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同盟國(二戰中的同盟國)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事實揭露 揭密真相
前往: 導覽搜尋
同盟國(二戰中的同盟國)

來自 網絡 的圖片

中文名稱: 反法西斯同盟

外文名稱: Anti fascist Alliance

別名: 同盟國

目的: 各國聯合對抗法西斯侵略戰爭

反法西斯同盟(Anti fascist Alliance),1942年1月1日,英美蘇中等26個國家在華盛頓舉行會議,簽署了《聯合國家宣言》,標誌着國際反法西斯統一戰線最終形成。反法西斯聯盟的建立使第二次世界大戰的形勢發生變化,是反法西斯戰爭取得最後勝利的決定性因素之一,並為聯合國的成立奠定了基礎。

德國、意大利、日本將法西斯戰爭和法西斯暴政強加於歐亞非各國人民,促使反法西斯國家同盟統一戰線建立與逐步發展和加強。1941年6月22日蘇德戰爭爆發的當天,英國首相溫斯頓·丘吉爾發表廣播演說,宣布對蘇聯給予力所能及的援助,齊心協力打擊敵人。美國政府也發表了願意援蘇的聲明。1941年7月3日,約瑟夫·維薩里奧諾維奇·斯大林發表廣播演說,表明蘇聯衛國戰爭"將同各國人民爭取他們的獨立、民主自由的鬥爭匯合在一起",結成"統一戰線"。

主要國家:英國、美國、蘇聯、中國。

其他盟國包括:法國、波蘭、加拿大、澳大利亞、南斯拉夫、埃塞俄比亞(稱為衣索比亞)、希臘、挪威、土耳其、荷蘭、比利時等。

統一戰線

逐步擴大

《大西洋憲章》,表達了共同反對納粹暴政、重建和平的決心。

1941年9月29日,在莫斯科召開了蘇美英三國會議,簽訂了英美向蘇提供飛機坦克等軍用物資和貸款、蘇聯向英美提供原料的協議。珍珠港事件後,美國正式參戰,中國也向德意日宣戰。其他一些國家也向軸心國家宣戰。

1941年12月22日,美英首腦倡議所有對軸心國家作戰的國家簽署一項同盟宣言。美國提出的宣言草案經與英蘇磋商修改後,用急電發給各盟國。

1942年1月1日,26個國家在華盛頓簽署了《聯合國家宣言》,宣言表示贊成《大西洋憲章》的宗旨和原則,強調戰勝共同敵人的重要性;簽字國保證用自己的全部軍事和經濟資源與德意日法西斯國家作戰,與盟國合作,不單獨同敵人締結停戰協定或和約;將在戰勝法西斯主義的鬥爭中給予物質上援助和貢獻的其他國家可加入本宣言。[1]

宣言的簽署和發表,標誌着國際反法西斯同盟正式建立。

到1945年8月15日第二次世界大戰結束時,加入同盟的共達52個國家。

評價

它團結了可能團結的力量,最大限度地孤立了法西斯侵略勢力,對於最後戰勝法西斯國家了起了決定性作用。反法西斯防衛牆是柏林牆的正式名稱,是第二次世界大戰和資本主義社會主義兩大陣營冷戰關係的產物。

戰後德國

德國投降以後

1945年5月8日,納粹德國投降。戰敗的德國不僅喪失了戰前和戰爭期間吞併的別國領土,而且根據1945年美、英、蘇三國克里米亞聲明和波茨坦協定,東普魯士和奧得-尼斯河以東的約11.4萬平方公里的德國領土分別割讓給了蘇聯和波蘭,其餘的德國領土和首都大柏林市則由美蘇英法4國分區占領,建立4個占領區,並由4國組成"盟國管制委員會",接管德國的最高權力。

儘管在戰後關於德國的國際文書中,有關各國都表示要保持德國的統一,使德國在清除納粹和軍國主義之後成為一個和平民主的國家,但是,由於東西方盟國的立場不同,目的和利益迥異,對各項協議都作有利於自己的解釋。於是圍繞着實施波茨坦協定、恢復德國統一以及西柏林問題,4大國及其占領區內的各派政治力量展開了尖銳複雜的鬥爭。

德國分裂

隨着東西方冷戰的加劇,美蘇由戰時的盟友變為競爭對手,蘇聯占領區和西方占領區各自走上了不同的發展道路,德國的分裂也一步步成為現實。

1947年至1949年期間,美、英、法先後將其在德國西部的占領區合併,召開西占區立憲議會,制定臨時憲法,實行貨幣改革,用西馬克取代原來的帝國馬克。

1949年5月10日,西占區立憲議會決定以波恩為首都建立聯邦國家,5月23日通過《基本法》,即臨時憲法,德意志民主共和國成立。

在蘇聯占領下的德國東部5個州,1946年4月舉行了鄉鎮、區州的選舉,建立了相應的各級議會和政府,由德國共產黨和社會民主黨合併而成的德國統一社會黨在各級政權機構中居主導地位。

1949年10月7日,蘇占區的德國人民委員會宣布成立德意志民主共和國。至此,在德國土地上形成了兩個德意志國家。

1954年10月,聯邦德國同美、英、法等西方國家簽署了巴黎協定,翌年該協定生效,西德結束被占領狀態,成為主權國家並加入了北大西洋公約組織。幾天之後,5月14日,以蘇聯為盟主、包括民主德國在內的東方軍事集團--華沙條約組織也宣告成立。在此後的長時期中,德國的分裂被視為戰後歐洲秩序的一個不可分割的組成部分。

在此情況下,原德國首都柏林的東半部蘇占區和西半部美英法占區形成了兩套體制:兩個市政府,兩套警察體系,兩種貨幣。1948年12月又出現了兩個市議會。美、英、法管制下的西柏林得到馬歇爾計劃中的巨額援款,迅速得到恢復和發展,被建成西方國家的"櫥窗"。但它地處東德的腹地,像個孤島。

1945年到1961年間,每年約有數十萬民主德國(東德)公民通過柏林逃往聯邦德國,使民主德國蒙受巨大損失。

參考來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