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多花蘭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事實揭露 揭密真相
前往: 導覽搜尋

多花蘭(學名:Cymbidium floribundum)是蘭科蘭屬的一種附生植物。花莖直立或稍傾斜,花序長20~30cm,着花20~40朵,花紅褐色。葉長橢圓形,2~4枚着生於大型的假鱗莖上。生於林中或林緣樹上,或溪谷旁透光的岩石上或岩壁上,海拔100-3300米。分布於中國、印度亞洲國家。多花蘭其葉革質肥厚,並具有光澤,抗旱防寒力強,花色繁麗多姿,亦有較高的觀賞價值,是較理想的盆栽花卉之一。

形態特徵

附生植物,假鱗莖近圓柱形,長1.5~2.5 cm,寬約1 cm,包藏於宿存的葉基內。葉2~4枚,近直立,矩圓狀倒披針形,較厚革質,長22~27 cm,寬3.5~4.7 cm,先端急尖或鈍,具明顯的中脈,基部明顯具柄;葉柄纖細,長15~23 cm,寬4~5 mm,腹面有槽,關節位於近中部。[1]

花葶自假鱗莖基部穿鞘而出,近直立或外彎,長16-28(-35)厘米;花序通常具10-40朵花;花苞片小;花較密集,直徑3-4厘米,一般無香氣;萼片與花瓣紅褐色或偶見綠黃色,極罕灰褐色,唇瓣白色而在側裂片與中裂片上有紫紅色斑,褶片黃色;萼片狹長圓形,長1.6-1.8厘米,寬4-7毫米;花瓣狹橢圓形,長1.4-1.6厘米,萼片近等寬;唇瓣近卵形,長1.6-1.8厘米,3裂;側裂片直立,具小乳突;中裂片稍外彎,亦具小乳突;唇盤上有2條縱褶片,褶片末端靠合;蕊柱長1.1-1.4厘米,略向前彎曲;花粉團2個,三角形。蒴果近長圓形,長3-4厘米,寬1.3-2厘米。花期4-8月 。

生長分布

生於林中或林緣樹上,或溪谷旁透光的岩石上或岩壁上,或石縫沉積的腐殖壤土之中,有機質含量較高,PH值一般在4.5-5之間,海拔100-3300米。

產浙江、江西、福建、台灣、湖北、湖南、廣東、廣西、四川東部、貴州、雲南西北部至東南部;印度、尼泊爾、泰國、越南也有分布。

栽培技術

盆栽管理

家庭盆栽多花蘭一般用分株法繁殖,採用腐葉土,山灰,砂、干牛糞或腐熟的雞鴨糞作培養土,配比以4:2:2:2為宜。多花蘭雖抗乾旱,但栽培時在夏季仍不能放置陽光直射處,以防過度暴曬而生長不良,葉面產生日灼。因此,夏秋應加強遮蔭管理,蔭蔽度在60%即可安全度夏,在空氣乾燥時每天可對葉面噴水一至二次,為了防止根系腐爛,平時謹防盆土過濕和吸水過多。多花蘭在生長旺盛期每一至二周施一次腐熟的畜蹄片水或稀薄的餅肥水。人冬後可進行一次翻盆鬆土,同時除去枯葉腐根,加施一些有機肥或骨粉,以利於次年春芽的萌發和早春花芽的分化有足夠的養料供給。

藥用價值

多花蘭的根可作為藥用部分,夏、秋採收,除去地上部分,洗淨、曬乾。性味辛、平。滋陰清肺,化痰止咳。主治百日咳、肺結核咳嗽、咯血、頭暈腰痛、尿路感染、月經不調、風濕痹痛。多花蘭的假鱗莖亦可作為藥用部分,性味甘、淡、微澀、平。清熱解毒,補腎健腦。

應用:

  1. 跌打損傷、扭挫傷腰痛。假鱗莖9~15克,水煎服(可況酒)。研粉則用6克左右,白酒調服。另以適量浸酒外搽。或配山烏龜、臭牡丹根搗爛敷。
  2. 腎虛腰痛。假鱗莖15克,女貞、火把果(救兵糧)、金櫻子、瓦韋各9克,水煎服。
  3. 神經衰弱、頭昏頭痛。假鱗莖30克,大棗10個,煎水或燉豬瘦肉吃。

全草:辛,平。清熱解毒,滋陰潤肺,化痰止咳。用於瘰癧,石淋,小兒夜啼,淋濁,帶下病,瘡癤。

下屬介紹

台蘭(Cymbidium floribundum var.pumilum),又稱小蜜蜂蘭、蒲蘭、金棱邊、蜂子蘭、串蘭、方蘭。台蘭與原種多花蘭甚相似,但較矮小,葉片短而窄,假鱗莖也較小。葉片光亮,葉脈也不像多花蘭那樣明顯。花莖長15~30厘米,直立或向斜上方生長,挺直,有花15~40朵,花稍小,紅褐色,無香味。花期4~5月份。中國栽培較普及,在日本栽培較多。分布於浙江、福建、廣東、廣西、湖北、湖南、江西、四川、雲南、貴州等省區。

變型:Cymbidium floribundum f. virescens

保護級別

野生多花蘭屬於《瀕危野生動植物種國際貿易公約》附錄Ⅱ物種。

參考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