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野性的思維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事實揭露 揭密真相
前往: 導覽搜尋

野性的思維》,社會人類學和哲學專著。列維—斯特勞斯著。巴黎普隆出版社1962年出版。英譯本1966年出版。中譯本商務印書館1987年出版,李幼蒸譯。

內容簡介

本書共9章,1篇前言及1個附錄,並附有參考書目、索引和若干幅插圖。中譯本338頁,23.3萬字。主要研究未開化人類的「具體性」與「整體性」思維的特點,並力申未開化人的具體性思維與已開化人的抽象性思維之間並無多大差異,它們是人類歷史上始終存在的兩種平行發展。各司不同文化職能、互相補充、互相滲透的思維方式。人類藝術活動與科學活動即分別與這兩種思維方式相符。「野性的思維」在本書中既不是指野蠻人的思維,也不是指原始人或遠古人的思維,而是指未馴化狀態的思維,以區別於為了產生一種效益而被教化或被馴化的思維。第1章至第8章分別為:「具體性的科學」、「圖騰分類的邏輯」、「轉換系統」、「圖騰和等級制度」、「類別、成分、物種、數目」、「普遍化和個別化」、「作為物種的個體」、「可逆的時間」。主要是對未開化人的思維——所謂「野性的思維」進行全面的分析與考察,並用大量未開化人生活的實例來分析論證。通過對結構主義的分析,把邏輯用結構的形式描述出來,力圖找出隱藏於社會現象中的深層結構。第9章,「歷史與辯證法」是根據前8章的論點對薩特的《辯證理性批判》所展開的論辯。主要討論作者與薩特在有關人類學的哲學基礎方面等觀點上的分歧,並對薩特有關辯證理性和歷史發展的觀點公開加以駁難。除論證人類學觀點外,還涉及到了語言學、邏輯學、社會學、心理學、美學、歷史學、哲學等各個方面的問題。如事物的命名與分類方式,結構與事件的關係、自然與文化的關係。個體名稱與一般名稱的關係、藝術的形式與內容,歷史概念的辯析等等。論述方式也別具一格,其中哲學的、科學的、藝術的、文學的語言往往交相運用,是一本具有哲學意趣的人類學理論專著。本書出版不久即在法國學術界引起廣泛注意。法國現象學家保羅·利科(PaulRicoeur)曾主持了一次關於本書的專題討論會,討論十分熱烈,成為法國本世紀60年代思想界引人注目的一件盛事。本書的發表象徵性地拉開了60年代法國結構主義運動的序幕。

作者簡介

克勞德·列維—斯特勞斯(Claude Levi-Strauss 1908—),法國當代文化人類學家和思想家,法國結構主義的奠基人。法蘭西學院社會人類學教授,法國、英國、美國、荷蘭和挪威科學院院士。曾任巴西聖保羅大學教授,法國駐美國大使館文化參贊。主要著作有《親屬關係的基本結構》(1949)、《悲慘的熱帶》(1955)、《結構人類學》(1958、1973)、《今日圖騰》(1962)、《野性的思維》 (1962)、《神話學》 (4卷1964、1967、1968、1971)等。

工具書的特點

1、從編輯目的而言,它主要供查考、檢索而非通讀[1]

2、從編排方法而言,工具書總是按某種特定體例編排,以體現其工具書性,易檢性。

3、從內容而言,廣泛吸收已有研究成果,所提供的知識、信息比較成熟可靠,敘述簡明扼要,概括性強[2]

視頻

野性的思維 相關視頻

社會人類學研究展現新樣貌
在牛津讀社會人類學原來是這樣的...

參考文獻

  1. 工具書,絕不像你想的那樣簡單,人民數字聯播網,2020-05-13
  2. 工具書的特徵,豆丁網,2016-02-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