完成,但在次年1月20日淩晨突發火災,毀之一炬。 為此,政府緊急修建了第二個臨時議事堂,並於同年10月竣工。 另外,1894年(明治27年)8月,甲午戰爭爆發,戰時大本營遷至廣島,與此同時,帝國議會也曾經一度離開臨時議事堂,遷移到廣島召開。

1906年(明治39年),政府決定修繕第2個臨時議事堂並籌建正式的議事堂,進入大正時代後,開始公開徵集設計方案。

在118個候選設計中,最佳方案由渡邊福三奪得。因此,最終建設方案很大程度上參考了渡邊的設計,1920年(大正9年)1月30日,原敬首相等政府要員在位於永田町的議事堂建地舉行了奠基儀式。

第2個臨時議事堂在建造過程中,幸運地躲過了1923年(大正12年)的關東大地震,但是卻在1925年9月18日因工人不慎失火而被燒毀。為此,政府不得不決定臨時建造第3個臨時議事堂,同時進一步推遲新議事堂的建造計劃。為了趕上同年12月召開的帝國議會會議,第三個臨時議事堂僅用了3個月就竣工落成。

經歷了多次的劫難,永田町的帝國議會議事堂終於在1936年11月7日,即舉行奠基儀式17年後宣告建成。作為國家重點工程,議事堂的幾乎所有建築材料都採用國產,總造價為2,580萬日圓,如以現在的貨幣計算,相當於數千億日元。

二戰結束後,日本國憲法獲頒布,國會取代帝國議會成為日本的最高權力機關,因此國會議事堂也成了其權威的象徵。另外,戰後議事堂周圍的國有土地逐漸轉為眾議院和參議院管轄,私有土地也被大量收購,用於建造國會和各政黨有關的建築物,議事堂所在的永田町也因此被視為日本政治中樞


參觀訪問

國會議事堂是東京的著名觀光景點。每年有眾多的畢業旅行學生和團體觀光客選擇其為旅遊景點。現在,參議院在不舉行正式會議的普通日子裡,對外開放,但眾議院曾有過除了有國會議員介紹之外不對外開放的時期。

外部連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