伊朗伊斯法罕王侯廣場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伊朗伊斯法罕王侯廣場坐落在伊朗中部伊斯法罕省首府市中心,由阿巴斯一世大帝建於建於1616年,通常被用於閱兵、慶典、觀賞馬球、行刑等。1979年伊斯蘭革命後,王侯廣場改名為伊瑪目廣場,伊瑪目為伊斯蘭聖人之意。
1979年,伊斯法罕王侯廣場被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列入世界文化遺產。聯合國教科文組織評價:伊斯法罕王侯廣場由阿巴斯一世大帝建於17世紀初,廣場四邊是紀念碑建築[1],與一組二層的拱廊相連。該遺址以它的皇家清真寺、希克斯羅圖福拉清真寺、蓋塞爾伊耶希華麗的門廊和15世紀的提姆瑞德宮而聞名。所有這些反映了薩非王朝時期波斯的社會文化生活。
王侯廣場建築群
廣場被稱為僅次於北京天安門的世界第二大廣場,由皇家清真寺(伊瑪目清真寺)、阿里.戛普宮殿、希克斯羅圖福拉清真寺、皇家大巴扎等幾部分組成,二層的拱廊把它們連接起來,整個廣場呈長方形,長500米,寬160米,中間是大片草地和玫瑰盛開的花壇,正對阿里.戛普宮殿的是希克斯羅圖福拉清真寺,兩者之間是一個大型的噴水池,顯得格外寬敞而大氣。
皇家清真寺也稱「伊馬姆霍梅尼清真寺」,坐落在廣場的南側,是一座雄偉壯觀的穹隆形波斯風格建築。它的拱頂和宣禮塔上裝飾着土耳其藍瓷磚,鑲嵌出精美的阿拉伯圖案和各種幾何圖形,因而這座清真寺也被稱作「藍色清真寺」,其清新的藍色與以黃色為基調的城市形成了鮮明的對照。清真寺大門和兩旁的宣禮塔朝向正北,清真寺的正殿和另外兩座宣禮塔朝向西南麥加聖地,大門與正殿恰好形成了一個45°角。更奇妙的是,在正殿中心的一塊方磚上對準穹頂拍手或講話,會聽到七聲回音,所以正殿又叫「七音殿」。正殿西面的牆壁下有一塊三角形的淺綠色大理石,每到正午時,倒影就會消失,起着計時的作用。
阿里·卡普宮是伊朗伊斯蘭著名故宮。高聳於伊斯法罕市中心廣場的西面。系薩非王朝阿巴斯大帝(1587——1629)和后妃們居住的地方。二樓上的遊廊是閱兵、觀看馬球的場所。登上六樓,可俯瞰全城。六樓有「音樂廳」,其四面牆壁攏音,牆上布滿刻花圖案,建築精巧,引人入勝。
希克斯羅圖福拉清真寺是阿巴斯大帝為敬重偉大的穆斯林什葉派學者、同時也是皇后的父親、黎巴嫩著名學者希克斯羅圖福拉而興建的。希克斯羅圖福拉被邀請來到伊斯法罕監督和指導伊瑪目清真寺以及神學院的相關事宜,阿巴斯大帝對他非常尊崇,於是以他的名字命名了這座美麗的清真寺。它那由天藍色、深紅色和淺檸檬黃瓷瓦裝飾的華麗外表,同布局合理的幾何設計相配合,給人以一種非常協調的美感。據說,阿里·卡普宮有一地道通向清真寺,皇后做禮拜時無需拋頭露面從廣場上通過,現保存完好。
另外,這裡還保留着300多年前風貌的傳統市場——巴扎,從中能觀賞到聞名遐邇的伊斯法罕手工藝品。該集市是當時伊朗最大的集市,它的南入口處位於伊斯法罕王侯廣場最北邊,往南一直延伸到皇家清真寺。阿巴斯皇家銀行和貴賓下榻的皇家旅館坐落在這裡。
建築風格
