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卡若區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事實揭露 揭密真相
前往: 導覽搜尋

卡若區昌都市轄區,市政府所在地。總面積10652平方千米。總人口11萬人(2013年末)。全區轄3個鎮,12個鄉:城關鎮,俄洛鎮,卡若鎮,芒達鄉,沙貢鄉,若巴鄉,埃西鄉,如意鄉,日通鄉,柴維鄉,妥壩鄉,嘎瑪鄉,面達鄉,約巴鄉,拉多鄉。區政府駐城關鎮昌都中路259號。

地處橫斷山脈西北部和青藏高原東南部,地勢北高南低。境內主要有三河一江。屬高原溫帶半乾旱季風性氣候,平均海拔3500米。年降水量477.7毫米,年均溫7.5℃,無霜期128天左右。公路有317,318,214國道和黑昌公路。主要旅遊景點和名勝古蹟有強巴林寺,嘎瑪寺,卡若遺址,達瑪拉恐龍遺址,小恩達新石器時代遺址,唐代古柏,谷窩普溶洞[1]等。

歷史沿革

昌都,藏語意為「水匯合口處」,「兩江口」。漢,魏時期稱「康」。松贊干布統一藏區後,昌都歸附吐蕃,12世紀初,為嘎瑪噶舉支系統轄。13世紀50年代,昌都地區的上層代表人物與元朝中央王朝建立了直接聯繫,為吐蕃等路宣慰使司都元帥府的轄區。明朝帕木竹巴地方政權時期為烏斯藏所轄。清朝時期稱為「察木多」,清末改土歸流時置昌都府,設昌都縣。

1950年10月19日昌都解放。在昌都鎮建立了西藏地區最早的人民政權組織——昌都縣人民解放委員會,隸屬國務院領導。1959年4月20日,昌都縣人民政府正式成立,下轄3個行政區。1959年增至7個行政區。1962年7月,重新劃分為10區1鎮,共52個鄉。

1987年實施撤區並鄉,行政區劃分為1區,1鎮(城關鎮),15鄉(日通鄉,加卡鄉,約巴鄉,芒達鄉,如意鄉,嘎瑪鄉,沙貢鄉,妥壩鄉,拉多鄉,若巴鄉,面達鄉,俄洛鄉,格龍鄉,柴維鄉,埃西鄉),共有259個村委會,10個居委會,920個自然村。

1999年,全縣行政區劃調整為3個鎮,12個鄉,9個居委會,208個行政村。

2000年第五次人口普查,昌都縣常住總人口94419人,其中,城關鎮31081人,卡若鎮4137人,俄洛鎮5621人,芒達鄉5898人,沙貢鄉4684人,若巴鄉3126人,埃西鄉4295人,如意鄉2600人,日通鄉4143人,柴維鄉6093人,約巴鄉3155人,嘎瑪鄉3507人,面達鄉4947人,拉多鄉5421人,妥壩鄉5711人。

2007年末,昌都縣總面積10794.4平方千米,戶籍總人口87387人。轄3個鎮,12個鄉:城關鎮,俄洛鎮,卡若鎮,芒達鄉,沙貢鄉,若巴鄉,埃西鄉,如意鄉,日通鄉,柴維鄉,妥壩鄉,嘎瑪鄉,面達鄉,約巴鄉,拉多鄉。

2010年第六次人口普查[2],昌都縣常住總人口116500人,其中,城關鎮45861人,俄洛鎮6502人,卡諾鎮3955人,芒達鄉3595人,沙貢鄉5079人,若巴鄉3400人,埃西鄉4344人,如意鄉3403人,日通鄉4925人,柴維鄉7338人,妥壩鄉7386人,嘎瑪鄉3806人,面達鄉5995人,約巴鄉3736人,拉多鄉7175人。

2014年10月20日,國務院(國函〔2014〕143號)批覆同意撤銷昌都縣,設立昌都市卡若區,以原昌都縣的行政區域為昌都市卡若區的行政區域,卡若區人民政府駐城關鎮昌都中路259號。

視頻

卡若區 相關視頻

西藏昌都卡若區
卡若區脫貧摘帽現場會宣傳片

參考文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