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列維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事實揭露 揭密真相
前往: 導覽搜尋
克洛德·列維-斯特勞斯
原圖鏈接
著名人類學家、教授
出生 1908年11月28日
國籍 法國
別名 列維—斯特勞斯
職業 人類學家、教授
知名於 結構主義人類學創始人
知名作品憂鬱的熱帶
《野性的思維》
結構人類學
圖騰制度
神話學》。

列維-斯特勞斯(Claude Levi-Strauss,1908年11月28日 - 2009年 ),法國著名的社會人類學家、哲學家,結構主義人類學創始人,法國結構主義人文學術思潮的主要創始人。和法蘭西科學院院士。他所建構的結構主義神話學不但深深影響人類學,對社會學、哲學、語言學等學科也有深遠的作用。

他出生於比利時布魯塞爾大區,2009年10月30日逝世於法國巴黎,享年100歲。遺體於2009年11月3日安葬於巴黎東南的科多爾地區Lignerolles村。

生前曾出訪美國、加拿大、墨西哥、巴西、日本和朝鮮等國,被認為是"所有流派(和無流派)思想者的財富", 被國際人類學界公認的最有權威的人類學家,列維-斯特勞斯的研究主要集中在人類親屬關係、古代神話以及原始人類思維本質三大方面,他把索緒爾的結構語言學研究納入自己的神話研究當中形成了自己獨特的結構主義神話學 。

青年時代愛好哲學,醉心於盧梭馬克思弗洛伊德的思想。

20世紀30年代他曾在巴西考察當地土著社會多年。

20世紀40年代旅美期間鑽研英美人類學與結構語言學,陸續發表了大量研究成果,並在期間與布拉格學派創始人雅各布森在紐約邂逅。

20世紀50年代後與薩特激烈辯論,並在期間任法蘭西學院教授。

1982年74歲時退休,但仍致力於在實驗室里研究人類學直至逝世。

人物生平

克洛德·列維·斯特勞斯,一般稱其為列維·斯特勞斯,與馬凌諾斯基並稱為結構功能主義之父[1]

1908年11月28日出生於比利時布魯塞爾,父親是旅居比利時的法國猶太畫家,後來隨家定居巴黎,在巴黎讀完中學與大學,直至獲取巴黎大學博士學位和大學教授職位。青年時代愛好哲學,醉心於盧梭弗洛伊德馬克思的思想,在巴黎大學主修哲學與法律。

在20世紀30年代中期,列維-斯特勞斯獲得機會,接受當時著名的法國社會學家布格列的推薦,到巴西聖保羅大學任社會學教授。在此期間,他對亞馬遜河流域印第安人部落做了實地調查。後發表《南比克瓦拉部落的家庭生活與社會生活》(1948)、《親屬的基本結構》(1949)、《憂鬱的熱帶》(1955) 等重要著作。都是以這時期在印第安人部落的人類學田野調查為基礎而寫的。

20世紀40年代旅美期間鑽研英美人類學與結構語言學,他在紐約社會研究新校任教,並在法國駐美使館任文化參贊。

20世紀50年代以後,與薩特激烈辯論,自1959年起任法蘭西學院教授。在《野性的思維》一書中,反駁薩特的觀點。這是法國二十世紀下半葉最具重大歷史意義的理論爭辯,對於此後法國思想家們的思想創造產生了直接的影響。

作為20世紀最偉大的人類學家之一,他的影響波及人類學、語言學、哲學、歷史等諸多領域。主要著有《結構人類學家》(1~2)、《神話學》(4卷)、《野性的思維》等。

主要思想

"在通常意義上結構主義有三個主要所指範圍:現代語言學理論現代文藝理論和當代法國人文思想運動。就現代西方思想史主潮而言,結構主義主要指法國六七十年代的結構主義運動。所謂結構主義運動主要指一二十年之內一二十位人文學人的富有獨創性的學術作品總和。這些學人及其作品涉及人文學科各主要領域,並取得了世界公認的一流成就,現已成為20世紀西方思想史的重要組成部分。"

被稱為"結構主義者"的這一代人都是繼存在主義之後興起,並直接以存在主義作為論述對象,甚至是斷裂性的顛覆再造。而站在結構主義一邊主導這次歷史性對話的便是列維-斯特勞斯。如前所述,在薩特挑起的論爭中列維-斯特勞斯迎難而上,分庭抗禮,成為備受歐洲思想界矚目的一道風景線。

二戰後,以海德格爾薩特為主導的存在主義發展到了頂峰。海德格爾的存在主義與薩特的存在主義雖有扞格,但都源於笛卡爾的主體意識哲學和胡塞爾的現象學。他們把人的主體地位及其理性作為哲學思考的基礎,進而探討人的存在、人的本質、人的歷史性以及人的自由等等問題。"大體來說,人的意識中產生的問題,被認為應當服從於一種也是從意識中產生的解釋"

