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歷史虛無主義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事實揭露 揭密真相
前往: 導覽搜尋
歷史虛無主義

來自 網絡 的圖片

中文名稱: 歷史虛無主義

外文名稱: historical nihilism

重點: 否定歷史主體,顛覆唯物史觀

"歷史虛無主義",歷史理論術語,它是指不加具體分析而盲目否定人類社會歷史發展過程,甚至否定歷史文化,否定民族文化民族傳統民族精神,否定一切的歷史觀點和思想傾向。

習近平總書記指出,歷史虛無主義的要害,它是從根本上否定馬克思主義指導地位和中國走向社會主義的歷史必然性,否定中國共產黨的領導。歷史虛無主義總是根據現實狀況不斷產生新的變化,但其背後的政治意圖並沒有改變。

從根本上看,歷史虛無主義抱有明確的政治意圖,反對黨的領導和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本質上是一種反動的政治思潮。儘管歷史虛無主義打着學術的、尤其是歷史學的旗號,在研究方法上是根本錯誤和極其混亂的,它不是任何一種學術思潮,而是偽科學。當前,我們必須旗幟鮮明地堅持唯物史觀的理論指導,同歷史虛無主義進行堅決徹底的鬥爭,深刻揭露其錯誤和荒謬。[1]

類型

歷史虛無主義是有不同類型、不同側重的,我們要認真分析、逐個擊破。

類型一

一是錯誤價值觀念先行。當然,歷史虛無主義所宣稱的價值觀念是經過篩選的,即要符合西方所謂自由、民主、人權等價值。在歷史虛無主義者眼中,中國共產黨及其領導的革命、建設的歷史,是錯誤的歷史,因為中國共產黨領導的革命和社會主義建設,以及政治上實行的民主集中制、人民民主專政都不是真正的"自由民主"。歷史虛無主義要麼公開宣揚"告別革命",要麼公開宣揚現代化只能是西方化;或者以這些預設的價值觀念"重新書寫"歷史,將黨史、國史、軍史描述成一部爭權奪利的野心史、黨內鬥爭史和人民苦難史,甚至為此不惜虛構史實、製造謊言,栽贓污衊、醜化虛無真實的歷史。

類型二

二是打着學術研究的旗號,以所謂"考證""還原"虛無歷史。歷史虛無主義者披着"如實還原、秉筆直書"的學術外衣,辯稱其研究的目的在於儘可能地還原史實。其掩人耳目的手法有:痴迷於事實考證和文獻挖掘,不憚細微,不究意義,甚至不拒絕"文獻拜物教""考證癖"之謂;極力標榜"讓事實說話"、不偏不倚、客觀中立;在此基礎上以"史證如山"為藉口,以"管窺真相"的心態呼籲對歷史"重新評價""重新認識"。一言以蔽之,就是利用史學研究的基本要求,即重視史實、史料的收集、挖掘和歸整作為虛無歷史的手段。

類型三

三是以所謂"重新認識"為名,醜化、詆毀偉大領袖和英雄人物。歷史虛無主義者的所謂"重新認識",除了胡亂編造、無底線地造謠中傷外,大部分也是有伎倆的。比如,對革命領袖、英雄人物只抓一點或某些局部事實,以偏概全,或者無限放大其缺陷。在一些打着"私人回憶錄""私人生活"等旗號誣陷革命領袖的著作中,這種手法比較典型。此外,還有一種手法是以所謂人之常識、常理、常情來污衊特定歷史事件、歷史情境中英雄人物的超常行為,或者以今天的標準要求、評判(實際上就是變相地貶低、否定)英雄人物在特定歷史背景中的思想和行為。

特點

歷史虛無主義,把歷史視為一種無主體的偶然結果,否定歷史唯物主義與歷史決定論,這種"虛無主義"就是歷史虛無主義。歷史虛無主義具有極大的欺騙性、迷惑性,其本質就是以所謂"重新評價"為名,歪曲近現代中國革命歷史、黨史、國史、軍史。 歷史虛無主義通過否定歷史主體,顛覆唯物史觀,歷史虛無主義強調個體性敘事,通過對個案的展示,用個體歷史的細節研究來演繹整體歷史。專家學者對歷史虛無主義的定義是:其根本就是歷史唯心主義。

