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北匈奴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事實揭露 揭密真相
前往: 導覽搜尋

北匈奴匈奴的分支之一,相對於移居在漢地河套一帶的南匈奴而言,居住在漠北一帶的匈奴人群,被中國稱為北匈奴。公元48年,日逐王比稱單于,形成南匈奴,內附中國。與北匈奴蒲奴單于分立。

歷史

南北匈奴分立

東漢初年,匈奴就大量進入塞內。公元46年前後,匈奴國內發生嚴重的自然災害,人畜飢疫,死亡大半。而統治階級因爭權奪利,發生分裂。公元48年,匈奴八部族人共立呼韓邪單于之孫日逐王比為單于,與蒲奴單于分庭抗禮,匈奴分裂為兩部[1]。後日逐王比率4萬多人南下附漢稱臣稱為南匈奴,被漢朝安置在河套地區。而留居漠北的稱為北匈奴。

漢伐北匈奴及爭奪西域

留居漠北的北匈奴,連年遭受嚴重天災,又受到南匈奴、烏桓、鮮卑的攻擊,退居漠北後社會經濟極度萎縮,力量大大削弱,多次遣使向東漢請求和親。其一怕東漢北伐,其二想挑撥破壞東漢與南匈奴的關係;其三想在西域抬高自己聲望,其四想通過和親與東漢互市交換所需物資。東漢政府沒有答應和親,僅同意雙方人民互市。北匈奴從公元65年至公元72年不斷入侵東漢漁陽至河西走廊北部邊塞,隨着東漢的政治穩定和經濟得到恢復發展,國力增強,在南匈奴的支持下,開始了征伐北匈奴的戰爭。

73年二月東漢派竇固等四路大軍出擊,占據伊吾盧城(今新疆哈密)。同年,派班超通西域南路鄯善國,75年至76年漢匈之間對西域展開了一場爭奪戰,竇固、耿恭擊敗呼衍王和左鹿蠡王,占車師、爭奪金滿城,因漢明帝死,中原大旱,人民負擔太重,暫時罷兵。

83年,鮮卑擊敗北匈奴,南匈奴單于上書漢庭,希望藉此機會北伐,王庭回到北匈奴。但被阻止。83年至85年北匈奴人先後有七十三批南下附漢,加上南匈奴攻擊,北匈奴力量大大削弱。87年鮮卑從東部猛攻北匈奴,殺死優留單于。

漢破北匈奴

優留單于死後,北匈奴大亂,漠北又發生蝗災,人民饑饉,內部衝突不斷,北匈奴內部危機連連。東漢乘此時機,於89年到91年與南匈奴聯合夾擊北匈奴。

89年(東漢永元元年)夏六月開始,竇憲、耿秉率軍與南匈奴軍隊在涿邪山會合(今蒙古國滿達勒戈壁附近),與北單于戰於稽落山(今蒙古國額布根山),北單于大敗逃走,漢軍追擊,俘殺一萬三千餘人,北匈奴先後有二十餘萬人歸附。竇憲、耿秉登燕然山(今蒙古國杭愛山)刻石紀功而還。

90年,南匈奴出雞鹿塞,會合漢軍,於河雲擊破北匈奴,北單于受傷率輕騎數十逃走。漢匈聯軍得到北單于的玉璽,俘獲北單于的母親及男女五人。斬首八千級,生虜數千口。

91年,東漢軍又出擊金微山(今阿爾泰山)大敗北匈奴軍[2],北單于迫使其西遷,率殘部西逃烏孫與康居。

92年,北單于弟於除鞬自立為單于,向漢廷乞降,漢和帝命耿夔授與璽綬。93年,於除鞬叛,被中郎將任尚討滅。

94年,南匈奴單于師子立。新降的北匈奴部眾對單于師子不服,在同年,十五部二十幾萬人皆叛變,脅迫前單于屯屠何之子奧鞬日逐王逢侯為單于,匈奴再次分裂,東漢派遣大軍以及烏桓、鮮卑兵共四萬人大敗逢侯,逢侯遂率眾出塞,漢軍追趕不及。107年,逢侯趁東漢放棄西域之際,控制西域,脅迫諸國共同搔擾東漢邊疆十幾年。118年,逢侯被鮮卑擊敗,率領百餘人投靠東漢。

北匈奴西遷

在91年北單于戰敗後,率殘部西逃至伊犁河流域的烏孫國,在其立足後,仍然出沒於天山南北,實施掠奪。119年,北匈奴攻陷了伊吾,殺死了漢將索班。為了對付西域的北匈奴,東漢朝廷任命班勇為西域長史,屯兵柳中,班勇於124年、126年兩次擊敗北匈奴,西域的局勢開始穩定。在班勇離職後,北匈奴勢力又重新抬頭,漢將裴岑於137年率軍擊斃北匈奴呼衍王於巴里坤,151年夏,新呼衍王率兵攻伊吾屯城。漢遣司馬達領敦煌酒泉張掖等吏士4000餘人,援救伊吾,至蒲類海。新呼衍王聞訊退引去,漢軍無功而還。呼衍王率北匈奴又向西撤退。

錫爾河是中亞的內陸河,流經今天的烏茲別克哈薩克等國,注入鹹海。在漢時,這裡是康居國。北匈奴在西域遭到漢朝的反擊,已無法立足,大約在160年左右,北匈奴的一部分又開始了西遷,來到了錫爾河流域的康居國。至於北匈奴人在康居的活動,因為缺乏史料記載,就不得而知了。

視頻

北匈奴 相關視頻

蒙古智庫推廣蒙古族歷史紀錄片《北匈奴西遷》
漢朝這一仗, 將北匈奴趕出亞洲, 直接導致羅馬帝國的覆滅

參考文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