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台南孔廟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事實揭露 揭密真相
前往: 導覽搜尋

台南孔廟此建築落成於明永曆年間,是全台灣建成的第一座孔廟,也是鄭成功收復台灣後在台灣建立的第一所高等學府,清朝初期一度是全台童生入學之所,因此亦稱全台首學。有「全台首學」之稱。

藏品介紹

概述介紹

有 「全台首學」之稱的台南孔廟落成於明永曆二十年(1666年),是全台灣建成的第一座孔廟,也是鄭成功收復台灣後在台灣建立的第一所高等學府。因為在此之前,台灣沒有任何比較正規的中國文化教育設施(比如私塾、學校之類的),因此,台南孔廟的建立標誌着儒學正式進入了台灣,成為台灣教育發展史上的一個重要里程碑。它掀開了台灣教育史的嶄新的一頁,中華傳統文化[1]及教育由此在台灣島上傳播開來。

特色專題:「全台首學」台南孔子廟

更多孔廟:中國孔廟數字博物館

詳細介紹

孔廟內設立「太學」,時任監軍御史陳永華被嗣王鄭經任命為「學院」,也就是太學的主持。由此在台灣島上,開始建起了較為完整的教育體系:最高為太學,相當於高等教育[2];府設府學,州設州學,為中等教育;鄉設鄉學,即鄉塾,為初等教育。所學內容,以講授三字經、千字文和儒家經典為主。那時規定:「凡民八歲入學,課以經史文章」。接着,在台灣也開始實行了科舉制度:每三年州試一次,州試入選者又經府試、院試,取進者入太學;最後每三年一大試,成績佳者即可入朝為官。圖為台南孔廟大成殿。

簡介

台南孔廟又稱文廟,建於明永曆年間,是全台最早的文廟,也是鄭成功收復台灣後在台灣建立的第一所高等學府。因為在此之前,台灣沒有任何比較正規的中國文化教育設施(比如私塾、學校之類的),因此,台南孔廟的建立標誌着儒學正式進入了台灣,成為台灣教育發展史上的一個重要里程碑。它掀開了台灣教育史的嶄新的一頁,中華傳統文化及教育由此在台灣島上傳播開來。有「全台首學」之稱。今已列屬一級古蹟,孔廟廟堂文物眾多、殿宇恢宏。

孔廟內設立「太學」,時任監軍御史陳永華被嗣王鄭經任命為「學院」,也就是太學的主持。由此在台灣島上,開始建起了較為完整的教育體系:最高為太學,相當於高等教育;府設府學,州設州學,為中等教育;鄉設鄉學,即鄉塾,為初等教育。所學內容,以講授三字經、千字文和儒家經典為主。那時規定:「凡民八歲入學,課以經史文章」。隨後,在台灣也開始實行了科舉制度:每三年州試一次,州試入選者又經府試、院試,取進者入太學;最後每三年一次大試,成績佳者即可入朝為官。

這座孔廟是由鄭成功部將陳永華倡議修建,歷經數次修葺,廟門以一「全台首學」金字橫匾作為登堂之階,雄渾醒目的筆力,益增莊嚴肅穆。建築以主祀至聖先師孔子的大成殿為主體,大成殿無柱子及迴廊,而以伸出厚牆的挑梁插栱支撐,殿梁懸有多方前清諸帝的欽賜御匾,備極尊榮;兩旁東西廡則奉祀孔子72位弟子及歷代先儒先賢神位,兩側毗連禮器庫、樂器庫,古代形制禮樂器皆妥為保存,以供祭孔之用;正殿之後為崇聖祠,祀孔子五代祖先牌位及孔鯉等先達賢儒,建築形式較為古樸。

建築

大成殿前方是欞星門,欞星門東為節孝祠、孝子祠,西為名宦祠及鄉賢祠。另一古樸典雅、花木扶疏的殿堂即明倫堂,堂內正牆嵌有趙孟頫體書法「大學」全文,十分珍貴;文昌閣位於明倫堂後方,樓高三層塔形布局,為孔廟最高建物,奉祀文昌帝君,並作為藏書之所。欞星門外有圍牆隔開廟(大成殿)、學(明倫堂),圍牆東西辟有禮門、義路,意為遵禮崇義的夫子之路,即修德進業之道,而今圍牆傾頹,現僅剩兩道門扇佇立前庭;大成門前有一方半月形的泮池,乃依古體形制闢建,往昔士子若中秀才,到孔廟祭拜後,可在泮池採摘水芹插於帽緣,以示文才,而今科考已廢,泮池湧泉噴流不絕,與庭前綠蔭連成一片,成為遊客、民眾徘徊流連之所。

此外,東大成門旁有一塊「下馬碑」,為康熙年間奉旨設立,漢滿文對照,上書「文武官員軍民人等至此下馬」,以示對萬世師表之尊崇;門外尚有一泮宮石坊,為乾隆年間重修孔廟所築,以壯大規制,表彰孔子之學,石坊因南門路之闢築,與主體建築分置兩處,蒼勁牌坊矗立一旁,見證時代的變遷與物換星移。

發展歷史

台南孔子廟,位於台南市南門路,是全台最早的一座文廟,與台灣文學館毗鄰。台南孔子廟建於1665年(明永曆十九年,康熙四年),由陳永華建議鄭經在承天府桂仔埔建立,初設時僅大成殿,用來祭祠孔子,又稱先師聖廟,之後又設明倫堂作為講學之用,是為全台首學。康熙二十四年即(1685年)分巡台廈道周倉和台灣知府蔣毓英主持改建孔廟為台灣府學,並改稱「先師廟」,俗稱「文廟」,康熙五十一年(1712年)起花了三年進行整修,範圍包括大成殿、啟聖祠,欞星門左右改置文昌閣、土地祠、外設禮門、義路、大成坊及牆垣。

