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八堵橋 (台鐵)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事實揭露 揭密真相
前往: 導覽搜尋
基隆八堵橋換新衣 天空藍好美
圖片來自聯合新聞網

八堵橋位於中華民國臺灣基隆市暖暖區,是八堵鐵橋跨越基隆河的一座鐵路橋樑[1] ,清光緒15年〈1889〉劉銘傳興建基隆臺北間鐵路,位在七堵莊與八堵莊間,用巨大木材建造一條鐵路橋樑。

命名由來

七堵大華橋前身,又稱基隆川橋八堵鐵橋 ,在光緒16年夏天築橋時,工人無意間在橋下發現河中有大量的砂金而著名。當時將之命名為石碇溪〈基隆河〉八堵橋,長36.58公尺,1891年完工通車後,由因被大水沖毀,1897年重新修建成弓形鐵橋,因此該橋又被稱之為八堵虹橋。鐵路縱貫線基隆相連接三坑車站八堵車站八堵間必經的橋梁,也是基隆河鐵路沿線的特色景觀之一。

現役橋梁於2005年3月30日東正線(南下線)通車。此橋重建通車前,舊橋之名稱為基隆河橋

沿革

臺灣鐵路的發端,自清代劉銘傳撫臺時間開始,臺灣鐵路於1887年興築,分為南北兩路:北路由基隆至臺北,1887年動工,穿山渡水,工程十分艱鉅;南路由臺北至臺南,1888年開始勘測,1893年當鐵路修至新竹時,因資金及技術等原因停工,未能直下臺南,全長約99公里。

原有北路行駛路線,是自基隆車站起,經現在的安一路以千分之30的坡度上山,在安一路崇德路交叉口為一U字形的盤山展線,轉崇德路後經劉銘傳隧道,以千分之33的坡度下坡,路線約為今八德路一帶,再經過一鐵桁構造的「基隆川橋」,抵達八堵車站(即今七堵前站東北方位置),然後離開基隆範圍。自基隆新竹,長約百公里的鐵路沿線,車站均為土造,設有16個車站,稱為火車房,站長為驛長或司事。火車在途中遇有乘客招手便停,「華人往來稱便,附搭火車者日多,每月售出車票,約可五萬餘張」。

日本領臺後,鐵路成為快速輸送各項資源的工具,為了方便統治日本人對於全臺進行大規模調查,並檢討原有的鐵路設施,發現到原來清代的鐵路因為路線設計緣故,使得營運成本提高許多,經過調查評估後,臺灣總督府鐵道部遂於大正年間進行長達數年的基隆臺北間鐵路改善計畫,縱貫線鐵道改道至今基隆自來街、龍安街一帶,再經八堵竹子寮隧道八堵鐵橋、一直到五堵隧道後離開基隆。


復舊工程

八堵鐵橋跨越基隆河,台鐵配合基隆河整治工程。八堵鐵橋的鋼梁從日據時代至今,鐵橋早已老舊,維修費也高,依200年洪水頻率辦理改建,提高原橋面1.5公尺高度,八堵火車站沿線軌道亦跟著抬高。

第一代橋

第一代大華橋是從臺北到七堵莊通過石碇溪〈基隆河〉,轉往八堵北、田仔內,穿過獅球嶺隧道通達到基隆之最重要橋樑,1897年重修成弓形鐵橋,因此該橋又被稱之為八堵虹橋,同時改稱基隆川橋為大和橋,由於它是前清時期所留下來具有記念性的文物,所興築的第一代鐵路路線,由於設計標準較低,火車行駛速率低於40公里,且位於八堵端的切角太大,靠近基隆的劉銘傳隧道又無法加以拓寬,因此日本人在來臺初期,只好將舊有的七堵到基隆間劉銘傳鐵路路線廢除。

後改選新線,將鐵路設計速率提升為每小時60公里,新線改走現今之八堵竹仔嶺隧道,以及新的八堵鐵橋,且將新線易名改稱為臺灣縱貫鐵路,舊有劉銘傳所建基隆臺北段鐵路大華橋,就保留改為僅供人車通行之公路橋。

