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蘭屬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事實揭露 揭密真相
前往: 導覽搜尋
蘭屬

蘭屬(學名:Cymbidium)是蘭科植物,分布於亞熱帶和熱帶亞洲(如印度北部、中國、日本、馬來西亞、菲律賓與婆羅洲)以及澳洲北部,通常生長於氣候涼爽的高海拔地區。溫帶產者多為地生蘭,包括春蘭蕙蘭建蘭寒蘭墨蘭菅草蘭春劍線葉春蘭8個原生種,在中國古代有數千年栽培鑑賞的歷史。世界上最早的兩部蘭花專著是寫成於1233年的《金漳蘭譜》和1247年的《蘭譜》,專門論述了蕙蘭屬地生蘭種類及栽培經驗方法。 本屬的地生種類,如春蘭、蕙蘭、寒蘭、建蘭、墨蘭等,在中國有一千餘年的栽培歷史。世界上最早的兩部蘭花專著,即《金漳蘭譜》(1233)和《蘭譜》(1247),就是專門論述蘭屬地生種類及其栽培經驗的。[1]

形態特徵

附生或地生草本,罕有腐生,通常具假鱗莖;假鱗莖卵球形、橢圓形或梭形,較少不存在或延長成莖狀,通常包藏於葉基部的鞘之內。

葉數枚至多枚,通常生於假鱗莖基部或下部節上,二列,帶狀或罕有倒披針形至狹橢圓形,基部一般有寬闊的鞘並圍抱假鱗莖,有關節。

除了極個別的腐生種類外,蘭屬植物都具有綠色的葉片。蘭屬植物每個假鱗莖着生的葉片的數目,因種而異。如建蘭、珍珠矮等的葉片只有2-4片,春蘭4-6片,送春、蕙蘭可多達10片以上。大雪蘭、獨占春等的葉片數不定,新葉不斷發出,老葉不斷枯萎。葉片在假鱗莖上着生的姿態,也因種而異,大致可以分為:直立葉、半直立葉、垂葉等四類。

  1. 直立葉——也稱立葉,葉片直立或斜上生長,完全不彎曲,如通海劍蘭珍珠矮保山建蘭等。
  2. 半直立葉——葉片斜上生長,僅達葉片3/4以上長度向外彎斜,如春劍丘北冬蕙蘭蜜蜂蘭等。
  3. 半垂葉——葉片斜上生長,達葉片1/2以上長度向外彎曲,如春蘭、建蘭、墨蘭、寒蘭、蓮瓣蘭多花蘭虎頭蘭等。
  4. 垂葉——葉片斜出,僅達葉片1/3以上長度即向外彎曲。

蘭屬植物的葉片多數為帶狀或線形,上下幾乎等寬,葉基部稍窄,葉先端漸尖,沒有明顯的葉柄。但有部分種類葉基部的顏色明顯淺於或深於上部葉片的顏色,有個明顯的分界線,俗稱「關節」。如西藏虎頭蘭「關節」以下顏色明顯較淺,邱北冬蕙蘭則明顯較深,形成紫色的「細柄。」葉片的長短、寬窄,葉基橫切面的形狀等因種而異。葉片最寬的可達3-4cm,如西藏虎頭蘭、多花蘭;而狹小的僅0.5cm左右,如線葉春蘭、蓮瓣蘭。葉片最長的可達1.2m以上,如長葉蘭;葉片最短的僅15-20cm,如部分春蘭、建蘭、珍珠矮等。有的葉片平展,如墨蘭、寒蘭、春蘭等;有的沿中脈折起,尤其是葉基部分,橫切面呈「V」形,如蕙蘭、送春、套葉蘭、春劍等。帶狀葉片的葉尖多數為漸尖,但也有個別種類葉片先端具有尖缺刻,俗稱「剪刀口」,如大雪蘭、獨占春、硬葉蘭等。蘭屬植物中,僅有兔耳蘭和無齒兔耳蘭兩種不具帶狀(或線形)的葉片,而是具有葉柄的橢圓形葉片。

蘭屬的葉片有厚有薄,有草質、革質和厚革質之分。大凡附生種類質地都較厚,如硬葉蘭、紋斑蘭屬於厚革質;虎頭蘭、蜜蜂蘭屬於革質;而地生種類質地較薄,如春蘭、蕙蘭、建蘭、寒蘭等屬於草質。蘭屬的葉片多少都成二列排列,兩邊分開,幾乎在一個平面上。葉片在假鱗莖上只長出一次,在一定的時間內長成,不會隨着生長發育而再增加葉片的數目(大雪蘭、獨占春除外)。也就是說,新葉只能從新生的假鱗莖上生長出來,老的假鱗莖是不能再生長新葉的。蘭屬的葉片顏色在黃綠至墨綠之間,色澤深淺的不同既因種而異,也與生長環境的光照強度有關。

虎頭蘭、蜜蜂蘭一般多為黃綠色;而墨蘭、通海劍蘭則為墨綠色。同一個種類因生長在光照較強處,則葉色較淺;而生長在光照較少的地方則葉色較深。一些蘭屬的種類葉面光滑,看上去有光澤,如建蘭、墨蘭、蜜蜂蘭、寒蘭等;而另一些種類的葉片,用手觸摸顯得粗糙,且無光亮,如蕙蘭、送春、春劍等。

