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內蒙古包頭博物館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事實揭露 揭密真相
前往: 導覽搜尋

內蒙古包頭博物館坐落在內蒙古包頭市中心美麗的阿爾丁大街,友誼廣場旁。博物館總面積16000平方米,其中展廳7600平方米,是一座立足包頭、涵蓋內蒙古西部地區的綜合性大型博物館。它通過徵集、保管、研究、展示包頭及周邊地區不同歷史時期文明成果、自然資源及社會主義建設成就,傳播歷史和科學文化知識,對人民群眾進行愛國主義和歷史唯物主義教育,促進社會主義精神文明建設。內蒙古包頭博物館為國家二級博物館[1],成立於1998年12月,是一座立足於包頭、文物展品涵蓋內蒙古西部地區的綜合性博物館。

內蒙古包頭博物館概況

內蒙古包頭博物館為國家二級博物館,成立於1998年12月,是一座立足於包頭、文物展品涵蓋內蒙古西部地區的綜合性博物館。2000年,包頭博物館的基本陳列被內蒙古自治區文化廳評為「全區50年十大陳列展覽精品」,《內蒙古古代岩畫陳列》又被國家文物局評為1999年度「全國十大陳列展覽精品」,《稀土館》被中國稀土協會評為1999年度全國稀土行業十件大事。

2005年,占地面積3.5公頃,建築面積2.4萬平方米的新館建成開放。內設8個展廳,其中6個展廳為常設展廳,分別為《包頭歷史文物陳列》、《內蒙古古代岩畫陳列》、《藏傳佛教唐卡藝術陳列》和《包頭古代石刻文物陳列》;專題陳列有《包頭燕家梁元代遺址考古成果展》和《走向和諧——包頭輝煌六十年大型圖片展覽》。另外2個展廳為機動展廳,供接待臨時展覽之用。

2008年5月15日,內蒙古包頭博物館在全區各盟市級博物館中率先實行了免費開放,取得了良好的社會效益。與此同時,我館堅持奉行「請進來、走出去」的辦館方針,不斷拓寬館際交流與合作的方式與渠道,在積極組織本館的精品展覽赴外地巡展,宣傳展示地方歷史文化和風土人情的基礎上,不斷引進兄弟博物館有代表性的特色展覽以饗廣大觀眾。

包頭是我國北疆的重要城市,北擁草原南臨黃河,有着悠久的歷史和燦爛的文化。宣傳和展示包頭及周邊地區久遠博大的歷史文化,展現它燦若星河的奇珍異寶,是一件光榮而又艱巨的任務。內蒙古包頭博物館願與兄弟單位聯手共建,資源共享,促進交流與合作,最大限度地創造社會效益,為發展文博事業、構建和諧社會做出應盡的貢獻。

發展歷史

內蒙古包頭博物館成立於1998年12月,是一座立足於包頭、文物展品涵蓋內蒙古西部地區的綜合性博物館。包頭博物館一成立,就以打造精品陳列為目標,其陳列和展覽以精心的策劃,精美的設計,精細的製作,贏得了廣大觀眾的一致讚賞和博物館界專家的廣泛好評。

包頭博物館自1999年開館至今已接待觀眾百萬餘人次。其中包括外國元首在內的國際友人數千人,劉雲山、尉建行、錢其琛、黃菊等歷屆黨和國家領導人及各部委、各省市領導6000多人。他們均對包頭博物館的陳列展覽和接待服務給予高度評價。博物館已成為包頭市一處重要的愛國主義教育基地和中小學生素質教育基地。

2000年,包頭博物館的基本陳列被內蒙古自治區文化廳評為「全區50年十大陳列展覽精品」,《內蒙古古代岩畫陳列》又被國家文物局評為1999年度「全國十大陳列展覽精品」,《稀土館》被中國稀土協會評為1999年度全國稀土行業十件大事。

2002年,包頭市政府決定斥巨資興建新的包頭博物館,同年10月新館奠基開工,經過五年的建設,於2007年7月27日全面落成開館。包頭博物館以內蒙古自治區地市級一流的博物館形象,展現在觀眾面前,向內蒙古自治區成立60周年獻上了厚禮。

建築布局

內蒙古包頭博物館新館位於包頭市阿爾丁大街友誼廣場東南側,占地3.5公頃,建築面積2.4萬平方米,展廳面積1.5萬平方米。與包頭美術館融為一體,展區為三層建築,一層為美術館,二、三層為博物館。整體建築以「草原上的巨石,巨石上的文化」為主題,造型恢宏、內涵深邃。遠遠看去,整個建築宛若巉岩峭拔的山崖,壁立崢嶸,情趣盎然,與友誼廣場上的草坪、鮮花、綠樹、噴泉相映成趣,構成了既深含文化底蘊,又極具現代韻律的壯美景觀,象徵着草原文明、黃河文明融會貫通、源遠流長。起伏不平的坡屋頂更似一本展開的歷史畫卷。新館設8個展廳,其中6個為常設展廳,展出本館的基本和專題陳列;另2個為機動展廳,供舉辦臨時展覽之用。