第二代橋

1914年第二代橋為單線橋梁,各橋孔跨度與第一代橋相同,但二代橋的1孔100呎主跨改採量體較大的下承式穿式平行弦桁架橋,其餘4橋孔則為上承式鋼鈑梁橋(60呎1孔、50呎3孔,橋墩與橋台則改用紅磚砌築。

第三代橋

自1920年代起在該區間另建設坡度10‰的雙軌新線,工程包含新鑿第二代雙線竹仔嶺隧道、架設雙線第三代新基隆河橋以及擴建八堵車站站場等。

第三代橋(雙線寬度),該橋於1923年10月21日隨著基隆車站八堵車站雙軌新線通車而啟用[[臺灣總督府交通局鐵道部|三代橋通車後,基隆河上共有第一至第三代3橋並列,合計4線軌道,此時原本第一代及第二代橋由縱貫線 (鐵路)劃歸為宜蘭線鐵路。

第三代基隆河橋(八堵橋)是台鐵唯一雙線型桁架橋臺灣戰後時期改建為1孔下承式桁架梁及2孔上承式鋼鈑梁,現已不存。

第四代橋

主跨之100呎下承式平行弦普拉特式桁梁(Pratt truss),於不明年代更換為下承式鋼鈑梁。該橋持續使用至使用至1990年代初。基隆市政府要拓寬道路,臺灣鐵路管理局配合拆除緊鄰該道路的宜蘭線鐵路日,因此第四代橋連同宜蘭線拆除而停用。

該橋稱曾於2001年3月6日曾短暫復駛,以替換第三代橋之南下線,至颱風納莉 (2001年)來襲,河水暴漲,遭順流而下的貨櫃撞斷。

第五代橋(現役)

由於第三代八堵橋受1999年臺灣921大地震影響,需要整修或改建,所以中華民國交通部臺灣鐵路管理局於2001年3月及8月將三代橋橋上路線暫時切換到隔鄰的二代橋與四代橋,只不過同年9月16日跨17日納莉颱風來襲致河水暴漲,各橋均遭順洪而下的貨櫃撞斷。因此,臺鐵局專案工程處配合後續的基隆河整治計畫,在原二代橋與四代橋的位置重建新橋,是為第五代橋。

第五代八堵橋八堵鐵橋因2001年納莉颱風來襲時遭到摧毀,進行重建工程,歷經13年,鐵橋多處已出現鏽蝕斑駁,影響觀瞻及結構安全,台鐵承諾進行除鏽上漆,融合在地景觀。依兩百年洪水頻率估算,橋面較舊橋提高1至1.5公尺(八堵車站站場同步墊高及變更配線},在2003年8月動工,新橋採用大跨距下承式鋼拱橋設計,橋高24公尺、寬10.6公尺、長115公尺,單跨無橋墩,可避免阻礙水流。施工時以二代、四代橋舊橋墩臨時支撐,至2004年8月下旬完成鋼拱架設,2005年初3月開始上漆完成,拆除橋下支撐的舊墩,橋面鋪設無道碴道床,同年3月29日夜跨30日切換新東正線(南下線)通車、4月27日夜跨28日切換新西正線(北上線)通車,自此,第五代橋取代第三代橋,營運至今。考慮行車安全,鋼拱顏色排除與號誌機燈號相關的紅、黃、綠色等,最後採用地方人士建議的天空藍為新橋色彩,呼應基隆市海洋城市的風格。八堵鐵橋在2005年改建重啟,但基隆多雨的氣候,使得如今橋身已出現斑駁鏽蝕,台鐵於2017年發包修繕,將會除鏽上漆,但為配合基隆市景觀自治條例,交旅處與台鐵協調,上漆時能以融合周邊景觀為原則來上色。

影片

2019.10.4 台鐵 八堵 - 基隆 八堵鐵橋整修後 線路 路程景

參考文獻

  1. 基隆八堵橋換新衣 天空藍好美,聯合新聞網,019-08-17 23: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