卡爾·尼爾森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卡爾·尼爾森 | |
---|---|
原文名 | Carl August Nielsen |
出生 |
1865年7月9日 歐登塞附近 |
逝世 | 1931年10月3日(66歲) |
卡爾·奧古斯特·尼爾森(丹麥語:Carl August Nielsen,1865年7月9日-1931年10月3日),男,丹麥作曲家、小提琴家、和指揮家。[1]
目錄
簡介
尼爾森自幼顯露音樂天賦,年輕時曾在丹麥皇家音樂學院學習,師從尼爾斯·加德;40多年後,他擔任了這座丹麥最高音樂學府的院長。
1908-14年任哥本哈根皇家劇院指揮。1915-27年指揮哥本哈根音樂協會。1915年起執教于丹麥皇家音樂學院,1930年任院長。
1921年訪問柏林,1923年訪倫敦,1926年訪巴黎,指揮演出自己的作品。[2]
他的音樂多年來在國外鮮為人知;第二次世界大戰後,他的交響曲的獨創性和感染力傳播國外。第五交響曲含有早期的機遇因素,命小鼓手即興演奏,力求淹沒樂隊其他各組的音響。1891-92年的第一交響曲是始於一調,結束於另一調「漸進調性」(Progressive tonality)最早的例子之一。
尼爾森是20世紀初丹麥最重要的作曲家,他的音樂風格具有鮮明的民族特色、強烈的戲劇性。[3]
職業生涯
卡爾·尼爾森出生於歐登塞南部小村莊Sortelung的一個貧窮畫家和油漆匠之家,他的父親會演奏小提琴。他在十二個孩子中排第七。8歲的時候他就在他父親和當地的一位教師那裡學習小提琴。但很快他就轉到吹奏樂器上面,而且在一個軍樂隊里供職14年。這段日子在他的自傳《菲英島上的童年》(1927年)裡面有所描述。
1883年他到哥本哈根皇家音樂學院學習。他的專業是小提琴,並曾得到過作曲家如尼爾斯·加德的鼓勵。1888年他的初次創作弦樂小組曲 op.1獲得成功。1889年他成為哥本哈根皇家劇院小提琴手。而他獲得了一份獎學金,使得在1890年他可以去到德國深造。
1891年尼爾森在巴黎認識了雕刻家Anne Marie Brodersen,同年兩人結婚。兩人白頭偕老,雖然不無危機。1892年尼爾森寫成第一部交響曲,1898年創作「Hymnus Amoris」(愛之頌),是為妻子而作的。1902年他的歌劇《掃羅與大衛》首演,他親自指揮。同年完成了第二交響曲「四種氣質」。
1903年他偕同妻子去希臘旅遊,途中創作了序曲「Helios」(赫利俄斯)。1905年他辭去了小提琴手一職,但1906-14年間一直在皇家劇院擔任指揮一職。1906年歌劇《化裝舞會》首演,根據路德維希·霍爾堡的喜劇寫成。1912年才首演的第三交響曲「開闊」和他同年創作的《小提琴協奏曲》使他名揚海外。
一戰期間,他寫了第四交響曲「不滅」,但同時他個人和事業方面都遇上危機。當雨過天晴之時他寫了第五交響曲和康塔塔 《菲英島上的春天》,這是丹麥人非常喜愛的一部作品,1922年兩部作品首演。同年他和作曲同僚Thorvald Aagaard,Thomas Laub和Oluf Ring出版歌曲集「Folkehøjskolens Melodibog」。同樣在1922年他為五位音樂家朋友寫了管樂五重奏,他還打算為其中的每一位寫一部獨奏樂曲。但他只寫成了其中兩部長笛協奏曲 (1926)和單簧管協奏曲 (1928)。
1925年,他的60大壽,丹麥舉國慶祝。他在外國登台更頻繁。他的晚期作品,如兩部管樂協奏曲、第六交響曲(1925)和《三首鋼琴作品 op.59》(1928),音樂語言更現代化。他最後一部大型作品是「Commotio」(1931),他唯一一部大型管風琴作品。
影響
尼爾森的作品對丹麥甚至整個北歐的音樂產生了深遠的影響,被譽為丹麥音樂史上最偉大的音樂家。丹麥100克朗紙幣上就有他的頭像。
他的音樂風格具有鮮明的民族特色、強烈的戲劇性,還體現出或辛辣幽默、或深沉多思、或粗獷豪放、或輕鬆活潑的音樂個性。其代表作是六部交響曲。
《第一交響曲》(1890-1892)表現出勃拉姆斯的交響曲風格的影響;《第二交響曲》(亦稱《四種氣質》交響曲,1901-1902)的四個樂章分別表現古希臘思想家所表述的四種人性:急躁(膽汁質)、恬靜(粘液質)、憂鬱(抑鬱質)和樂觀(多血質);《第三交響曲》(亦稱《開闊交響曲》,1910-1911)則以鮮明的民族特色著稱,主旨在於描述人性對外在環境的樂觀態度;《第四交響曲》 (亦稱《不滅交響曲》,1914-1916)雖寫於第一次世界大戰期間,但仍洋溢着活力,標題意指人類生命力如同永恆般延續;《第五交響曲》(1921-1922)沒有標題,只有兩個樂章,曲中更有一段指示小鼓可即興發揮的片段;《第六交響曲》(亦稱《純樸交響曲》,1924-1925)從現代感鮮明的特質又回到了古典與現代均衡的洗鍊風格;此曲開頭使用鐘琴演奏重複音,此元素後來亦被肖斯塔科維奇借用在他的第15號交響曲中。
他還寫了兩部歌劇《掃羅和大衛》(1898-1901) 和《假面舞會》(1904-1906),這兩部歌劇風行丹麥全國,受到熱烈歡迎。
他創作的歌曲形式簡潔、形象鮮明,具有一種古道熱腸般的情誼。[5]
其他作品還有《管樂五重奏》(1922)、《長笛協奏曲》(1926)、《單簧管協奏曲》(1928)、為單簧管、大管、圓號,大提琴和低音提琴而作的《徒勞小夜曲》Serenata Invano (1914)等,以及管風琴、鋼琴音樂、以及眾多的合唱、歌曲集。