作用價值

包頭是我國北疆的重要城市,北擁草原南臨黃河,有着悠久的歷史和燦爛的文化。建設內蒙古包頭博物館,宣傳和展示包頭及周邊地區久遠博大的歷史文化,展現它燦若星河的奇珍異寶,是一件光榮而又艱巨的任務。內蒙古包頭博物館正以團結進取、求真務實、改革創新的精神,着力打造內蒙古包頭博物館這一文化品牌,力爭使內蒙古包頭博物館新館成為文博界的精品館。同時,積極與兄弟館聯手共建,資源共享,促進交流與合作,擴大影響,發揮資源優勢,最大限度地創造社會效益和經濟效益,為發展文博事業、構建和諧社會做出應盡的貢獻。

館藏陳列

博物館分設地方史文物陳列、內蒙古敖漢遼墓壁畫文物精品展、內蒙古古代岩畫陳列、稀土館和《包頭五十年》成就展覽,向人們展示了包頭久遠博大的歷史文化和燦若星河的奇珍異寶,展示了包頭得天獨厚的山川地貌和富甲天下的自然資源。其中內蒙古古代岩畫和稀土展覽都在國內獨具特色。

包頭地方史文物陳列

《包頭地方史文物陳列》展示了包頭地區從新石器時期至清代六千多年的歷史,薈萃了包頭二十餘年的考古成就和研究成果。陳列以民族團結、祖國統一、文明進步為主題,以大量珍貴的歷史文物為主線,追溯歷史,鑑古悉今。

內蒙古古代岩畫陳列

《內蒙古古代岩畫陳列》是包頭博物館最具特色的專題陳列。它系統展示了內蒙古中西部地區新石器時期至元代的岩畫精品,岩畫以豐富詳實的文化內涵和古樸童真的藝術手法,描繪了北方草原民族發展的艱難歷程和連續篇章,被史學界喻為「形象的語言,藝術的史詩」。在陳列形式上,大膽突破傳統的設計理念,利用原展廳空間和斜坡式屋頂的特點,通過獨具匠心的藝術創意,設計出「天似穹廬,籠蓋四野」的展廳效果,四壁再配以巨型彩色噴繪燈箱,將廣袤的草原、巍峨的青山和浩瀚的沙漠等美麗景色移植到展廳,再現了岩畫的生成環境,營造出「天蒼蒼、野茫茫」的草原文化氛圍,突出了「返璞歸真」、「天人合一」的設計思想。深深打動了觀眾的思古情懷,令人震撼,讓人留連忘返。展出僅半年時間,就榮獲「1999年度全國文物十大陳列精品」和「內蒙古自治區50年博物館十大陳列精品」獎項,一舉名列內蒙古文博界前茅。

藏傳佛教——唐卡藝術陳列

《藏傳佛教——唐卡藝術陳列》是包頭博物館推出的又一項特色專題陳列。唐卡是藏語,漢意為捲軸畫、布畫,是藏佛教特有的宗教繪畫。展出的唐卡都是明代至清代的作品。唐卡的題材,以描繪藏佛教的教義、人物和宗教活動為主,表現佛像、菩薩像、護法神像、佛教故事等畫面,是研究藏族和蒙古民族的人文歷史、民族宗教,社會習俗及繪畫藝術的寶貴資料。唐卡[2]展出後,引起了社會各界的普遍讚譽。

稀土之鄉

《稀土之鄉》是我國唯一專題反映稀土的資源狀況,產業成就和應用前景的展館。稀土是21世紀的高新技術材料,有着廣闊的應用價值和發展前景。包頭擁有巨大的稀土資源優勢和研究開發實力,《稀土之鄉》陳列本着立足包頭,展示全國,面向世界的指導思想,圍繞「中國有稀土、稀土在包頭」的主題展開,精選了大量的實物展品和精美的圖片資料,全面、系統、詳實的展示了稀土礦產資源及研究應用成果。陳列主題鮮明,內容豐富,展品圖文並茂,形態各異,以其高妙的構思、簡約的設計和雅趣的陳列博得眾多專家及廣大觀眾的喝彩。

包頭博物館除基本陳列外,包頭博物館還先後引進了《內蒙古出土文物精品》、《陳國公主墓出土文物》和《內蒙古敖漢旗遼墓壁畫》等多項臨時展覽,展品珠光寶氣,五彩繽紛。觀後讓人一飽眼福、豎指稱讚。

視頻

內蒙古包頭博物館 相關視頻

帶你走進包頭博物館,了解一下內蒙古歷史文化
內蒙古包頭博物館「小小講解員」陪你一起成長

參考文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