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似金翅鳥龍屬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事實揭露 揭密真相
前往: 導覽搜尋
似金翅鳥龍屬
圖片來自animals

似金翅鳥龍屬名Garudimimus,意為「迦樓羅的模仿者」)是一基礎似鳥龍下目恐龍,生存於白堊紀晚期的亞洲

對於本屬的了解來自1981年由蘇聯-蒙古考察團在巴彥思楞組發現的單一標本,並於同年由瑞欽·巴思缽正式敘述;唯一的物種是模式種短腳似金翅鳥龍Garudimimus brevipes)。

在後續檢驗似金翅鳥龍標本後,提出了多種關於解剖特徵的詮釋,但大部分都在2005年的全面性重新描述中得到質疑。在似金翅鳥龍的模式化石點存在著大量未敘述的似鳥龍類遺骸,可能代表著本屬額外的標本。

似金翅鳥龍的唯一已知標本是個體型中等的動物,測量身長3.5公尺、體重約98公斤。牠是種混合了基礎與進階型特徵的似鳥龍類;不像原始似鳥龍類,上下頜都無齒,這是一項經常在較進階似鳥龍科觀察到的特徵。似金翅鳥龍擁有相對短而厚實的後肢、結實的腳部、以及縮短的髂骨。腳有四趾,第一趾大幅縮小;而似鳥龍科只有三趾,第一趾完全消失。無齒的頭骨具有非常直的頜部,吻部尖端比其他屬更為圓潤。過去認為,這種原始似鳥龍類在頭骨頂部、眼窩前方具有一個淚骨「角」,然而針對唯一標本的重新描述發現這項構造只是左前額骨的扭曲而已。另一個早期描述將蹠骨重建成併蹠骨形態。

於1981年被首次描述時,似金翅鳥龍被鑑定為一種原始似鳥龍類,並建立屬於自己的科。但2014年對恐手龍新標本的敘述,發現後者與前者互成姊妹群,一同組成恐手龍科——這是一群不具有輕盈奔跑適應的似鳥龍類。但這樣的分類也被認為不太可能。似金翅鳥龍的骨盆與後肢顯示腿部肌肉不像其他跑得快的似鳥龍科發育良好,代表奔跑能力很差。如同其他似鳥龍類物種,似金翅鳥龍是種咬合力減低、由角質嘴喙代替的雜食性植食性動物。

發現歷史

1981年,在蘇聯-蒙古考察團來到戈壁沙漠期間,團隊在拜師察符化石點(屬於白堊紀晚期的巴彥思楞組)發現了一個較小型的獸腳類骨骼。遺骸被編號為MPC-D 100/13(原本是GIN 100/13),是個相對完整、關節連接的骨骼。同年這件標本由蒙古古生物學家瑞欽·巴思缽正式而簡短地敘述成新命名模式種短腳似金翅鳥龍(Garudimimus brevipes)的正模標本

屬名取自蒙古佛教神話中的翅膀生物迦樓羅(Garuda),加上拉丁語mimus(模仿者)組成;種名源自拉丁語的brevis(短)和pes(腳),意指牠的蹠骨很短。巴思缽將似金翅鳥龍鑑定為一種似鳥龍類,但比似鳥龍科還要原始,而建立了牠自己的似金翅鳥龍科

巴思缽分別於1983年、以及後來的1990年與哈茲卡·奧斯穆斯卡一起,敘述了正模標本的額外部分。一個由菲力·柯里和戴爾·羅素進行的早期敘述將MPC-D 100/13的蹠骨歸入偷蛋龍的未命名種,並重建成併蹠骨形態。

湯馬斯·霍茨依照這項詮釋並認為蹠骨可能曾是併蹠骨型,只是保存時關節脫落了。柯里和大衛·艾伯斯為了支持併蹠骨型而表示,根據假設的蹠骨型,第一趾痕跡器官與二三四蹠骨的比例,部分古似鳥龍材料實際上屬於似金翅鳥龍。他們指出蹠骨被壓碎,第三蹠骨從蹠伸肌面被向後推。1994年,霍茨提出似金翅鳥龍與縴手龍蹠骨間的一些相似性。[1]同年,培瑞茲-摩瑞諾和同事敘述原始似鳥龍類似鴯鶓龍並鑑定出正模標本頭冠的存在。他們認為似金翅鳥龍也有一個相似的特徵,即鼻骨角。

2005年的全面性重新檢視中,小林快次和巴思缽觀察到正模標本來自一個亞成年個體,包含完整的頭骨、8節頸椎(包含寰椎樞椎)、9節胸椎、6節薦椎、4節尾椎、一些肋骨、成對髂骨、恥骨股骨脛骨腓骨、以及幾乎完整的左腳。這份重新檢視反駁了許多先前的描述,表示假設的眼眶角實際上是左前額骨關節脫落,並證實蹠骨並未受到埋藏學變形且非併蹠骨型。此外小林以前指出,除了實際上缺乏併蹠骨型,蹠骨比例也與古似鳥龍不同。

雖然似金翅鳥龍的瞭解僅來自MPC-D 100/13,潛在的額外標本可能存在於拜師察符由至少五個個體組成的骨床,還有來自巴彥思楞組其他化石點的許多個未敘述似鳥龍類[2]

敘述

正模標本是個亞成年個體,其身長估計介於3.5公尺左右,體重約98公斤。亞成體的狀態表示完全成體的體型可能會稍微再大一些。本屬的鑑定特徵包含:頜關節的位置比眶後條還後面、上枕骨頂突基部的開口、前段尾椎神經脊成對的側凹、以及腳掌第三趾骨第1、2節側面頂端有一個深的凹槽。根據似鳥龍多具標本所具備的羽毛來推測,似金翅鳥龍可能也發育著蓬鬆、平胸鳥類般的絨羽。