這些年來,歷史虛無主義思潮時隱時現。一些人以"反思歷史"為名,歪曲"解放思想"的真意,從糾正"文化大革命"的"左"的錯誤,走到"糾正"社會主義,認為我國不該過早地搞社會主義,而應該讓資本主義充分地發展;

從糾正毛澤東同志晚年的錯誤,走到全盤否定毛澤東同志的歷史地位和毛澤東思想;

從詆毀新中國的偉大成就,發展到否定中國革命的歷史必然性;

從醜化、妖魔化中國共產黨領導的革命和建設的歷史,發展到貶損和否定近代中國一切進步的、革命的運動;

從刻意渲染少數中國人的不文明行為,發展到否定五千年中華文明,等等。

歷史虛無主義思潮不僅表現在史學研究中,而且發展到某些文學、藝術和影視作品中,影響面大,危害至深,對此應有足夠的認識。

1.歷史虛無主義思潮的一個突出表現,就是竭力貶損和否定革命,詆毀和嘲弄中國人民爭取民族獨立和人民解放而進行的反帝反封建鬥爭,詆毀和否定我國社會發展的社會主義取向及其偉大成就。所謂"告別革命"論,既是這種思潮的集中表現,又是它不加隱諱的真實目的。一些人拚命渲染革命的"弊病",在反對所謂"激進主義"、推崇保守主義的名義下,否定革命,頌揚改良。在他們看來,革命只起破壞性作用,沒有任何建設性意義。他們把近代中國凡是追求變革進步的都斥為"激進"而加以否定,而把維護封建專制統治的稱為"穩健"加以肯定。他們否定近代中國歷史上的農民運動,認為"每次農民革命都造成社會生產大規模的破壞"。繼而,抬高洋務運動,貶低戊戌變法,抬高清廷的"新政",貶抑辛亥革命五四運動和中國共產黨領導的革命運動。有些人則對近現代史下了這樣的斷語: "辛亥革命是激進主義思潮的結果。清朝的確是腐朽的王朝,這個形式存在仍有很大意義。寧可慢慢來,通過當時立憲派所主張的改良來逼着它邁上現代化和'救亡'的道路;而一下子痛快地把它改掉,反而糟了,必然軍閥混戰"。經過這樣的"重新評價",從鴉片戰爭到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的歷史,以及之後因革命而走上社會主義道路並獲得偉大成就的歷史,就從根本上被否定了。從這裡也可以使我們看到,歷史虛無主義把"重新評價"的重點放在近現代史的原因,就是為了否定革命 。

2.歷史虛無主義思潮以"學術研究"的面目出現,在"重新評價"、"重寫歷史"的名義下,做翻案文章,設置"理論陷阱"。他們有的是通過赤裸裸的謾罵來醜化和否定革命歷史和革命領袖,相對地說,這比較容易被人們識破,因而他們更多地是在學術的幌子下,販賣他們的私貨。比如,在中國近代史的研究中,有的論者否定近代中國是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的性質,生造了一個所謂"半封建半資本主義"的提法。表面上看,這是一個學術問題,實際上這是一個"理論陷阱"。因為對近代中國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性質的定位,是中國革命,包括孫中山領導的民主主義革命和同社會主義相聯繫的新民主主義革命的前提,如果這個前提被否定了,革命的歷史必然性和進步性也就不存在了,有關近代中國社會和中國革命的一系列結論也都要被改寫,與此相關的重要歷史人物的評價標準也就完全不同了。在他們看來,近代中國應當用大力發展資本主義來取代"半封建",而不應該採取社會主義的發展方向。這樣就把糾正"左"的錯誤變成了"糾正"社會主義。又如,歷史虛無主義在糟蹋、歪曲歷史的時候,聲稱自己是在進行"理性的思考",是要實現所謂"研究範式"的轉換,似乎只要戴上這種理性的光環,他們就會名正言順地占據史壇的話語權了。實際上,歷史虛無主義同理性思考是完全背道而馳的。他們為了否定革命的正義性和必要性,就竭力推崇西方資本主義和封建主義,把推動歷史前進的革命政黨、領袖和革命的群眾運動邊緣化,甚至加以醜化,而對阻礙歷史前進的反動勢力及其代表人物則加以頌揚,把他們放到了歷史舞台的中心位置。這種從根本上歪曲、顛倒歷史的做法,是不折不扣的反理性思考。

