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四川省自然資源廳宣傳教育中心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事實揭露 揭密真相
前往: 導覽搜尋

來自 搜狐網 的圖片

四川省自然資源廳宣傳教育中心2020年12月24日,四川省自然資源廳宣傳教育中心被授予「四川省抗擊重大自然災害先進集體」稱號。

相關資訊

四川自然資源:邁向國土空間治理現代化新征程

4月底 作為機構改革之後我省首部自然資源五年規劃,《四川省「十四五」自然資源保護和利用規劃》正式出台,為我省未來開展自然資源保護和利用提供了基本依據和行動綱領。

回首過去,展望未來

2018年11月 機構改革後新組建的四川省自然資源廳掛牌成立,在新發展理念的指引下,立足「規劃引領、管控約束、要素保障」的職責定位,在48.6萬平方公里的巴蜀大地上,譜寫出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新篇章。

5年來 四川自然資源系統圍繞規劃引領、管控約束、要素保障的綜合職責定位,堅決守住保護的紅線、發展的基線、安全的底線,走出了一條以人民為中心、以質量和效益為核心的自然資源保護利用之路,自然資源管理[1]工作邁上新台階、實現新跨越。

一種格局

構建國土空間開發保護新格局,開創生態文明建設新局面

人類自誕生以來,即面臨着人與自然的關係問題。

黨的十八大報告提出,要把生態文明建設放在突出地位,融入經濟建設、政治建設、文化建設、社會建設各方面和全過程。黨的十九大報告提出,我們要建設的現代化是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現代化。人與自然和諧共生,必須立足資源環境承載能力,構建科學合理的空間格局。

省第十一次黨代會報告提出,要把生態文明建設擺在更加突出位置,加快構建適應綠色發展的空間體系、產業體系、城鄉體系和制度體系,為子孫後代留下更多生態財富。

在這樣的背景下,自然資源管理部門應運而生。

2018年,新組建的省自然資源廳扛起了統一行使全民所有自然資源資產所有者職責、所有國土空間用途管制和生態保護修復職責,奮力開創生態文明建設新局面。

四川是長江上游重要的生態屏障,自然資源要素牽一髮而動全身,但自然資源管理卻面臨「九龍治水」的尷尬:管山的不管水,管水的不管田……成立自然資源管理部門,就是要從管理的頂層設計上把所有自然資源門類統籌起來,用一張底圖推動自然資源管理產權明晰、責權到位。

管理自然資源,不是一味向自然索取,而是要順應自然,實現人與自然的和諧共生。然而,四川人多地少,土地資源長期緊缺,既要為經濟發展提供要素保障,又要為耕地保護、生態保護實行約束管控,難題如何破解?

規劃引領,讓空間各歸各位。

省自然資源廳剛一成立,就啟動編制我省首部「多規合一」空間規劃,編制工作力度空前:

組建省國土空間規劃委員會;

省委辦公廳、省政府辦公廳印發關於建立國土空間規劃體系[2]並監督實施的實施方案

成立全國首家省級國土空間規劃研究機構,作為技術支撐。

去年6月,《四川省國土空間規劃(2020—2035年)(草案)》出爐,提出四川國土空間規劃布局新目標:

到2025年,國土空間開發與保護的協調性大幅提升;

到2035年,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國土空間格局基本形成;

到2050年,全面建成與社會主義現代化新四川相適應的高質量、高品質綠色國土格局。

當前,四川作為全國5個試點省之一,圓滿完成「三區三線」劃定試點工作——根據農業空間、生態空間、城鎮空間三種類型,分別對應劃定耕地和永久基本農田、生態保護紅線、城鎮開發邊界三條控制線。

空間總量是有限的,分配的過程是「此消彼長」的漸進過程,自然資源管控約束註定是一段逆水行舟的行程、一場艱苦漫長的戰鬥。

當保護與發展面臨衝突 保護始終成為四川的優先選項

保護耕地,向建設空間擠占說「不」。近5年來,核減用地數量逐年增加,僅去年就超過7000畝。

保護生態,向生產空間擠占說「不」。四川在全國率先明確大江大河兩側3公里範圍內不再新設礦區;334宗與自然保護區重疊的礦業權已全部退出。貫徹落實新發展理念,推動質量變革、效率變革、動力變革,是高質量發展階段的必然要求,是轉變發展方式、優化經濟結構、轉換增長動力的攻關期的重要內容。構建國土空間開發保護新格局,是貫徹落實新發展理念的有效途徑,將為四川未來高質量發展提供空間保障。

