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單簧管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事實揭露 揭密真相
前往: 導覽搜尋

單簧管,又稱豎笛、黑管,是一種木管樂器,從夏盧摩笛(法語:Chalumeau,一種古代的單簧低音樂器)發展而來的,形成於17世紀末,很有可能是由德國的長笛製造家丹納(Johann Denner,1655年~1707年)所發明的。最早為人所知的單簧管音樂收在阿姆斯特丹的羅傑(Estienne Roger)出版的曲集內(1716年再版)。從大約1780年起,它被一些最大的管弦樂隊採用。現代單簧管則是在1800~1850年發展而成的。單簧管由於音域寬,管樂隊或以管樂為主的軍樂隊的首席通常由單簧管手擔任。

外形,構造

單簧管的管身通常用非洲黑檀木製造,亦有由其他木料、塑膠或金屬製成。有一個鳥嘴形的吹口和圓形的接駁筒,管體成圓筒形,並可裝拆,下端為開放的喇叭口[1]

吹奏方法

在吹口處固定一塊簧片,吹奏者通過簧片和吹口的空間吹氣時,並配合下唇適當的壓力,簧片尖會產生振動,使樂器管內的空氣柱開始振動,因而發出柔美的音色

音域

單簧管擁有極闊的音域,差不多有4個八度,能涵蓋人聲的絕大部分範圍,在任何的音區,其音量的大小都能控制自如,相比雙簧管,單簧管更能處理大幅度的旋律變化。單簧管在不同音區都有獨特的音色:低音區深沉,中音區渾厚,高音區明亮,音色又接近人聲,適合表現各種音樂性格,是樂隊中不可缺少的組成部分。

種類

現時常用於管弦樂隊的單簧管有以下類別:

  • 降B調(B♭)和A調單簧管
  • 降E調(E♭)高音單簧管
  • 降B調(B♭)低音單簧管
  • 降B調單簧管是常見的單簧管,在管樂團,則再會加上降E調(E♭)中音單簧管

單簧管是木管樂器中最先推行常規四管制,事實上當幾款變種樂器包括短笛、英國管、低音單簧管及低音巴松管成為管弦樂團的常規樂器後,木管樂器便逐漸由雙管制變成三管制。19世紀末期起,低音單簧管已經不再由單簧管手兼任,同時高音單簧管亦加入編制時,為免令原來單簧管聲部被分薄,因此作曲家都會額多安排多一位單簧管手兼顧高音單簧管,慢慢變成了現今單簧管聲部都比其他木管聲部多1位樂手。

代表作品

莫扎特:《A大調單簧管協奏曲》K.622[2]

莫扎特:《A大調單簧管五重奏》K.581

卡爾·馬利亞·馮·韋伯:《小協奏曲》

卡爾·馬利亞·馮·韋伯:《第一單簧管協奏曲》

卡爾·馬利亞·馮·韋伯:《第二單簧管協奏曲》

布拉姆斯:單簧管三重奏 Op.114

布拉姆斯:單簧管五重奏 Op.115

布拉姆斯:單簧管奏鳴曲 Op.120-1,2

柯普蘭:單簧管協奏曲

視頻

單簧管相關視頻

一段好聽的單簧管獨奏
柯普蘭單簧管協奏曲

參考文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