3.歷史虛無主義思潮有着明確的政治訴求。改革開放以來相繼出現了危害社會的各式各樣的錯誤思潮,如新自由主義思潮、民主社會主義思潮、普世價值觀等等,雖然他們主張各異,表現形式不同,但卻有着共同的政治訴求,這主要表現在:反對四項基本原則這一立國之本,力圖扭轉現代化建設和改革開放的發展方向,把中國納入到西方資本主義體系中去。歷史虛無主義思潮以它自身的特點來表達這一共同的政治訴求。其中最具代表性的,是竭力否定近代中國特別是五四以來愛國的、革命的傳統,把自由主義說成是最好的、當今中國應當繼承發揚的五四傳統,並要求把它作為一種政治學說、經濟思想和社會政治制度加以實現,這樣才"會把一個自由的中國帶入一個全球化的世界"。誠然,作為政治思潮的自由主義,在五四時期確曾存在過。如五四時期形成了一個新文化運動的統一戰線,它包括具有共產主義思想的知識分子、革命的小資產階級知識分子和資產階級知識分子這三部分人。五四運動後,隨着鬥爭的深入,這個統一戰線發生了分裂,一部分人繼承了五四傳統,並在馬克思主義的指導下加以發展;另一部分人則向右發展,走上了所謂自由主義的發展道路,他們雖然在反封建鬥爭中起過一定作用,但最終走向了歷史的反面。這兩種思潮的不同發展趨勢及它們之間的交鋒,可以說貫穿在五四以來歷史發展的全過程,而人民革命的勝利則為他們做出了公正的結論和歷史性的選擇。怎麼能夠把五四時期歷史發展中非本質的方面,亦即人民革命洪流中的逆向潮流,作為主流傳統加以頌揚,並要求今天的中國加以復興和弘揚呢?

危害

歷史虛無主義除了繼續聚焦中國革命史和新中國發展史、選擇以革命歷史為突破口外,還抓住一些歷史事件的重要時間節點,將"虛無"的觸角延伸到改革開放以來的歷史和唯物史觀領域,甚至製造出"精日"事端,傷害中華民族的歷史情感,虛無民族文化價值和文化精神。

其一,學術外衣。這主要表現為兩方面:一是打着"價值中立"的旗號,以"如實還原、秉筆直書"為"金科玉律",痴迷於事實考證和文獻挖掘,盡力挖掘和正統的黨史、國史、軍史不一樣的"歷史細節";二是打着"學術創新"的旗號,反思已有定論,詰疑既成共識,挑戰正統說法。而更多是兩者結合,在挖掘到一些"新材料""新史證"基礎上,以"如獲至寶"的心態呼喚"反思""創新",要求"補寫""續寫""改寫"甚至"重寫"黨史、國史、軍史。

其二,文藝外衣。歷史虛無主義打着所謂"讓歷史更生動""讓(歷史)人物更豐滿""讓人性更真實"的旗號,要麼把厚重、複雜的歷史"濃縮"為個別人物心酸曲折的簡單生活史,以個別人物的不幸命運史取代波瀾壯闊、進步與代價並存的"宏大歷史";要麼以創作者個人情感、價值好惡、觀念先行來放大某些歷史細節,不惜以"藝術的誇張"極盡鋪陳,沉湎於個體情感和"文藝場面"的"互動"而不能自拔,無視歷史的總體意義和集體意義,把民族記憶蛻變為個體濫情,把歷史中悖論、惡的一面進行誇張性展露;要麼以所謂"人性"為尺度,極力彰顯個體人性與家國利益的衝突,把偉大而複雜宏闊的黨史、國史、軍史,文藝化為人性受到束縛壓抑、人性受到戕害異化甚至泯滅的"單一"史。很明顯,這種標榜以小見大、以個人折射"歷史"的文藝手法,並非所謂的"一葉知秋",卻是實實在在的"一葉障目"。