一套機制

完善資源配置新機制,助推經濟社會高質量發展新跨越

過去5年,我們經歷了無數挑戰,也迎來成渝地區雙城經濟圈建設等重大機遇。

精準研判「時」與「勢」,辯證把握「危」與「機」,全省自然資源系統牢牢把握穩中求進工作總基調,精準高效服務保障全省高質量發展。

「開工!」2021年12月26日,阿壩州小金縣達維鎮夾金山腳下,數十台挖掘機、渣土車、推土機轟鳴,國道351線夾金山隧道正式開工,天塹即將變通途。

過去5年,四川經濟總量從3萬億元邁上5萬億元台階,牽引經濟發展的動能是重大項目。川藏鐵路、白鶴灘水電站、成渝中線高鐵、成達萬高鐵、成都天府國際機場……一個個重大工程,如同穩增長的壓艙石。

重大項目用地應保盡保,審批提速,建設就能加速。國道351線夾金山隧道項目用地從報件到獲得省政府批准僅用時6天,成渝中線高鐵用地預審省級審查僅用時3天,用地審批的速度不斷刷新。5年間,審批時效縮短近50%。

用地審批提速,靠的是制度體系的完善。省政府定期專題調度已成常態,省自然資源廳變身「用地保姆」,全省上下聯動、協同配合的用地保障工作新格局初步形成。

用地審批提速,靠的是「智慧」管理的升級。省自然資源廳大力推行「放管服」改革,建成四川省建設用地三級聯網智能化審批和管理系統,雲計算、大數據、人工智能技術輔助人工,實現了標準公開、流程公開、進度公開、意見公開、結果公開,促進審批提質增效。

過去5年,四川土地資源流向與高質量發展的方向步調一致,土地指標配置模式從「大水漫灌」轉向「精準分類」,按照「土地跟着項目走」的原則,把有限的土地資源用到刀刃上。

保重大戰略——省委十一屆七次全會全面部署加快推動成渝地區雙城經濟圈建設,省自然資源廳為此提出一攬子用地保障措施。

保重點區域——省委十一屆九次全會明確提出深入推進創新驅動引領高質量發展,省自然資源廳靶向制定支持省級新區、國家實驗室、天府實驗室等建設用地計劃指標政策,並試點下放天府新區、中國(綿陽)科技城省級用地審批權,進一步提升審批效率。

穩住增長底盤——應對疫情衝擊,穩增長需要投資拉動,省自然資源廳出台應對疫情保障發展10條措施,對重大項目用地全程跟蹤服務。出台我省砂石保障18條措施,新增規劃砂石資源137億噸,有力保障了重大項目建設的砂石需求。

穩住社會民生——2019年,生豬市場供應出現短缺,四川在全國率先出台省級設施農業用地管理辦法。短短一年間,保障生豬生產用地2.9萬畝,新增生豬產能近900萬頭,為穩定市場提供了重要支撐。

貫徹新發展理念是關係我國發展全局的一場深刻變革,這也對自然資源管理部門提出了新要求,必須摒棄過去過度依賴資源消耗、資源要素驅動經濟增長的做法,加快自然資源供給側結構性改革,提高資源集約節約利用水平。

省自然資源廳自我加壓 戴上土地「緊箍」

嚴控增量做減法。建立並完善「增存掛鈎」機制,盤活做不好,增量就為零,2020—2021年通過處置存量土地,產生計劃指標52.81萬畝。

盤活存量做加法。近5年來,強力處置批而未供和閒置土地227萬畝;推行「畝均論英雄」、標準地、混合用地等改革,走出一條改革推動低效用地盤活之路。

綿陽安州工業園區,在「畝均論英雄」導向下,園區的畝均產出強度從每畝210萬元增加至每畝280萬元,已盤活低效閒置用地超過2000畝;

在成都高新區AI創新中心,供地前事先規定土地的生態環境、經濟效益等標準,企業拿下「標準地」即可開工建設,但必須承諾開發效益,推動生產要素向優質高效領域集中。

去年12月,省委十一屆十次全會提出,以實現碳達峰碳中和目標為引領推動綠色低碳優勢產業高質量發展。助力「雙碳」目標,四川大力推動清潔能源勘查開發,2021年新增天然氣(含頁岩氣)探明地質儲量2.36萬億立方米,居全國第一,累計探明地質儲量是2016年的1.77倍,助力川南地區頁岩氣勘查開發試驗區成為世界第二大頁岩氣產區。

描繪綠色與安全新畫卷,新發展理念引領自然資源管理新突破

5年砥礪奮進,全省自然資源系統正以「綠色」為基調,以「紅線」為區隔,在新發展理念引領下,鋪陳出四川高質量發展的底圖。

去年以來,四川密集出台一系列耕地保護創新舉措,以「全國率先」的態勢,讓耕地保護長出「硬牙齒」。

緊盯「非農化」「非糧化」問題,四川在全國率先對耕地變化情況開展雙月動態監測;

上線耕地「隨手拍」監督平台「天府調查雲·耕地保」APP,耕地保護從單一部門管變成公眾齊監督;