列維-斯特勞斯等人倡導的結構主義則認為存在主義忽視了弗洛伊德提出無意識理論以來作為人類心靈重要組成部分的非理性、無意識。因此,結構主義者們以弗洛伊德的無意識理論為根基、以索緒爾等人的結構語言學為武器,轟轟烈烈地展開了對存在主義以及一切主體意識哲學的挑戰,成為歐洲當代反傳統思想的先驅。

列維-斯特勞斯曾幽默地說:精神分析學、社會主義、地質學是他結構主義思想的三大情婦,是他結構主義思想產生的基礎。筆者認為,除了"三大情婦"外,列維-斯特勞斯還有一位"老婆"--以索緒爾為代表的結構語言學。結構語言學提出了"能指"與"所指"的概念,強調"能指"是語詞的聲音圖像,"所指"是與其對應的意義指謂。語言學的研究旨在探索人類語言如何以"能指"與"所指"的二元對立為模式,不斷地進行語言創造與再造。列維-斯特勞斯更進一步,將這種結構語言學的方法廣泛地運用到人類如何進行文化創造的研究中去。

列維-斯特勞斯的研究涉及親屬的基本結構、語言結構、神話結構、象徵論原則等。在列維-斯特勞斯對這些研究的著作中可以看出,他的結構主義在於將人類的思維看作是普同一致的"發生"系統,人通過創造符號與所要表達的意義進行"二元對立",不斷地進行隱喻和換喻的文化創造,並將時間與空間切割成一個個的片斷,把外在於人類心靈的客體世界分門別類,形成人類所看到的世界的樣子。這個創造的過程並非人類有意識所為,而是在無意識中進行的。因此,對於人類文化的研究不能只注意其外表,還要深入到其表象的深處去探索人類創造文化的過程。"這種結構主義的第一個基本原理,就是要到具體社會關係背後,去尋找出只能通過對抽象模式作出演繹作用的構造才能得到的、無意識的基礎結構來。"在列維-斯特勞斯看來,全人類的文化表象看似不同,但創造文化表象的人類心靈世界卻是一致的,並且這個一致的基礎就是人類以二元對立為創造模式的非理性、無意識。

列維-斯特勞斯這樣的思想顯然觸動到了存在主義以及其他一切主體意識哲學的根基,難怪薩特要不遺餘力的挑起對列維-斯特勞斯的論戰。從中可以看出,西方哲學從結構主義開始,發生了認識論的轉向,占據崇高地位的理性-意識範式第一次讓位於非理性-無意識範式。這也揭開了後結構主義、後現代主義批判傳統的序幕,把自尼采以來的文化清算運動發展到了頂峰。

業餘愛好

列維·斯特勞斯也是一個非常投入的音樂愛好者,他甚至曾經說過,如果能夠的話,他願意當一個作曲家而不是人類學家。

著作及簡介

《憂鬱的熱帶》

記載了克洛德·列維·斯特勞斯在卡都衛歐、波洛洛南比克瓦拉等幾個最原始部落里情趣盎然,寓意深遠的思考歷程與生活體驗。本書最早出版於1955年,是一部對促進人類自我了解具有罕見貢獻 的人類學、文學、人類思想傑作。

《野性的思維》

作者在本書的論證中除人類學外,還涉及到了語言學、邏輯學、社會學、 心理學、美學、歷史學、哲學等各個方面的問題,如事物的命名與分類方式,結構與事件的關係,自然與文化 的關係,個體名稱與一般名稱關係,藝術的形式與內容,歷史概念的辨析等等。論述的方式也別具一格,其中哲學的、科學的、藝術的、文學的語言往往交相併用。此外,儘管我們會在本書文句中不時遇到借自控制論、信息論、邏輯代數、結構語言學等學科中的術語,但它絕不是一本具有自然科學風格的人類學著作,而是一本具有哲學意趣的理論人類學專著。

《結構人類學》

是克洛德·列維·斯特勞斯的代表作之一,已被譯成多種文字,同時,這又是作者在不同時期發表在不同刊物上的文章的匯編,每章都可獨立成篇。本書只選譯了其中與文藝關係較密切的三編:《宗教與巫術編》、《藝術編》和《神話與儀式編》。《巫術與宗教編》研究的不是巫術宗教與文藝的關係,而是巫術的結構,它發揮功能的機制和效應,還有宗教神話的結構,非常著名的俄狄浦斯神話分析就緣於此。在《藝術編》中,列維-斯特勞斯力圖解釋在時間、地理上相距遙遠的四種原始藝術之間的相似。《神話與儀式編》則給出了神話的共性。

《圖騰制度》

本書是克洛德·列維·斯特勞斯作品中最具人類學特點的著作,其主題是通過對圖騰制度的考察來討論人類的思維活動類型,作者認為,通過圖騰制度,動物物種為人類提供了一種區分系統或曰符號系統,動物的區分系列成為社會區分系列的圖示。 甘奈普誤解了博厄斯的論題,博厄斯想說的是,在社會的層面上,體系的形態是圖騰制度的必要條件。這也是圖騰制度為何把愛斯基摩人排除在外的原因,因為愛斯基摩人的社會組織是非體系化的,圖騰制度必須以單系繼嗣為前提,因為單單這一點就是結構性的。這樣的體系必須得求助於動物和植物的名稱,它是採用不同稱謂方法的一個特殊情形,無論有何種類型的指稱,其性質始終是一樣的。