伊斯法罕王侯廣場在伊斯蘭城市規劃方面一反傳統作法,以其設計獨特、用途廣泛和裝飾華麗而獨樹一幟,達到了伊朗薩非王朝建築華麗的頂峰。伊朗的城市通常擁擠缺乏流動,而伊斯法罕王侯廣場呈方型並且寬敞,這在之前是無法想象的。
廣場中的伊瑪目清真寺是1612年阿巴斯大帝在位時花了30多年才建成的典型伊斯蘭風格的宏偉建築,是建築學的典範。為了使廣場東西南北四個大門相互正對,伊瑪目清真寺要對準麥加的方向,只能建成與廣場成45度角。它的穹頂、門廳、迴廊設計既科學又美觀,外表均用以藍、黃色為主的精美瓷磚鋪成,大門是鍍銀的,大園拱頂主要部分均為鍍金或鍍銀,光彩奪目。以其完美相稱的建築結構,傳統瑰麗的圖案設計,成為一個時代的藝術傑作和高峰體現。這座清真寺鑲嵌圖案所顯示的極為高超的技巧以及由四座大穹頂柱廊環繞的寺內中央庭院,達到了傳統的清真寺建築藝術的巔峰。
希克斯羅圖福拉清真寺的外觀為布局合理的幾何設計,以天藍色,深紅色和淺檸檬色黃瓷瓦裝飾,給人一種非常協調的和諧美。為了朝向伊斯蘭聖地麥加,兩座清真寺沒有按一定的廣場軸線定向。偏轉現象的運用恰到好處,協調了寺院方向及其與廣場走向的關係。
凱伊薩里耶大門坐落於整個廣場的北端,它也是皇家大巴扎的正門,與整個廣場相比猶如一座雄偉的通道,堪稱改建工程的傑作。大巴扎門口通道上有用釉磚鑲嵌細工鋪砌的裝飾,是伊斯法罕占星術中人馬宮的標記,以一種獅頭、羊身、蛇尾的怪物形象出現。
王侯廣場在城市規劃方面一反伊斯蘭傳統做法,以其設計獨特,用途廣泛和裝飾華麗而獨特一幟,廣場上的主要建築至今仍保存完好,因此被評為世界文化遺產[2]也是實至名歸。據說現在的伊斯法罕還遺留薩非王朝的古老遺蹟100多處,整個城市就是一個聚寶盆,而王侯廣場則是這個聚寶盆里最璀璨的明珠,閃耀着歷久不衰的耀眼光芒。
知識鏈接:伊斯法罕
伊朗中部城市,伊斯法罕省省會,伊朗第三大城,位於扎格羅斯山和庫赫魯山的谷地中,始建於阿黑門尼德王朝時期,多次成為王朝首都。歷史上為南北來往所必經之路,著名的手工業與貿易中心。現在又為公路交通中心,附近農畜產品的主要市場。市區以多花園與清真寺等輝煌建築物著名。長期為輕工業中心,紡織工業居全國首位,包括棉毛紡織與絲織,還有果乾、造紙、榨油、火柴等工廠。手工藝著名,有銀器、銅器、陶器、地毯業等。並發展了重工業,有伊朗第一個鋼鐵廠,還有石油化工、煉油、水泥等工廠以及兵工廠等。另外伊朗主要的核設施也建在這裡。
伊斯法罕古代為東西方貿易集散地。1598年,阿巴斯大帝遷都於此,大興土木,要將伊斯法罕變成一座富麗堂皇、精美雅致的名城。阿巴斯設計的建築群以寬闊的廣場為中心,即王侯廣場,又稱「美丹·納奇·賈汗」(意為世界之寫照)。伊斯法罕擁有11世紀至19世紀的各種伊斯蘭風格建築,作為「絲綢之路」的南路要站,更是東西方商貿的集中地。南來北往的商客都匯集於此,各種商品也琳琅滿目,伊斯法罕一時富甲天下,所以民間有「伊斯法罕半天下」的美稱。
參考文獻
- ↑ 16張全球各地的建築照片,一張圖一種生活 ,搜狐,2022-12-17
- ↑ 積累丨中國十大世界文化遺產 ,搜狐,2023-06-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