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亨利·艾爾弗雷德·基辛格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事實揭露 揭密真相
前往: 導覽搜尋
亨利·艾爾弗雷德·基辛格

來自 網絡 的圖片

中文名: 亨利·艾爾弗雷德·基辛格

國籍: 美國

民族: 猶太人

職務: 美國前國務卿

亨利·艾爾弗雷德·基辛格(Henry Alfred Kissinger),原名海因茨·阿爾弗雷德·基辛格(Heinz Alfred Kissinger) ,1923年5月27日出生於德國費爾特市,猶太人後裔,1938年移居美國。1943年加入美國國籍 。畢業於哈佛大學,美國著名外交家、國際問題專家,美國前國務卿

基辛格與越南人黎德壽一同為1973年諾貝爾和平獎獲得者,原美國國家安全顧問(美國總統國家安全事務助理),後擔任尼克松政府的國務卿並在水門事件之後繼續在福特政府中擔任此職。作為一位現實政治的支持者,1969年到1977年之間,基辛格在美國外交政策中發揮了中心作用,並在中美建交中扮演了重要的角色。

2016年5月9日,美國前國務卿基辛格獲得美國國防部卓越公共服務獎章。 2018年11月8日,國家主席習近平在人民大會堂會見美國前國務卿基辛格。 2018年11月10日,國務院副總理劉鶴在京會見美國前國務卿基辛格。 2019年11月22日,國家主席習近平在人民大會堂會見美國前國務卿基辛格。[1]

生平簡介

世界詩詞協會副主席亨利·艾爾弗雷德·基辛格曾任美國尼克松政府國家安全事務助理、國務卿、福特政府國務卿。

1943-1946年在美國陸軍服役。

1950年畢業於哈佛大學,1952年獲文學碩士、1954年獲哲學博士學位。

1951-1969年任哈佛大學國際關係研究班執行主任、 國際問題研究中心負責人、講師、副教授和教授

1969-1973年任尼克松政府國家安全事務助理,併兼任國家安全委員會主任到1975年。

1971年7月9日,基辛格秘密訪華,為中美建立外交奠定了良好基礎。

1973年1月,基辛格在巴黎完成了結束越南戰爭的談判,並因此獲得諾貝爾和平獎。

1973-1977年任國務卿,獲得了一個外來移民所能得到的最高政治職務。此後在喬治敦大學任客座教授,兼任全國廣播公司顧問、大通曼哈頓銀行國際諮詢委員會主席、阿斯彭學會高級研究員等職。

1977年1月,福特總統授予基辛格總統自由勳章,並稱讚他為"美國歷史上最偉大的國務卿"。

1982年開辦基辛格"國際諮詢"公司並擔任董事長

1983年任美國廣播公司新聞分析員。1983-1984年任美國中美洲問題兩黨全國委員會主席。

1986年9月任美印委員會主席。

1987年3月任美國-中國協會兩主席之一。

2002年11月27日,基辛格被美國總統布什任命為調查"9·11"事件的一個獨立委員會的主席,12月14日,基辛格辭去該委員會主席職務。

2002年3月5日,基辛格在華盛頓國家記者俱樂部演講,介紹中美建交以來的歷程,並展望中美關係未來。

著有《核武器與對外政策》(1957年)、《復興的世界》(1957年)、《選擇的必要:美國外交政策展望》(1961年)、《麻煩的夥伴關係:大西洋聯盟的重新估價》(1965年)、《白宮歲月》(1979年)、《紀錄在案》(1981年)、《動亂年代》(1982年)、《大外交》(1994年)、《論中國》(2011年)、《世界秩序》(2015年) 等。