《神話學》

一共分為四卷本。第一本是《神話學:生食和熟食》,在本書中,斯特勞 斯試圖以生的與煮熟的、新鮮的與腐敗的、濕的與乾的等對立的烹飪及感官特質建立一套嚴謹的邏輯架構。"生/熟"這個對立組是一再出現的主題:前者屬於自然的範疇,後者屬於文化的範疇。這兩個範疇的差異及變換以火的發現為指涉的焦點。

第二本是《神話學:從蜂蜜到煙灰》,斯特勞斯通過對新的神話,包括第一卷里已提到過的神話繼續作結構分析,並運用"新的觀點",顯示神話思維能超越第一卷表明的經驗層面,進到抽象概念的層面,即他所說的從"性質的邏輯"進到"形式的邏輯",所運用的範疇則從可感覺性質的範疇--"生和熟、新鮮和腐爛、干和濕"--進到形式的範疇--"虛空和充實、容器和內容、內和外、包含和排除"。

第三本是《神話學:餐桌禮儀的起源》:分析有關禮儀的神話,探究印第安人表達時間之連續性及不連續性的方式.。李維斯陀在此聲稱:一個文化用以表達思考的各種體系或代碼具有邏輯的一致性。

第四本是《神話學:裸人》作者在創造性地堅持在神話研究中把邏輯數學工具運用於結構分析之餘,還把西方文明的"科學知識"放到文化史和民族文化的背景中去考量。他表明,一方面,神話的"深層邏輯"包括着產生各民族社會自己的"原本話語"的規則,而這正是"科學知識"的"絕對優越性"所系,也正是神話邏輯結構分析及其方法的根據所在,任何"文化相對主義"在此都無置喙之地。

《遙遠的目光》

遙遠的目光》是列維-斯特勞斯文集系列之一,1983年出版,列維-斯特勞斯認為這本書可以被定名為《結構人類學》(3),因為避免被人誤以為是舊調重彈,所以定為此名。《遙遠的目光》的目的既不在闡釋個別的神話故事,也不在探索某一族群之神話體系與文化背景的關係。這部神話研究以一則博羅羅(Bororo)印第安人的神話為起點。列維·斯特勞斯先記錄下他所選的這則「關鍵神話」(Keymyth)的整個內容,並描述它的民族志背景。他指出這則神話里某些無法用歷史及社會事實加以解釋的因素,由此轉向神話內在結構的檢視。到了這部書的結尾,列維·斯特勞斯終於把采自南北美洲各地的八百多則神話納入一個複雜的結構變換體系之內。在每一則神話之內,他斷定了各個節段之間所具有變換關係;在不同神話之間,他則找出它們在結構上的種種對應關係。(《遙遠的目光》,[法]列維-斯特勞斯著,邢克超譯,北京: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2007年)

人物故事

與薩特辯論

自《憂鬱的熱帶》和《結構人類學》等著作出版後,列維·斯特勞斯與薩特展開了激烈辯論。薩特不同意列維·斯特勞斯的結構主義思想,特別不能接受他有關"共時性"、"中斷性"的反歷史主義思想觀點,更不同意列維-斯特勞斯有關人類思想始終維持同一穩定結構的看法。

薩特在他所主辦的《現代》雜誌中發表一系列批評列維·斯特勞斯結構主義的文章,而列維·斯特勞斯也在他的文章中,反駁薩特的觀點。這是法國二十世紀下半葉最具重大歷史意義的理論爭辯。

人物評價

列維-斯特勞斯被公認為盧梭以來法國最博學的知識分子。在漫長的學術生涯中,他廣涉哲學、人類學、音樂與藝術領域,建樹驚人,影響深遠,尤其是其人類學研究,對蔑稱亞非拉部落「原始」的文化沙文主義施以重大打擊,徹底改變了西方看待其他文明的方式,幾乎以一人之力重新界定了整個人類學和人文社會科學。(網易網評)[2]

不知疲倦的人文主義者,不斷尋求新知識的學者,擺脫了狹隘與死板教條的人。(法國前總統薩科齊評)

一生致力於理解和解釋不同的文化--他們的力量、差異、偉大和脆弱--的思想者。(法國前總統希拉克評)

20世紀的偉人之一,列維-施特勞斯的思想改變了人們對彼此的看法,推翻了諸如種族等造成社會分裂的概念,肯定人類具有共同紐帶,以此開闢了通往新視野的道路。(聯合國教科文組織總幹事松浦晃一郎評)

列維·斯特勞斯也許比任何現代法國社會人文科學家都更注意吸收其它國家和其它文化中有益的經驗資源和理論資源,包括中國傳統思維中的結構主義因素以及馬克思思想中的結構主義因素。[3](中國社會科學院研究院李幼蒸

相關影片

 

參考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