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同里宣卷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事實揭露 揭密真相
前往: 導覽搜尋
同里宣卷

來自 呢圖網 的圖片

中文名稱;同里宣卷

發行地;江蘇省蘇州市

盛行;清同光年

形式;說唱

同里宣卷江蘇省蘇州市同里古鎮的傳統說唱藝術。吳方言區民間宣卷的一個分支,清同光年間即已盛行,以蘇州古鎮同里為傳播圓心,流傳於吳江各鄉鎮,並輻射至蘇州南部,上海青浦崑山,及浙江嘉興嘉善一帶,在北部吳方言區具有相當的影響力。

2009年,江蘇省人民政府公布同里宣卷為第二批江蘇省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項目[1]

簡介

同里宣卷的表演,是用吳江或同里方言進行說唱,韻散結合,人數一般3到8人不等,一人主宣,一人或二人應和,餘人伴以樂器演奏。宣卷的表演方式簡便靈活,即興即演。同里宣卷一般每場3回,約3小時,開場時有樂隊鬧場,回合結束時有懸念,休息時有伴奏人員演唱等,以吸引聽眾。同里宣卷經歷了由「木魚宣卷」到「絲弦宣卷」的發展過程。人數由3到5人變為5到8人;曲調由簡單的「彌陀調」、「韋陀調」、「海花調」,到借鑑吸收蘇灘江南小調錫劇越劇滬劇評彈的營養,形成新的「絲弦調」,有鈴鈴調、媒婆調、四工調、迷魂調、進花園調、哭五更調等數十種,曲調豐富,更為民眾所喜聞樂見;內容上,傳統的「木魚宣卷」大多演唱改編自佛道經文的故事,如《香山寶卷》、《目連寶卷》、《猛將寶卷》、《觀音寶卷》等,說唱因緣,演釋佛經。「絲弦宣卷」則另外增加了民間傳說、小說神話、戲曲故事等,如《珍珠塔》、《寶蓮燈》、《一餐飯》,既悟俗化眾,勸善教化,又狂歡娛樂,插科打諢,還有如《紅燈記》、《智取威虎山》、《小二黑結婚》、《紅岩》等這樣的現代題材和《婚事新辦》、《計劃生育》、《農村新風尚》之類的時事現實作品,曲目更貼近世俗,反映時代生活,情節營造也更曲折、多變,更能吸引聽眾的注意力。

藝術特徵

每個宣卷隊都有自己的宣卷器具,主要包括桌圍(紅底黃字,上書宣卷班名)、鳴尺、手帕、摺扇等,另配有胡琴、揚琴、笛子等樂器。

1、按表演形式的差異,同里宣卷主要可分為兩種:

一是以許維鈞為首的書派宣卷,又稱「許派」。 宣者演唱時主要採用許維鈞先生自創的曲調,即「許調」(俗稱「韋陀調」)。說表主要採用蘇州方言,並夾雜着一些吳江官方言,表演形式上吸收了蘇州「灘簧」的風格特點,自成一派。腳本語言講究韻律,文風細膩典雅,雅俗共賞,適宜在城鎮演出。

二是以徐銀橋為代表的家派宣卷,也稱「徐派」。宣者演唱時主要採用徐銀橋先生自創的曲調,即「徐調」(俗稱「彌陀調」)。說表主要採用同里及吳江地方方言,內容通俗易懂,穿插的表演也比較自由風趣,適宜在農村演出。因此家派宣卷也叫「農村派」、「改良派」。

2、按樂器的選用及人員的組合形式來分,同里宣卷又可分為兩種:

一是木魚宣卷,亦稱「平卷」,樂器只有木魚、磬子和碰鈴。一般一人主宣,也稱為「上手」,並相應敲打大小兩個木魚,木魚下有墊子,一般用大米或黃沙裝袋而成,一到三人和卷,並手執磬子、碰鈴附和(有時也會根據實際情況加上一面小鑼),即「上手」每唱一句,和卷者均一起誦唱「南無阿彌陀佛」,宣唱者還可將卷本攤在桌上,定時翻閱。一般情況下,卷本上蓋有一方用綢緞或布做成的帶有花紋的「經蓋」(類似今天的手帕),演出開始時掀開「經蓋」開宣。宣卷時,藝人們冬穿棉布(綢緞)長衫或長襖,夏穿紡綢料製成的對襟褂子,宣唱的內容大多是傳統劇目,如勸人為善、因果報應的故事等,多與宗教內容相關,如《香山寶卷》、《目蓮寶卷》、《觀音寶卷》、《猛將寶卷》等,同時也宣唱一些「私訂終身游花園,落難公子中狀元,奉旨完婚大團圓」等悲歡離合的故事。