1983年12月28日,公布為祠廟類一級古蹟。孔廟廟門以一「全台首學」的金字橫匾做為登堂之階,在大門左側立有一塊下馬碑,以滿漢文並刻「文武官員軍民人等至此下馬」12字,莊嚴肅穆。

節慶活動

迓媽祖:農曆三月二十三日是媽祖誕辰,每三年台南大天后宮媽祖出巡一次,附近寺廟也要派出神轎、陣頭以壯聲勢。台南大天后宮是台灣最早的媽祖廟,台南「迓媽祖」是台灣最早的媽祖進香及巡遊活動,清咸豐年間即有紀錄,巡遊的香路超過300公里,範圍涵蓋今天的雲嘉南高地區。扒龍舟:端午節賽龍舟在當地俗稱為「扒龍舟」,台南是台灣最早進行端午節龍舟比賽的地區。在開賽前,必須進行請水神、接龍船、祭江等儀式,比賽結束後還要送水神、收龍船、謝江,並有傳統民俗藝術活動及歌舞表演,十分隆重。做十六歲:每年的農曆七月初七,要替當年滿16歲的孩子「做十六歲」,表示已經成年,從此要對自己的言行負責。父母準備鳥母衣、四果、七星亭、五牲、七碗甜芋等等一套規定的祭品帶孩子祭拜七娘媽廟。此風俗來源於牛郎織女傳說,傳說織女的姐姐們同情兩人的遭遇,便暗中保護他們的孩子,使他們平安長大。風俗流傳,逐漸形成了當地獨有的特色。

旅遊攻略

台南孔廟是全台灣歷史最為悠久,保持較為完整的一座孔廟。從興建迄今,歷經10多次修葺,但大致保持舊制。整個孔廟坐北朝南,恢宏莊嚴,是模仿古代宮殿式屋宇而建造,屬南中國式建築。屋頂為傳統的歇山重檐式,黃色琉璃屋瓦,屋脊兩端翹起,十分優美。廟門上一橫匾,上面以金字題寫了「全台首學」四字,筆跡雄渾有力,益增孔廟的莊嚴肅穆。

大成殿是全廟的中心。鄭成功父子時代這裡為國子監,是當時的最高學府,專辦科舉考試。清代改為台灣府學所在,稱作「全台首學」。大成殿的中央供奉着「至聖先師孔子」的靈牌。在靈牌上面的殿樑上,至今還懸掛着許多珍貴的清代皇帝所欽賜御匾,其中有康熙的「萬世師表」、乾隆的「與天地參」、咸豐的「德齊幬載」、光緒的「斯文在茲」等,重重相疊在一起。與其他孔廟不同的是台南孔廟大成殿既無旁柱,也無迴廊,以伸出厚牆的挑梁支撐。兩旁東西廡則陪祀孔子的72個弟子和歷代先儒先賢的牌位。連接東廡北邊的是禮器庫,連接西廡北邊的是樂器庫,保存着古制的禮樂器,以備祭孔時用。兩廡交於崇聖祠。崇聖祠也叫「聖祖殿」,其中祭祀着孔子五代先祖,以及孔子的兄弟。

在大成殿前有露台,露台前有欞星門,平時緊閉,惟有祭孔大典時才開,典禮完了又即關閉。欞星門東西兩旁有「名宦祠」、「鄉賢祠」、「孝子祠」、「節孝祠」。還有一古樸典雅的「明倫堂」,是儒家講習倫常之理的地方,學生在此由學官教諭、訓導,相當於府學的教室。在明倫堂的正面牆壁上,有八塊趙孟頫體的《大學》全書遺蹟,極為珍貴,僅存4塊。在明倫堂之後是文昌閣,樓高3層,呈塔形布局,是孔廟的最高建築。奉祀文昌帝君,並作為藏書之所。

欞星門外有圍牆,隔開廟(大成殿)和學(明倫堂)。圍牆東西各有一小門,分別是禮門和義路,好象兩個小牌坊,表示着尊禮崇義的夫子之道。欞星門前還有一個向外彎曲的半月形小池,稱為泮池,泮池上有座拱橋,也叫泮橋。古代士子考上秀才,到孔廟祭拜後,要在泮池採摘水芹插在帽緣上,以示文才。如今取消了科考制度,但噴泉依舊,與庭前的綠陰連成一片,成為人們的旅遊勝地。在東大成門外還有座「下馬碑」,為康熙年間樹立,用滿漢兩種文字寫着「文武官員軍民人等至此下馬」。任何人到這裡都必須下馬下車,步行進入孔廟,以示對孔子的尊敬。門外還有一泮宮石坊,為乾隆年間重修孔廟所築,石坊因南門路之闢築,與主體建築分置兩處,蒼勁牌坊矗立一旁,氣勢雄偉,十分壯觀。

每年農曆九月二十八日是「至聖先師孔子誕辰」,也是台灣的「教師節」,台南市政府都要按照古制在這裡舉行盛大的祭孔典禮,人群聚集,萬人朝拜,莊嚴隆重,十分熱鬧。

視頻

台南孔廟 相關視頻

(台南)南台灣中華古蹟尋訪:「台灣首學」台南孔廟
旅行攻略,台南孔廟青旅介紹,睡在圖書館裡頂樓還有超美玻璃屋

參考文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