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動力地貌學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事實揭露 揭密真相
前往: 導覽搜尋

動力地貌學(analytic(al) geomorphology),地貌學的一個分支。主要研究形成各種現代地貌(如坡地河流,海岸,冰川風沙岩溶地貌等)的動力過程。在研究方法上多採用長期定位觀測,模擬實驗力學分析的方法。

定義

動力地貌學是研究各種地貌營力,特別是外營力在地貌塑造中作用的學科,是地貌學的重要分支。它應用數學物理化學基礎科學的原理和方法研究地貌形成的機制,着重研究地貌形成的現代過程以及地貌與各作用變量之間的關係,用現實主義的原則,再現地貌形成和演變的歷史,故又稱地貌過程。

歷史

該學科起源於1880年代,早期主要研究河流沖積侵蝕等作用,1950年代以後獲得較廣泛的發展。

動力地貌學萌芽於19世紀80年代,最初是將水力學知識用於河床發育過程的研究。隨後,運用波浪潮汐等海岸動力因素研究海岸地貌的形成與演變。20世紀50年代後發展較快,戴萊克於1957年對動力地貌學的性質和研究方法作了探討。

60年代起,對地貌過程的研究發展到地貌演變的數學分析,代表性著作有沙伊德格爾《理論地貌學》,多恩坎普的《地貌學數值分析導論》,恩布爾頓和索恩斯的《地貌過程》等[1]

在中國自60年代以來動力地貌學的研究得到了發展,特別是在海岸地貌、河流地貌風沙地貌坡地地貌泥石流研究等方面,陸續建立了河流地貌實驗室、波浪水槽及海岸河口整體模型實驗裝置、風洞實驗裝置等,還建立了各種定位、半定位野外實驗站,取得了一批成果。

基本內容

動力地貌學主要研究形成構造地貌的構造應力場[2],分析各種岩層岩體物理力學性質對各種構造地貌的影響,並應用地球動力學知識分析新構造時期,地貌在內動力作用下的表現:

研究河流動力地貌形態的關係,包括研究在一定的水力邊界條件下,河床地貌的形成與演變過程;影響河流地貌過程的流域盆地地質氣候水文水系密度、發育階段等因素,與河流地貌之間的相互作用;以及通過野外觀測、模擬試驗等方法研究岸坡形態、河流縱剖面、河床地貌、河型及其轉化等問題。

研究海岸帶在波浪潮汐海流等動力因素作用下的演變過程。這些動力因素是作用于海岸的作用變量,能引起海岸地貌和海岸沉積物的變化,稱為反應變量。海岸動力地貌既要研究這些變量的本身,同時也要分析這些變量對動力因素的反饋作用;應用空氣動力學和實驗物理學的理論,研究沙丘沙的形成和運動規律;通過野外觀測和實驗,研究風沙流的結構特徵,探討沙丘的動態變化。

研究喀斯特動力地貌,包括用化學方法研究碳酸鹽岩溶蝕過程;結合地下水運動規律,闡明喀斯特地貌的形成和發展規律;用實驗方法研究溶蝕速率;用水力學原理研究喀斯特窪地的形成與演變等;研究坡地在風化降水冰凍融化重力等因素作用下的演變過程,探討坡面徑流的侵蝕過程和崩塌滑坡泥石流等的動力機制,運用數理統計方法進行坡地形態分類,研究坡地發育的理論模式。

視頻

動力地貌學 相關視頻

地貌航拍
高中地理微視頻:海岸地貌

參考文獻

  1. 地貌過程的研究進展,豆丁網,2013-05-21
  2. 構造應力場研究綜述-雲南大學,道客巴巴,2017-10-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