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北鎮市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事實揭露 揭密真相
前往: 導覽搜尋

北鎮市,隸屬於遼寧省錦州市,地處遼寧省西部,醫巫閭山東麓。地理坐標界於北緯41°19′至北緯41°48′,東經121°33′至東經122°12′之間。南北最長處53.9公里,東西最寬處53.1公里,總面積1782平方公里。

北鎮市全境處於北半球中緯度地帶,屬溫帶半濕潤大陸性季風氣候。

截至2019年,北鎮市轄5個街道,11個鎮和3個鄉。市政府駐北鎮街道。

截至2018年末,北鎮市總人口50.07萬人。

北鎮地區在新石器時代已有人類活動。遼代,北鎮地方為東京道所轄,境內置乾、顯二州。金代,升顯州為廣寧府,下統廣寧、同陽、鍾秀、望平四縣。民國二年(1913年),因與廣東省廣寧縣重名,改稱北鎮縣(閭山是古代五大鎮山之一,縣以「北鎮山」得名),屬奉天省遼瀋道。1995年3月21日,經國務院批准,改北鎮滿族自治縣為北寧市。2006年2月8日,經國務院批准,改北寧市為北鎮市。

北鎮市境內102國道和京瀋鐵路橫貫北鎮市東西。

2018年,北鎮市實現地區生產總值112.9億元,其中:第一產業增加值實現40.3億元:第二產業增加值實現16.9億元,第三產業增加值實現55.7億元。全市一般公共預算收入實現5.4億元,固定資產投資額實現39.4億元,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實現66.8億元。

歷史沿革

北鎮地區在新石器時代已有人類活動。

西周,為燕國封地。東周,燕國稱雄,這裡屬燕國遼東郡。

秦朝,仍屬遼東郡,郡治襄平(今遼陽)。

西漢,北鎮地方置無慮縣,並於境內置遼東郡西部都尉府,上屬幽州刺史部。

東漢,無慮縣初屬遼東郡,漢安帝時移屬遼東屬國。

三國,北鎮地方屬魏幽州昌黎郡。

1949年5月,北鎮縣屬遼西省。10月1日,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北鎮縣政府仍稱北鎮縣人民政府。

1954年4月,遼東、遼西兩省合併為遼寧省,北鎮縣屬遼寧省。

1955年4月,改北鎮縣人民政府為北鎮縣人民委員會。

1956年,遼寧省在錦州設專員公署,北鎮縣屬錦州專區。

1966年,「文化大革命」期間,成立北鎮縣革命委員會,上屬錦州市革命委員會。

1989年6月29日,經國務院批准,改北鎮縣為北鎮滿族自治縣。 1995年3月21日,經國務院批准,改北鎮滿族自治縣為北寧市。

2006年2月8日,經國務院批准,改北寧市為北鎮市。

行政區劃

清康熙二十二年(1683年)時,廣寧縣分18社。嗣後,旗兵駐防,縣內劃分62界。光緒二十八至三十一年(1902~1905年),縣境東南、東北、西南大片土地劃入鄰縣後,縣內分34區。即城內4區、城郊4區、東路5區、南路8區、西路6區、北路7區。宣統二年(1910年)自治會成立,城內和城郊改為城廂,鄉村另設四鎮三鄉。即一鎮中安堡、二鎮溝幫子、三鎮常興店、四鎮正安堡,一鄉三道溝、二鄉五糧甸、三鄉棗園子(今凌海市境內)。

民國成立後,自治會停辦,區劃未變。民國十一年(1922年)實行區村制,境內設8區、136村,下統648個自然屯。偽滿洲國時期,區劃變動頻繁。民國二十三年(1934年),設6區78村。民國二十五年(1936年),設2街30村。民國二十七年(1938年),設2街18村(稱20街村),下設143個區劃所。民國三十一年(1942年),重新調整區劃,劃為9個街村,132個村屯。民國三十四年(1945年)12月,國民黨統治全縣,境內設2個街、13個鄉公所,下轄143個保公所。民國三十七年(1948年)2月,北鎮全縣解放,境內設8區、192個農民會。5月,錦縣的石山、光輝兩區劃歸北鎮縣。1949年1月,回歸錦縣。