其三,輿論外衣。歷史虛無主義把嚴肅的歷史研究、歷史問題"巧妙地"轉化為社會輿論,在迅捷傳播的同時,"變莊嚴為隨意""化大事為小事"。其慣用伎倆有兩招:一是以"言論自由"為旗號,強調言者無罪,以自己為中心來指點人物、評論歷史,以輕佻的態度謾議歷史乃至戲說歷史,隨意臧否乃至訾議歷史人物,不惜"現身說法",以自認為的"人之常情""世之常理"來反思、反駁甚至反對已有定論的歷史事件、歷史情節。二是以"思想自由"為旗號,強調"個人可以有自己的看法",經常以"我想""我認為""我的看法是"為藉口,使正統的歷史、公認的歷史經過"個人思考"而"變相""變色""變調"。

謬論

謬論一,否定馬克思主義指導地位的"非馬論"或"去馬論"。歷史虛無主義否定馬克思主義的價值,試圖從源頭上動搖其在中國政治社會生活中的指導地位。歷史虛無主義者脫離文本語境,斷章取義,曲解唯物史觀和馬克思的本意。例如,他們抓住馬克思說的"我只知道我自己不是馬克思主義者"來否認"馬克思主義"的存在,進而否定黨的指導思想。事實上,馬克思的這句話,主要是針對法國工人黨中發生分裂的兩個派別"可能派"以及"蓋德派"表達自己的鄙視和不屑一顧。前者背離革命綱領卻自我標榜為"馬克思主義者",後者屬於恩格斯所譴責的"以不研究歷史為藉口的唯物史觀的'許多朋友'",存在着教條主義和宗派主義傾向,卻自命為"馬克思學派"。可見,作為一種揶揄與調侃的說法,馬克思的那句話並不能成為否定馬克思主義的理由。相反,卻是劃清馬克思主義與非馬克思主義和反馬克思主義思想界限的告誡詞和警醒語。實踐證明,歷史和人民選擇馬克思主義是完全正確的。馬克思主義為中國革命、建設、改革提供了強大思想武器,中國共產黨堅持把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同中國具體實際相結合、不斷推進馬克思主義中國化時代化大眾化,讓馬克思主義在21世紀的中國煥發出勃勃生機。歷史虛無主義否定馬克思主義的科學性和價值,在理論和實踐上都是不正確的。

謬論二,傷害民族情感的"精日"論。眾所周知的事實是,20世紀上半葉,從九一八事變到華北事變,從盧溝橋事變八一三事變,日本殖民者對中國發動蓄謀已久、精心策劃和周密準備的侵略戰爭,在殖民地推行殘暴殖民統治,並扶植漢奸傀儡政權,推行奴化教育和同化政策,開展"皇民化"運動,企圖泯滅中國民眾的民族意識和反抗精神,維護其殖民統治。歷史虛無主義者罔顧日本侵略者在中國罄竹難書的罪行,製造"精日"事端,炒作"精日"現象,嚴重傷害中華民族的情感。近年來,中國的"精日"分子屢屢製造事端,突破歷史倫理底線,其背後的思想根源正是歷史虛無主義。在一些著名的抗戰遺址,出現過身着日本軍服的"精日"分子。這種看似出於"無知"施行的"好玩"行為,最大程度地傷害了中華民族的情感,辱沒了民族英雄的歷史業績,抹煞了先烈英勇犧牲的歷史意義。"精日"現象,反映出一個深刻的教育問題,即科學歷史觀念的欠缺,以及對民族歷史缺乏尊重和敬畏。因此,歷史教育和社會教育中,不僅要傳授歷史知識,關鍵是弘揚唯物史觀,擰好歷史價值觀的"總開關",培育健康的歷史意識和審美文化意識,使人們更好地維護歷史真實和民族尊嚴。

參考來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