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全國人大機關辦公樓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事實揭露 揭密真相
前往: 導覽搜尋

全國人大機關辦公樓,位於北京市西城區前門西大街1號,是全國人民代表大會及其常務委員會機關的辦公場所[1]

背景

自1954年第一屆全國人民代表大會召開以來,在50多年裡,全國人民代表大會一直沒有專用辦公場所。1954年9月的第一屆全國人民代表大會和1959年4月的第二屆全國人民代表大會都在中南海懷仁堂舉行。1959年9月人民大會堂落成[2],人民大會堂南端主要部分被闢為全國人大機關辦公樓。此後隨着全國人大人員增加和機構擴大,全國人大先後在西交民巷、西黃城根北街、人民大會堂賓館、南二環的北京商務會館等地分散辦公。

人民大會堂南門口有12根大柱子,中間一根掛着橙底白字的牌子,上寫「中華人民共和國全國人民代表大會常務委員會」。這塊牌子不是全國人大成立時便有的。萬里擔任第七屆全國人大常委會委員長時,提出了關於全國人大制度化建設的系列改進措施,其中一項便是掛牌,並很快得以實現。從此,中華人民共和國全國人民代表大會常務委員會才有了這塊正式的牌子。

西交民巷23號有被稱作「23號院」的全國人大辦公樓。此處原是中華人民共和國鐵道部一所設計院的舊樓,1980年代末,全國人大支付一定資金後,接手該樓使用。前門西大街1號的全國人大機關辦公樓建成啟用前,全國人大多數專門委員會、工作委員會和機關單位集中在西交民巷23號院辦公。

從第六屆全國人大開始,有了全國人大常委會是否應擁有自己的辦公樓的討論。當時,「四人幫」已被粉碎,彭真擔任第六屆全國人大常委會委員長後,力主建設「議會大廈」。在中共全國人大常委會黨組會議上曾發生熱烈討論,當時定下的名稱為「人民大廈」。當時對建設該大廈的支持者和反對者都很多。有的全國人大代表提出,已經有人民大會堂了,就應該發揚艱苦奮鬥的作風,他們將該工程稱為「樓堂管所」類的形象工程。另外,還有一些人擔心安全問題以及與周邊建築風格的協調問題。儘管當時的反對意見很大,但最終還是決定建設「人民大廈」,地址選在今國家大劇院的所在地。此後,成立了工程項目委員會,設計了建築模型,搬遷了民房,獲得了撥款,乃於1985年動工。搬遷及打地基先後花費了1億多元人民幣。不久,因一系列複雜原因,工程擱淺,地基打了一半便停工,工程圍牆很快拆除。此後,該工地荒廢近10年,每年的維護費用將近3000萬元人民幣,工地還一度成了停車場。直到後來國家大劇院在該地址興建。

興建

第十屆全國人大常委會成立以後,在委員長吳邦國的關心下,全國人民代表大會常務委員會辦公廳從2003年起便着手研究建設一個集中辦公的場所,以使全國人大機關的辦公條件獲得改善。全國人大為此成立籌建領導小組,成員包括全國人大常委會副秘書長王萬賓、全國人大常委會預算工作委員會主任劉積斌、原建設部部長葉如棠、原全國人大財經委員會副主任郭樹言、北京市副市長陳剛等人。北京市規劃、建設、國土資源、園林綠化、消防等部門及西城區給予配合。該辦公樓由北京市建築設計研究院設計,中石化、北京建工集團、北京泛華集團等建設。該項工程由中央人民政府投資,工程預算約13億元人民幣,選址在西交民巷50號,即全國記協所在地中國農工銀行舊址。2004年,該工程暫停,據說其中一個原因是中央人民政府的宏觀調控。

由於中國農工銀行舊址大樓(北京市文物保護單位)地處全國人大機關辦公樓的施工區域內,該樓遂被向西平移大約50米,並順時針旋轉3度,遷移總重量估算大約1400噸。整個平移工程於2008年11月30日竣工。

全國人大機關辦公樓的施工區域內,原來還有北京市第二十九中學,該中學所在地原是孫中山創建的國民大學(1917年更名為「中國大學」)及其附屬中學舊址,北京市第二十九中學便是由該附屬中學演變而來。為建設全國人大機關辦公樓,該中學被拆除。

2008年2月18日,全國人大機關辦公樓舉行奠基儀式[3],隨後開工建設,2010年已基本完成內部裝修,2010年11月竣工。辦公樓建築面積達83793平方米。建成之後,全國人民代表大會及其常務委員會的幾個辦公區都統一集中到該樓,結束了此前多年的分散局面。該樓由北京建工集團建設,獲2011年度中國建設工程魯班獎。吳邦國題寫的「全國人大機關辦公樓」九個金色大字鑲嵌在大廳正面牆壁上。

視頻

全國人大機關辦公樓 相關視頻

人大機關

參考文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