截至2019年,北鎮市轄5個街道,11個鎮和3個鄉,市政府駐北鎮街道。

地理環境

北鎮市地處遼寧省西部,醫巫閭山東麓。地理坐標界於北緯41°19′至北緯41°48′,東經121°33′至東經122°12′之間。東接黑山與羊腸河為界,西鄰義縣以醫巫閶山為屏。南與盤錦市毗鄰,北與阜新市搭界。東南一隅隔繞陽河與台安縣相望,西南一邊有公路、鐵路與凌海市相通。南北最長處53.9公里,東西最寬處53.1公里,總面積1782平方公里。

北鎮市地理概貌可劃分為山區、平原、窪區三種地形。醫巫閭山綿亘於西、北兩側,西北部山區環抱北鎮大平原,形成自西北向東南的山區、平原、窪區的走勢,而且各占三分之一。

北鎮市全境處於北半球中緯度地帶,屬溫帶半濕潤大陸性季風氣候。醫巫閭山形成一道天然屏障,特別是夏季,從太平洋刮來的東南風帶來濕暖空氣,遇到醫巫閭山屏障,升空與涼空氣相遇形成降雨。所以北鎮市降雨量高於醫巫閭山以北的阜新、朝陽及內蒙古地區。年降水量可達到604.8毫米。北鎮市四季分明:春季少雨多風;夏季短而濕熱多雨;秋季天晴氣朗;冬季長而乾燥寒冷。全年平均氣溫8.2攝氏度,無霜期154—164天,日照時數為2871小時,適合各種農作物生長。

北鎮市境內的河流屬遼河流域繞陽河水系,主要河流有9條,較大的河流有繞陽河、東沙河、羊腸河;稍短的河流有西沙河、無慮河(黑魚溝河)、沙子河、鴨子河、大溝河、興隆泡河等。河道總長306公里,總流域面積為1682.38平方公里。

自然資源

植物資源:北鎮市境內植物資源主要有:林木類有銀杏、松樹、柏樹、楊樹、柳樹等;藥材類有元胡、五味子、黃柏、桔梗、知母肉等;野草類有畫眉草、藎草、野黍、稗、毛馬塘等;花卉類有仙人球、金絲球、白毛珍珠球、右旋球、左旋球等;蕈類有榛蘑、香蘑、紅蘑、松蘑、花臉蘑等。

動物資源:北鎮市境內動物資源主要有:昆蟲類有蟬、蟻、蜂、蝗、蜻蜓等;魚蝦類有鯽魚鯉魚草根魚鯰魚泥鰍等;鳥類有麻雀喜鵲烏鴉野鴿貓頭鷹等;獸類有等。

礦產資源:北鎮市有有礦產資源有17種,以花崗岩、河沙、石灰岩等建築材料為主。金、磷、鐵、石墨等也有一定儲量。已開發9種,其中砂石年產量80萬立方米,是盤錦市等地建築用砂主要供應區。花崗岩主要分布在醫巫閭山中部和北部,年產量30萬立方米。白雲灰質岩主要分布在正安鎮和中安鎮,儲量3000萬噸以上。目前有採石企業10多戶,年產量在100萬噸以上,主要用於公路、鐵路路基建設。鐵礦主要分布於大市鎮和羅羅堡鎮,年產量在20萬噸。

人口

截至2018年末,北鎮市總人口50.07萬人,比上年減少1727人。全年出生人口2856人,人口出生率5.69‰,比上年下降0.55個千分點;死亡人口2493人,人口死亡率為4.89‰,比上年下降15.98個千分點,人口自然增長率為0.8‰。