出台全國首份耕地保護黨政同責目標考評細則,如同一面「警示鏡」,壓實市(州)黨委政府和省直有關部門(單位)責任;

空天地一體化耕地監督體系上線,在全國率先開展執法月度自主監測,衛星24小時「盯梢」,只要田裡動了土,衛星都能一眼「揪」出;

凡是違法亂占耕地,必須拆除恢復原樣。

近5年,我省共批准占用耕地95.75萬畝、補充耕地183.68萬畝,通過土地整治產生新增耕地指標147.36萬畝。

為生態安全築屏障

自2018年實施機構改革以來,省自然資源廳牢牢把握生態保護修復職責,在全國率先建立省市縣三級國土空間生態修復規劃體系,從山川到河湖泊、從草原到森田園,遵循自然規律,統籌山、水、林、田、湖、草、沙、冰整體保護、系統修復和綜合治理,讓綠色成為四川發展動人的色彩。

如今的華鎣山,「山清、水秀、林美、田良、湖淨」,這始於2017年的一場生態修復工程,讓曾經因環境問題而受到困擾的華鎣山重新煥發生機。廣安市鄰水縣金埡村,這個山腳下的撂荒村也一躍成為民富村美的產業村。

這是四川生態修復思路的一次重大變革,改變了傳統的環境治理模式,首次將山、水、林、田、湖、草作為生命共同體,開展了「一盤棋」式的系統性修復。5年來,華鎣山區綜合治理水土流失15.7萬畝,相當於1.4萬多個足球場。

串珠成線,連線成面,一杆到底推進四川生態修復全面開花。

近5年

四川超額完成長江干支流沿岸10公里範圍內廢棄露天礦山生態修復任務,歷史遺留礦山全面「清零」;

統籌推進年度黃河流域歷史遺留礦山生態修復、青藏高原重點區域歷史遺留礦山生態修復等重大項目;

41個國家級、省級鄉鎮土地綜合整治試點加快推進;

森林覆蓋率達到40%。

巴蜀大地上,山巒層林盡染,平原藍綠交融,城鄉鳥語花香,一幅幅美麗畫卷正不斷鋪展。

為鄉村振興增加動力

鄉村振興,規劃是前提。為了落實省委關於做好鄉鎮行政區劃和村級建制調整改革(以下簡稱「兩項改革」)「後半篇」文章的決策部署,2021年,全省自然資源部門積極探索以片區為單元編制鄉鎮級國土空間總體規劃和村規劃,把鄉村國土空間規劃編製作為兩項改革「後半篇」文章的總牽引和主抓手,打破縣域內行政區劃和建制界限,在全省五大片區11個縣(市、區)完成兩輪省級試點,推動片區生產、生活、生態空間布局更加優化。今年起,以片區為單元編制鄉村國土空間規劃工作已全面推開。

為人民群眾守平安

四川是全國地質災害最為嚴重的省份之一。截至目前,全省已排查發現各類地質災害隱患點超過3萬餘處,分布在全省21個市(州)、176個縣(市、區),對123萬餘名群眾生命和800億餘元財產安全構成不同程度的威脅。

5年來,四川共爭取中央財政地質災害防治專項資金51.95億元,落實「省市縣鄉村組點」七級防災責任人員近5萬人,建設自動化專業監測站點1.4萬餘處,年均「拉網式」排查巡查隱患20萬點次以上,實現地質災害成功避險491起、避免因災傷亡18225人,因災傷亡人數較上一個5年大幅下降68.2%。

位於平武縣白馬鄉的厄里寨地質災害治理工程於2021年入汛前提前竣工,在汛期充分發揮防災減災功效。

繼續向隱患宣戰,四川已提出地質災害全域綜合整治三年行動計劃,力爭累計消除地質災害隱患點2萬處左右,減少受威脅人數45萬人左右。

如今 在四川這片生機勃勃的熱土上,一幅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新畫卷正徐徐展開:一方方生機勃勃的田野,擔負起糧食安全的重任;一片片秀麗的綠水青山,守護生態安全的屏障;一處處片區規劃藍圖,承載鄉村振興的夢想;一個個消失的地災隱患點,呵護民生福祉……

筆墨未乾,即開新局 號角錚錚,時不我待

「十四五」時期是開啟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四川新征程的第一個五年,自然資源是生存之本、發展之基、生態之要,在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四川新征程中肩負着重要歷史使命。

近日 省政府下發《四川省「十四五」自然資源保護和利用規劃》,勾勒出自然資源保護利用新畫卷——開發保護更加協調、生態系統更加穩定、資源利用更加高效、保障支撐更加有力。根據遠景規劃,到2035年,長江黃河上游生態安全屏障將更加牢固,美麗四川建設目標基本實現。

參考文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