其著名的鋼琴作品有《五首作品》Op.3 (1890)、《交響組曲》Op.8 (1894)、《恰空舞曲》Op.32 (1916)、《主題與變奏曲》Op.40 (1917)等。[6]
作品
- 歌劇
- 掃羅與大衛 (1898-1901, UA 1902)
- 化裝舞會 (1904-06, UA 1906)
- 戲劇音樂
- 阿拉丁 op.34 (1918-19)
- 母親 op.41 (1920)
- 愛神與詩人 op.54 (1930)
- 其他大量的戲劇音樂
- 交響曲
- g-moll 第一交響曲 op.7 (1890-92)
- 第二交響曲 四種氣質 op.16 (1901-02)
- 第三交響曲 開闊 op.27 (1910-11)
- 第四交響曲 不滅 op.29 (1914-16)
- 第五交響曲 op.50 (1921-22)
- 第六交響曲 純樸 (1924-25)
- 協奏曲
- 小提琴協奏曲 op.33 (1911)
- 長笛協奏曲 (1926)
- 單簧管協奏曲 op.57 (1928)
- 其他管弦樂作品
- 弦樂小組曲 a-moll op.1 (1888)
- 赫利俄斯序曲 op.17 (1903)
- 傳說夢 op.39 (1907-08)
- 潘與緒任克斯 op.49 (1917-18)
- 一次到Færøerne的幻想旅行狂想序曲(1927)
- 波希米亞-丹麥民歌風格(Bohemian-Danish Folk Tun),弦樂演奏曲 (1928)
- 室內樂
- 弦樂四重奏 g-moll op.13 (1887-88; 修訂 1897-98)
- 弦樂四重奏 G-Dur (1888)
- 2首為雙簧管和鋼琴而作的幻想曲 op.2 (1889)
- 弦樂四重奏 f-moll op.5 (1890)
- 小提琴奏鳴曲 (No.1) A-Dur op.9 (1895)
- 弦樂四重奏 Es-Dur op.14 (1897-98)
- 在一位年輕音樂家的棺架旁弦樂四重奏和低音提琴 (1910)
- 小提琴奏鳴曲 No.2 op.35 (1912)
- 弦樂四重奏 F-Dur op.44 (1919; 來自弦樂四重奏Piacevolezza op.19 (1906))
- 為單簧管,巴松,圓號,大提琴和低音提琴而作的Serenata in vano (1914)
- 管樂五重奏 op.43 (1922)
- 為小提琴獨奏而作的前奏曲和主題變奏曲 op.48 (1923)
- 為小提琴獨奏而作前奏曲與急板 op.52 (1927-28)
- 為圓號和鋼琴而作的Canto serioso (1913)
- 為兩支巴洛克長笛而作的小快板 (1931)
- 鋼琴音樂
- 五首作品 op.3 (1890)
- 交響組曲 op.8 (1894)
- Humoreske-bagateller op.11 (1894-97)
- 夏康舞曲 op.32 (1916)
- 主體與變奏 op.40 (1917)
- Den Luciferiske組曲 op.45 (1919-20)
- 三部作品 op.59 (1928)
- 老少咸宜的鋼琴音樂 op.53 (1930)
- 管風琴音樂
- 29首小前奏曲 op.51 (1929)
- 2首前奏曲 (1930)
- Commotio op.58 (1931)
- 合唱作品
- 愛之頌 op.12 (1896-97)
- 睡 op.18 (1903-04)
- 為哥本哈根大學周年紀念日而作的康塔塔 op.24 (1908)
- 菲英島上的春天 op.42 (1921)
- 3首經文歌 op.55 (1929)
- 大量沒公開的康塔塔和合唱作品片斷
- 歌曲
- 五首歌曲 op.4 (1891)
- Viser og vers op.6 (1891)
- 六首歌曲 op.10 (1894)
- 分段的歌曲 op.21 (1902-07)
- 讚美詩和宗教歌 (1913-14)
- 20首丹麥歌曲 Vol.I (1914)
- 20首丹麥歌曲 Vol.II (1914-17)
- 20首民歌曲調 (1917-21)
- 4首民歌曲調 (1922)
- Ballade om bjørnen op.47 (1923)
- 10首小丹麥歌曲 (1923-24)
- 4首猶太歌曲 (1924-25)
- 其他單首歌曲
參見
視頻1:卡爾·尼爾森 - Wind Quintet, Op.43
視頻2:卡爾·尼爾森《第四交響曲》(西蒙·拉特)
參考文獻
- ↑ Funen childhood .Carl Nielsen Society[引用日期2015-10]
- ↑ Karsten Eskildsen.Carl Nielsen - Life and Music.歐登塞:南丹麥大學出版社,1999
- ↑ The early years .Carl Nielsen 150周年華誕[引用日期2015-10]
- ↑ Love and marriage .Carl Nielsen Society[引用日期2016-03]
- ↑ Well-known composer .Carl Nielsen Society[引用日期2015-10]
- ↑ Daniel M. Grimley.Carl Nielsen and the Idea of Modernism.Suffolk:Boydell & Brewer,20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