風景名勝

醫巫閭山五佛寺風景區

古剎五佛寺座落於醫巫閭山南麓,閭陽鎮石堡子村水泉境內。它依山而建,風景秀麗、景色怡人,險峰怪岩,蒼松成蔭,險中有美,清幽靜雅,是世人觀光旅遊、朝山禮佛的聖地。

五佛寺,原名片岩寺、黃岩寺,俗稱五佛洞。據殘留的碑文記載,該廟始建於隋煬帝年間,明英宗、清雍正年間相繼修復。寺內現有的一座修復寺院的功德碑,清楚地記載着「大清康熙歲次甲寅年秋月立」,由此可見,此寺院自修復據今就已有三百多年的歷史了。

五佛寺分為上、下兩院。下院的山門、天王殿、彌陀殿、三聖殿、慈悲泉、六角亭等古樸建築,巍然聳立,錯落有致,雕廊畫棟,古色古香;上院的萬佛洞、藥師殿、文殊殿、鐘樓、大雄寶殿、大馬將軍洞、望海寺等景觀,以其驚、奇、險、峻等特點,讓遊人稱奇叫絕。

整個寺院位於群山環抱之間,蒼松翠柏,峰巒疊嶂,山勢優美,綿延起伏,宛若游龍騰雲而致;奇石妙景,古洞迭出,令遊人美不勝收,常有忘歸之感。

山巔的天然大佛最具特色,令人驚奇,堪稱世界上稀有珍寶。與國內外天然佛像不同,一個完整的自然獨立體,屹立山巔,頭型非常逼真,且獨立空間不被群巒所擋,面部的天庭、眉骨、眼鼻、腮及下額部分,輪廓分明、布局合理;身子、肩臂、雙膝,線條清晰,明顯可見。迷霧環抱山間之時,好似-顯聖,身臨仙境一般。[1]

醫巫閭山五佛寺風景區

鎮國家森林公園,是國家AAA級景區,地處醫巫閭山中麓,是整個醫巫閭山自然保護區自然景觀、人文景觀精華部分,遊覽面積888公頃。這裡集山水、峰石、天象、動植物等自然景觀和寺院、亭台、摩崖石刻人文景觀之大成,對那些工作繁忙的現代人來說,更是暫脫世俗、返璞歸真理想的休閒佳境。景區以天然油松和天然針闊葉混交林為主體,峰巒疊嶂,松濤綠浪,氣象萬千。[2]

歷史文化

錦州市的滿族,有滿洲八旗,他們是從東北松花江流域和長白山麓遷來的,還有漢軍八旗多數是從山東蓬萊移來的。居住錦州的滿洲八旗主要有瓜爾佳氏(漢姓關氏)、滿洲鑲黃旗(陳滿洲)、完顏氏(漢姓王氏)、滿洲正白旗(陳滿洲)、於庫里氏(漢姓關氏)、滿洲鑲白旗(陳滿洲)。漢軍旗佟氏較多。

滿族原有自己的語言、文字,現有同漢族一樣使用漢語、漢字。

滿族喜歡吃黃米餑餑粘豆包粘火燒 ),風味小吃有「白肉血腸「及糕點中的「薩其瑪「,忌食狗肉。滿族婦女旗袍曾被譽為國服。現已成為中國婦女常用的服裝。

東北地區寒冷期較長,所以滿族傳統住宅的禦寒取暖功能是其主要特色之一。在以狩獵為主的時代,由於住所經常遷移,建築也往往是臨時性的。東北的木材資源十分豐富,夏季人們就住在用圓木支搭的帳蓬或木屋裡,頂上用樺樹皮覆蓋以遮風擋雨。寒冷季節則住「地窨子」一般稱作「地穴式」或「半地穴式」建築,即在背風向陽的坡地上,挖成適當空間的地穴,頂上以樹幹和山草支搭覆蓋,人則通過梯子或台階進入。室內再修築可以燒火取暖的土炕,以抵禦嚴寒侵襲。

所獲榮譽

2019年2月2日,被文化和旅遊部命名為2018-2020年度「中國民間文化藝術之鄉」。

2019年9月,入選為緊密型縣域醫共體建設試點縣。

視頻

參考文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