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半山遺址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事實揭露 揭密真相
前往: 導覽搜尋

半山遺址位於甘肅省臨夏回族自治州廣河縣南山鄉魏家咀村,是新石器時代馬家窯文化的遺址。對研究早期人類發展史具有重要意義。

1924年首次發現,50年代後甘肅省博物館作調查。半山遺址包括瓦罐嘴附近居住址、瓦罐嘴墓地、半山墓地、邊家溝墓地、王家溝墓地和半山以南瓦罐嘴以東墓地。東西長1 000米,南北寬約330米。

歷史沿革

1924年首次發現,並在邊家溝發掘了一座墓葬。50年代以來甘肅省博物館又作過調查。馬家窯文化的半山類型或半山期即由此而得名[1]。中國考古學家夏瀚、裴文中、安志敏等均來此調查。

文物遺存

半山文化分為四個時期,一期的遺址以蘭州三營為代表,除此還有廣河地巴坪早期、景泰張台早期和臨夏張家咀等;二期的遺址以廣河地巴坪中期為代表,主要遺址還有景泰張家台晚期、廣河半山、杜家坪、永靖櫻桃山等;三期遺址是以甘肅蘭州土谷台早期、青崗岔和沙井驛為代表;四期以蘭州土谷台中期為代表。

半山文化在廣河以半山二期為主,其文化呈現出明顯的自身特徵,逐步達到成熟階段。

半山文化的石器有斧、錛、刀、鑿、彈丸等,其中有一種石刀為長方形圓弧刃,雙孔。骨器有鏃、匕首,匕首兩側有鑲嵌石刃的凹槽。

半山時期的人類過着以農業為主的定居生活,每個村落有一定的布局,房式主要有方形和圓形、地穴式和平地起造等不同的形式。原始的鋤耕農業是其主要的經濟部門,種植作物主要有。但狩獵也是主要的謀生手段之一。

彩陶

絢麗多彩的半山文化彩陶,展現了彩陶藝術新的繁榮期[2]。彩陶以繁茂緻密為特色,豐盛的圖案與飽滿的造型渾然一體,顯得豪華壯麗。它們製作精美,質地優良,紋飾繁複,為馬家窯文化制陶工藝之高峰。典型的器形有壺、瓶、罐、碗、盂、豆、杯、帶嘴鍋等。其中以小口高頸雙耳壺、單耳大口罐、短頸雙腹耳瓮等數量最多,也最具有代表性。彩陶紋飾,基本主題少而變化多,紋樣繁複,主要是螺旋形花紋,飾於大形器的腹部,線條均勻,紅黑線相間,往往中間是紅色,兩邊鑲飾黑色的鋸齒紋。鋸齒紋是最突出的特徵,在絕大多數的彩陶上,都用不同形式表現出鋸齒紋飾。另一種類型的花紋是大型方格紋,是由網紋、棋盤紋、方格紋等組成的整組紋飾,有些是編織紋,有些則是各種圖案的混合體。另外還有一些豎的分組弧狀紋飾,有的是粗細不等的曲線文,有的是由葫蘆形式變形的花紋,中間夾有其它弧線裝飾。大型陶器採用分段泥條壘築再進行拼合的製法。由於腹部是上下腹兩個相等的圓形陶坯拼合而成的,因此腹部近於球體。在壺和罐的膨圓的腹部上,多飾以二方連續的花紋,無論在正平視的半圓形構圖,還是正俯視的圓形構圖中都能構成完美的畫面。出土於地巴坪遺址的菱格鋸齒紋瓮,高34.5厘米,口徑17厘米,為泥質紅陶,施紅黑彩,腹部以上繪菱格十字紋,經部繪一圈鋸齒紋。瓮腹上部有四方連續的菱形方格紋,在構圖是運用對稱的手法,將繁縟的圖案均勻的組合在一起,以疏密虛實的對比,鮮明地突出了主體花紋,讓人感覺繁而不亂,有條不紊,變化多端,裝飾性極強。

彩陶為泥質紅陶、夾砂粗陶,質細膩,常見有渦紋、水波紋、菱形紋、網格紋等,夾砂陶肩部多飾附加堆紋;器形多為雙耳鑲、單耳雄、壺、高頤瓶、盆、等。

從圖案花紋的演變、提高和發展來看,半山類型的圖案花紋的藝術造詣比馬家窯類型的有了很大進步,當時的「藝術家」善於針對器物的造型使用等分畫面方式,使所飾花紋各部分恰當地構成與器形相協調的對稱圖案,不論大小黑白的對比,賓主的層次,線條的粗細,間距的疏密,都安排穿插得很適宜,使紋飾富有變化和節奏。出土於半山遺址的人頭形罐蓋,集塑、雕、繪三法於一體,整個頭部以人工捏制而成,雕有眼鼻嘴,稜角分明,設計合理;表面繪彩層次分明,疏密適度,用簡單的色彩在額頭上繪出了皺紋、眼瞼、鼻樑和鬍鬚,以濃重的色彩在脖頸繪上了四條寬帶紋相間三條窄帶豎斜紋,肩部還有兩條寬窄不同的帶紋和一條寬帶鋸齒紋,塑造出遠古廣河先民的形象。

遺址意義

其彩陶造型寬厚、紋飾繁密,是馬家窯文化繁榮與興盛的標誌,在中國彩陶藝術發展中占有重要地位,多年來一直受到中外考古學界的高度重視和評價。

在隨葬工具方面,男性多隨葬石斧、石錛、石鑿,女性多隨葬陶紡輪,反映出男耕女織的勞動分工。

半山文化處於早期人類由母系制向父系制過渡的階段,對研究早期人類發展史具有非常重要的意義。

視頻

半山遺址相關視頻

馬家窯文化
馬家窯彩陶六

參考文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