蘭屬的葉脈是典型的單子葉植物的平行脈。有的種類主脈明顯,葉面橫切面略呈「V」形,而側脈不明顯;有的種類除中脈外,兩側還具1-2對較明顯的側脈,如墨蘭。

蘭屬的葉緣,有的種類全緣,無鋸齒,如墨蘭、寒蘭等;而有些種類葉綠有細鋸齒或粗鋸齒,如春劍、蕙蘭、送春、通海劍蘭等。

花葶側生或發自假鱗莖基部,直立、外彎或下垂;總狀花序具數花或多花,較少減退為單花;花苞片長或短,在花期不落;花較大或中等大;萼片與花瓣離生,多少相似;唇瓣3裂,基部有時與蕊柱合生達3-6毫米;側裂片直立,常多少圍抱蕊柱,中裂片一般外彎;唇盤上有2條縱褶片,通常從基部延伸到中裂片基部,有時末端膨大或中部斷開,較少合而為一;蕊柱較長,常多少向前彎曲,兩側有翅,腹面凹陷或有時具短毛,花粉團2個,有深裂隙,或4個而形成不等大的2對,蠟質,以很短的、彈性的花粉團柄連接於近三角形的粘盤上。

種類分布

全屬約48種,分布於亞洲熱帶與亞熱帶地區,向南到達新幾內亞島和澳大利亞。中國有29種,廣泛分布於秦嶺山脈以南地區。 [1]

代表物種

建蘭 Cymbidium ensifolium (L. ) Sw.

地生植物;假鱗莖[註 1]卵球形,長1.5-2.5厘米,寬1-1.5厘米,包藏於葉基之內。葉2-4 (-6)枚,帶形,有光澤,長30-60厘米,寬1-1.5(-2.5)厘米,前部邊緣有時有細齒,關節位於距基部2-4厘米處。花葶從假鱗莖基部發出,直立,長20-35厘米或更長,但一般短於葉;總狀花序具3-9(-13)朵花;花苞片除最下面的1枚長可達1.5-2厘米外,其餘的長5-8毫米,一般不及花梗和子房長度的1/3,至多不超過1/2;花梗和子房長2-2.5(-3)厘米;花常有香氣,色澤變化較大,通常為淺黃綠色而具紫斑;萼片近狹長圓形或狹橢圓形,長2.3-2.8厘米,寬5-8毫米;側萼片常向下斜展;花瓣狹橢圓形或狹卵狀橢圓形,長1.5-2.4厘米,寬5-8毫米,近平展;唇瓣近卵形,長1.5-2.3厘米,略3裂;側裂片直立,多少圍抱蕊柱,上面有小乳突;中裂片較大,卵形,外彎,邊緣波狀,亦具小乳突;唇盤上2條縱褶片從基部延伸至中裂片基部,上半部向內傾斜並靠合,形成短管;蕊柱長1-1.4厘米,稍向前彎曲,兩側具狹翅;花粉團4個,成2對,寬卵形。蒴果狹橢圓形,長5-6厘米,寬約2厘米。花期通常為6-10月。

產安徽、浙江、江西、福建、台灣、湖南、廣東、海南、廣西、四川西南部、貴州和雲南。生於疏林下、灌叢中、山谷旁或草叢中,海拔600-1800米。廣泛分布於東南亞和南亞各國,北至日本。

=== 蕙蘭 Cymbidium faberi Rolfe

===

地生草本;假鱗莖不明顯。葉5-8枚,帶形,直立性強,長25-80厘米,寬(4-)7-12毫米,基部常對摺而呈v形,葉脈透亮,邊緣常有粗鋸齒。花葶從葉叢基部最外面的葉腋抽出,近直立或稍外彎,長35-50(-80)厘米,被多枚長鞘;總狀花序具5-11朵或更多的花;花苞片線狀披針形,最下面的1枚長於子房,中上部的長1-2厘米,約為花梗和子房長度的1/2,至少超過1/3;花梗和子房長2-2.6厘米;花常為淺黃綠色,唇瓣有紫紅色斑,有香氣;萼片近披針狀長圓形或狹倒卵形,長2.53.5厘米,寬6-8毫米;花瓣與萼片相似,常略短而寬;唇瓣長圓狀卵形,長2-2.5厘米,3裂;側裂片直立,具小乳突或細毛;中裂片較長,強烈外彎,有明顯、發亮的的乳突,邊緣常皺波狀;唇盤上2條縱褶片從基部上方延伸至中裂片基部,上端向內傾斜並匯合,多少形成短管;蕊柱長1.2-1.6厘米,稍向前彎曲,兩側有狹翅;花粉團4個,成2對,寬卵形。蒴果近狹橢圓形,長5-5.5厘米,寬約2厘米。花期3-5月。

產陝西南部、甘肅南部、安徽、浙江、江西、福建、台灣、河南南部、湖北、湖南、廣東、廣西、四川、貴州、雲南和西藏東部。生於濕潤但排水良好的透光處,海拔700-3000米。尼泊爾、印度北部也有分布。

主要價值

本屬的地生種類,如春蘭、蕙蘭、寒蘭、建蘭、墨蘭等,在我國有一千餘年的栽培歷史。世界上最早的兩部蘭花專著,即《金漳蘭譜》(1233)和《蘭譜》(1247),就是專門論述蘭屬地生種類及其栽培經驗的。近年來,大花附生種類,如虎頭蘭、黃蟬蘭、獨占春等也受到很大的重視。主要以大花種類為親本,雜交培育出來的大花蕙蘭品種系列,有很高的觀賞價值,是當今花卉市場上最受歡迎的品種之一。

早在二千四百多年前,孔子自衛返魯,隱谷之中,見蕙獨茂,曾說:蘭當為王者香草。於是「王者香」便成了蘭花的別名了。愛國詩人屈原更是蘭花的愛好者,從《楚辭》的詩句中可以看出,他不僅種蘭,而且佩蘭、詠蘭,以蘭蕙自比。

注釋

  1. 「假鱗莖」:假鱗莖pseudobulb,指蘭科(Orchidaceae)植物變態的莖,通常卵球形至橢圓形,肉質,綠色或有時為其他色澤,是貯存養分和水分的地方。

參考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