二是絲弦宣卷,亦稱「花卷」。所用樂器有角魚、磬子或碰鈴、二胡、三弦、揚琴、竹笛等,也有琵琶、笙、簫、鑼等樂器備用,有上下手及樂師共5—8人。絲弦宣卷的曲調比較豐富,在木魚宣卷「彌陀調」、「韋陀調」、「海花調」的基礎上,吸收了「蘇灘」和錫劇「簧調」中的韻律,創作了一種新的曲調——「絲弦調」,同時還根據書情採用了江南小調、錫劇、越劇、滬劇及評彈中的一些喜聞樂見的曲調加以宣唱。宣唱的內容也涵蓋古今,日漸豐富,不僅有傳統的劇目,如《珍珠塔》、《玉蜻蜓》、《白鶴圖》、《玉連環》、《雙鼠奇案》、《合同記》等,也出現了不少符合時代特徵的現代題材作品,如《紅燈記》、《智取威虎山》等,此外,有些宣卷藝人還結合現代生活,自編了一些唱段,如《婚事新辦》、《計劃生育》、《賭博害死人》等。

同里宣卷主要以絲弦宣卷為主,演藝人員一般由上、下手及二到三位樂師組成。

價值

綿延久遠、輻射廣闊的同里宣卷是近代蘇州宣卷最重要的支流之一,它的歷史發展進程與蘇州宣卷基本保持同步,是蘇州宣捲髮展歷史的一個重要縮影。其次,同里宣卷豐富的文獻蘊含着重大研究價值。再則,同里宣卷流變性、豐富性、群眾性和教化性的特點體現了蘇州宣卷乃至江南宣卷的典型特徵,尤其是同里宣卷至今仍然保持着自身的活力,有着廣闊的市場需求,在當地民間仍廣泛盛行,它在演出、受眾和程式上也還原汁原味地保存着原先的傳統,沒有喪失自身的本真性、原生態,這是極為難得的文化活化石。

2006年,蘇州市人民政府公布同里宣卷為第二批蘇州市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項目;2007年,吳江市人民政府公布其為第一批吳江市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項目;2009年,江蘇省人民政府公布同里宣卷為第二批江蘇省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項目。

分布情況

宣卷,全稱為「宣唱佛經寶卷」,在吳江境內流傳已有百餘年,以邊講邊唱、邊述故事(有時還配以絲弦伴奏)等形式,活動於民間。宣卷的流行地域範圍,主要在吳江市的東北部,同里屯村八坼等地為最盛。20世紀40年代,吳江最有名的3名宣卷演唱者,分別創辦了個人宣卷社團,如同里許維鈞的「吳縣宣揚社」,屯村閔培傳的「藝民社」,同里金銀橋的「鳳儀閣」,盛極一時。新中國建立後,由於的宣卷內容與形式很不適應當時的政治形勢,演出活動日趨減少。進入了上世紀60年代中後期的「文化大革命」期間,已瀕絕跡。

歷史沿革

上世紀80年代開始,由於政治環境逐漸寬鬆,加上農村勞動力的富裕和農村經濟的發展,深受農民喜愛的宣卷在其發源地——同里以及周邊地區的農村又逐漸活躍了起來,但仍未形成勢頭。到了90年代,演出人員逐步增加,並開始組班。1995年4月,同里鎮小橋村的民間老藝人芮時龍率先組織了自已的演出班子,巡迴於本地農村演出。由此,宣卷演出隊伍迅速擴大。同里全鎮23個行政村很快出現了10多支宣卷演出隊伍,如芮時龍宣卷隊、金志祥宣卷隊、高黃冀宣卷隊、張寶龍宣卷隊、吳卯生宣卷隊、沈寶根宣卷隊、江惠康宣卷隊、孫丈達宣卷隊、閔培傳宣卷隊、張雲龍宣卷隊、鄒達清宣卷隊等,人數百餘人。面對宣卷隊伍的迅速擴大,同里鎮文化站因勢利導,加強管理。一是組織學習,提高他們的藝術品位;二是共同挖掘整理書目,儘量古為今用;三是為他們提供演唱材料,為現實生活服務;四是組織會演和重大節慶活動參演,在競爭中提高藝術水平。20世紀末至21世紀初,由於宣卷演出隊伍的不斷擴大,演出範圍也逐漸擴展到江、浙、滬交界一帶的農村。

傳承人

【傳承譜系及代表性人物】新中國成立前的同里宣卷藝人以顧茂生、汪昌賢、顧計人、許維鈞、袁寶庭、徐銀橋、包朗舟、孫國賢等為代表,之後鄭天霖兄妹師承顧茂生許素珍姐妹師承兄長許維鈞,另有陳雪珍嚴仁榮吳仲和等繼承和發揚了同里宣卷藝術。作為第三代傳人的胡畹峰、閔培傳、吳卯生、沈祥元分別師承徐銀橋許維鈞吳仲和等先生。目前同里宣卷的主要宣唱老藝人則大多是第四代傳人,以芮時龍張寶龍金志祥等為主,新一代也有傳人,如肖燕趙華江仙麗等。

保護傳承

近年來,國家非常重視民間藝術的搶救保護工作。2007年,同里宣卷由吳江市人民政府公布為首批非物質文化遺產。2008年,同里宣卷由蘇州市人民政府公布為非物質文化遺產。同里鎮等有關部門制定了同里宣卷五年發展規劃。另吳江市委宣傳部、吳江市文聯、文廣局和同里鎮政府編著《中國·同里宣卷》一書,於2008年下半年公開出版。

相關視頻

對話·同里宣卷人

參考來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