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伊本.西那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事實揭露 揭密真相
前往: 導覽搜尋

阿布·阿里·海珊·本·阿卜杜拉·本·哈桑·本·阿里·本·西那阿拉伯文:أبو علي الحسين بن عبد الله بن الحسن بن علي بن سينا‎,波斯文:ابوعلی حسین بن عبدالله بن حسن بن علي بن سینا‎;980年-1037年6月),一般簡稱伊本·西那(阿拉伯文、波斯文:ابن سينا‎),歐洲人尊其為阿維森納(阿維真納)(希臘文:Aβιτζιανός,拉丁文:Avicenna),塔吉克人,生於布哈拉附近。中世紀波斯哲學家、醫學家、自然科學家、文學家。 伊本·西那青年時曾任宮廷御醫;二十歲時,因王朝覆滅而遷居花剌子模;十一年後,因政治原因逃至伊朗。他博學多才,有多方面的成就。醫學上,豐富了內科知識,重視解剖,所著《醫典》是十七世紀以前亞洲歐洲廣大地區的主要醫學教科書和參考書。哲學上,他是阿拉伯/波斯亞里士多德學派的主要代表之一。持二元論,並創造了自己的學說。肯定物質世界是永恆的、不可創造的,同時又承認真主是永恆的。主張靈魂不滅,也不輪迴,反對死者復活之說。主要著作還有《治療論The Book of Healing》、《知識論》等。

哲學思想

伊本·西那在早期伊斯蘭哲學上著述頗豐,特別是在邏輯學倫理學形而上學等主題上,這包括名為邏輯學和形而上學的論述文章。他大部分的工作是用阿拉伯語寫成——這是當時事實上的科學語言;有一部分是用波斯語寫成。有幾部波斯語寫成的書迄今仍有語言學上的價值。伊本·西那對亞里士多德的評論經常對後者糾正,鼓勵一種在伊智提哈德精神下的生動辯論。

中世紀伊斯蘭世界,由於伊本·西那對亞里士多德主義新柏拉圖主義以及卡拉姆學的成功調和,「伊本·西那主義」在12世紀最終成為伊斯蘭哲學的領導思想流派[1],同時伊本·西那也成了哲學上的主要權威。

伊本·西那主義同樣在中世紀歐洲有影響力,特別是他關於靈魂的性質和存在本質區分的學說,以及因此在歐洲學術界引起的辯論和審查。這一現象在巴黎尤其顯著,1210年伊本·西那主義在那裡被嚴加禁止。雖然如此,他的心理學和知識理論影響了奧弗涅·威廉William of Auvergne (bishop)大阿爾伯特,他的形而上學影響了托馬斯·阿奎那[2]

形而上學學說

早期伊斯蘭哲學伊斯蘭形而上學,比亞里士多德主義更加清楚的區分了本質存在的區別。

天文學及占星學

伊本·西那寫過一篇名為Resāla fī ebṭāl aḥkām al-nojūm的文章攻擊占星學,其中他引用可蘭經的經文,認為占星學沒有預知未來的能力[3]。他認為每顆星球都對地球有些影響,但他不認為占星師有辦法確定其實際的影響為何[4]

伊本·西那的天文學作品影響了一些後來的天文學家,不過他的研究沒有海什木比魯尼那麼深入。伊本·西那作品的特徵是將天文學視為和占星學不同的學科[5]。他批評亞里斯多德認為恆星的光是因為太陽而來的觀點,他認為恆星本身就會發光,不過他也認為行星本身會發光[6]。他聲稱觀察到一次金星凌日,這是有可能的,在1032年5月24日的確有一次金星凌日,不過他沒有提出觀測的日期,而現代的科學家質疑當時在他所在的區域是否可以看到金星凌日,他有可能將太陽黑子視為是金星。他利用觀察到的金星凌日推論,在托勒密宇宙論的觀點,金星在太陽的下方(至少部份時候如此)[5],也就是說在地心說的架構下,金星的圓要比太陽的圓接近地球[7][8]

相關影片

علي الحسين بن عبد الله بن الحسن بن علي بن سينا، أو كما ذاع صيته مختصرا ابن س
Ibn Sina
تعرف على "ابن سينا" العالم والفيلسوف والطبيب

參考文獻

  1. Nahyan A. G. Fancy (2006), p. 80–81, "Pulmonary Transit and Bodily Resurrection: The Interaction of Medicine, Philosophy and Religion in the Works of Ibn al-Nafīs (d. 1288)", Electronic Theses and Dissertations, University of Notre Dame.[1]
  2. The Internet Encyclopedia of Philosophy, Avicenna/Ibn Sina (CA. 980-1037). Iep.utm.edu. 2006-01-06 [2010-01-19]. 
  3. George Saliba (1994), A History of Arabic Astronomy: Planetary Theories During the Golden Age of Islam, p. 60, 67-69. New York University Press, ISBN 978-0-8147-8023-7.
  4. Saliba, George. Avicenna. Encyclopædia Iranica, Online Edition. 2011.  |chapter=被忽略 (幫助)
  5. 5.0 5.1 Sally P. Ragep. Thomas Hockey, 編. Ibn Sīnā: Abū ʿAlī al‐Ḥusayn ibn ʿAbdallāh ibn Sīnā. The Biographical Encyclopedia of Astronomers (Springer Science+Business Media). 2007: 570–572. 
  6. Ariew, Roger. The phases of venus before 1610. Studies in History and Philosophy of Science Part A. March 1987, 18 (1): 81–92. doi:10.1016/0039-3681(87)90012-4. 
  7. Goldstein, Bernard R. Some Medieval Reports of Venus and Mercury Transits. Centaurus (John Wiley & Sons). 1969, 14 (1): 49–59. Bibcode:1969Cent...14...49G. doi:10.1111/j.1600-0498.1969.tb00135.x. 
  8. Goldstein, Bernard R. Theory and Observation in Medieval Astronomy. Isis (University of Chicago Press). March 1972, 63 (1): 39–47 [44]. doi:10.1086/35083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