頭骨

正模標本的頭骨保存良好,且帶有可識別的顱腔材料。雖然左側受損程度大於右側,前者保存了脆弱的鞏膜環。因為右側受損程度較低,敘述文獻主要以此面為焦點。背視角中,頭骨從兩側被擠壓,寬3.6公分;重塑之後,頭骨會明顯擴張,寬4.6公分。在原始被擠壓的頭骨中,因某些部位位移而導致下顳孔形狀不規則。下顳孔上曲發育程度弱。前上頜骨緣無齒,薄且發育成尖銳,下側面可觀察到許多孔洞。

前上頜骨與外鼻孔大部分(除了後緣)相連。側視角時,前上頜骨底邊筆直,與上頜骨接觸面向後延伸至鼻孔後端。前上頜骨-上頜骨側縫線與上頜底邊成直角。上頜突(骨質延伸)的背側延伸止於眶前孔前緣後方。兩塊前上頜骨的有個銳利的孔和成對的孔。上頜骨主體側面如同其他似鳥龍類般粗糙。前上頜骨孔及上頜骨孔發育程度均弱。上頜骨關節的上部延伸與淚骨位於眶前孔中心。側視角中,上頜骨底邊也筆直,底面有許多孔洞,就像衍化的似鳥龍科的情況。前上頜骨與齒骨的無齒情況、以及其表面的許多小孔洞,代表生前存在著突出的嘴喙[3]鼻骨加長,構成外鼻孔後邊;鼻骨朝接觸額骨處變窄,且其後端位於前額骨及淚骨後端之間;頂面有些孔洞。

淚骨呈半T型,前端受損,延伸部分由鼻淚管隔開。位於側面並朝底部延伸後端的表面具有一個鼻淚管的後孔,這也在蒙古似雞龍觀察到。淚骨內面可觀察到一個大的三角形凹陷。淚骨後突狹窄並鑲入前額骨的凹陷。前額骨的前突將其主體下面與淚骨結合在一塊。前額骨開放的背側區域較淚骨的略為減小。前突被一分為二,內支比外支大得多。後視角中,前額骨眼眶緣朝底部加厚並缺乏孔洞。保存狀態的眼眶是個高5.95公分的大空腔;重塑將會變寬成6.1公分。雖然頭骨右側比較完整,左側保存了至少11個連結的鞏膜板構成鞏膜環。環的內半徑約2.86公分、外半徑約4.12公分。每塊板的寬度約0.8公分。顴骨前端完全未保存下來,淚骨和上頜骨的縫線未發育良好。顴骨延長至末端,側視角顴骨非常平坦並有相對短的後突。側面有淺凹與方軛骨前突相連,位於眼眶後緣之前。

方軛骨大並呈三角形,與大多數似鳥龍類的L行形成對比;背突端受損,但明顯長於前突端。後面方骨保存了一個位於中間高度的大凹陷,呈卵圓形,測量長1.2公分及寬0.4公分;凹陷底部存在一個大氣腔孔。[4]接近凹陷底部,方骨後邊有一個副方骨孔道。兩個髁狀突(下頜髁)大小相等並正好由一個凹槽隔開。翼骨延伸側視呈三角形且大,在氣腔孔水平高度測量長至少2.9公分。上視角中,額骨三角形且前面平坦區向前傾斜。到後端額骨構成單個穹頂狀結構。在內側,頭蓋骨後部的頂骨平坦。頭蓋骨寬度長於長度。後突變硬並朝此向發育。

眶後骨側視厚度平均、發育銳利。額骨縫線始於眼眶後上方,而眶後骨-頂骨縫線延伸至上顳孔。低向底突狹窄。鱗狀骨底端受損,高前突在內側與眶後骨後突相連。側視鱗狀骨前部和下部延伸均加長。無齒的下頜非常完整並保存良好。齒骨是下頜中最長的部位,測量長18.3公分,後端增厚。

因為似金翅鳥龍的牙齒彎向下,整個口腔邊界的頜骨不會閉合,這使得頜部的功能受限。嘴鞘的存在可能填滿間隙,構成咬合面。齒骨上邊發育良好、緣切、兩側圓潤。可在齒骨尖端側面觀察到許多小孔。骨聯合發育程度弱,代表齒骨內部咬合不牢固。兩側齒骨於寬和深的聯合處構成一塊圓鏟狀骨板。內面可觀察到梅克氏凹槽,但這被夾骨所覆蓋。齒骨有兩個後突,一個位於外下頜孔前緣。

夾骨在齒骨切緣處後端最深,前端則變窄。內視其後緣略凹並前傾。後端至前關節底部變薄。第二大塊的下頜骨是上隅骨。它的背側延伸略為變平,向前延伸較多,而向下頜孔後緣延伸較少。上隅骨背緣構成整塊骨頭的內突;邊緣有連接方骨下頜關節的稜脊狀結構。上隅骨缺乏任何後上隅孔的痕跡。僅參與構成耳後突側面的前半部分。耳後突(向後的骨質延伸)後端略指向上。和上隅骨相比之下,隅骨較小,與外下頜孔底部接壤。這些骨骼間的直縫線從外下頜孔後端延伸至下頜後部末端。隅骨前突加長,並於此方向接上齒骨。關節周圍大而厚實,前端位於外下頜孔前緣之後並朝後切。方骨下頜髁關節面冶由稜脊狀結構分開。稜脊頂部位於前部朝中心、位於側面朝末端。

參考文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