重要事件

基辛格獲1973年度諾貝爾和平獎。

1977年被授予美國總統自由勳章。

1971年7月,基辛格作為尼克松總統特使訪華,為中美關係大門的開啟作出了歷史性貢獻。

1972年2月陪同尼克松總統訪華。他多年來一直關心和支持中美關係的發展,並多次訪華。

2003年10月應外交學會邀請訪華。

2005年5月應中國國際戰略學會的邀請訪華,中共中央總書記、國家主席、中央軍委主席胡錦濤會見了他。

2007年4月訪華。

2009年1月來華出席中美建交30周年紀念活動。

2011年6月27日,國家副主席習近平在人民大會堂會見基辛格。

2013年7月3日,正在上海的中國前國家主席江澤民在西郊賓館會見並宴請了美國前國務卿基辛格及家人。

2015年3月17日,習近平會見美國前國務卿基辛格。

2016年5月9日,美國前國務卿基辛格獲得國防部卓越公共服務獎章。

2016年12月2日,國家主席習近平在人民大會堂會見來華出席中美關係研討會的美國前國務卿基辛格。

政治生涯

早期生涯

基辛格1923年5月27日生於德國費爾特市的一個猶太家庭,1938年因逃避納粹對猶太人的迫害,隨父母遷居紐約。在30年代的希特勒大屠殺中,基辛格至少有13個親戚被送進了毒氣室。對此,基辛格的傳記作者之一沃爾特·伊薩克森評論說,基辛格的幾乎所有個性特徵--他的哲學悲觀主義、他的信心與不安全感的共存、他的因自己易受傷害而覺得空虛、以及他的因渴望讚譽而顯得傲慢-都可以追溯到那場歷史災難。基辛格到美國後,他父母把他送進了華盛頓高級中學讀書。這所學校有5000學生,其中猶太人很多,當時基辛格的最大願望是畢業後做一名會計師。

但是,美國捲入第二次世界大戰這件事卻改變了基辛格的命運。1943年他加入美國籍,不久應徵入伍,在美國陸軍服役。在軍隊中,他有幸遇到了同是德國裔的列兵克雷默爾,後者成為發現基辛格的第一個伯樂。在他與基辛格的初次交談中,克雷默爾就認定基辛格是一個天生的奇才。1944年9月,基辛格所在的部隊美軍第84師被派赴歐洲戰場。第二年初,他們開進了德國。由於克雷默爾的建議,基辛格被調到師部擔任德語翻譯軍銜也從列兵提升為軍士。在二戰的最後幾個月,他從第84師調到第970反諜報部隊,並被任命為陸軍中士參謀。1945年3月,基辛格還被任命為接管德國被占領城市的官員。在其任職期間,基辛格表現了卓越的行政能力,並克服了對德國人的報復心理而謹慎地使用了自己的權力。

專注學術界

戰爭結束後,基辛格回到了美國。1947年9月,他根據《士兵權利法案》獲得獎學金並進入哈佛大學政治系學習。在哈佛讀書期間,基辛格榮幸地得到了威廉·埃利奧特做他的導師。埃利奧特畢業於英國牛津大學,是哈佛的一個傳奇人物,為黑格爾的信徒。他教授給了基辛格一套完整的保守主義政治哲學,並成為發現基辛格的第二個伯樂。1950年,在埃利奧特教授的指導下,基辛格完成了他的本科畢業論文,題目為《歷史的真義-關於施本格勒、托因比及康德的感想》。這篇本科論文長達377頁,埃利奧特教授僅看了前100頁,就提筆批了"最優"。基辛格的論文至今在哈佛仍被人提起,因為他的論文篇幅過長,學校被迫制定了"基辛格規則",這條規則限定未來的大學生在撰寫本科畢業論文時,長度不得超過基辛格論文長度的1/3。由於本科學習成績優異,基辛格被免試推薦進入研究生階段的學習。1952年,他獲得碩士學位,1954年獲得哲學博士學位。基辛格的博士論文題為《重建的世界-梅特涅、卡斯爾累與和平問題,1812-1822年》,該文集中研究了1815年維也納體系的建立與維持,實際上是對歐洲古典均勢學說的評述,它奠定了基辛格作為現實主義學派中第一流學者的聲譽。由於傑出的學術成就,基辛格被授予夏季獎。在攻讀博士學位期間,他曾擔任一門社會學概論課程的教學;他還組織了國際問題研究班,並創辦了一份名為《合流》的季刊。但是,基辛格留校任教的願望卻被哈佛大學粗暴地拒絕了。1955年,基辛格不得不回到故鄉紐約,擔任美國對外關係協會研究小組的研究主任,負責起草帶有結論性的研究報告,並準備出版專著。1957年,基辛格出版了《核武器與對外政策》一書,該書首次提出了有限戰爭的理論,從 而使基辛格在學術界和對外政策研究領域一炮而紅。同年,哈佛大學決定聘用基辛格,授予他講師等級。1957-1969年,基辛格歷任哈佛大學講師、副教授、教授。與此同時,他還在校外擔任洛克菲勒兄弟基金會特別研究計劃主任、國際問題中心成員、國家安全委員會和蘭德公司顧問等兼職。

從政經歷

在1968年的總統競選中,基辛格擔任了納爾遜·洛克菲勒的外交政策顧問,但是後來尼克松卻戰勝了洛克菲勒,獲得了共和黨總統候選人提名並最終贏得了大選。在競選中,基辛格曾經把尼克松罵得狗血噴頭,但是尼克松卻不計前嫌,他看中了基辛格的外交才能,他決定聘請基辛格擔任總統國家安全事務助理,並成為發現基辛格的第三個伯樂。1969年1月,基辛格離開了哈佛校園,到華盛頓走馬上任,實現了由文人戰略家到政策制定人的轉變。1969-1973年,基辛格任尼克松政府國家安全事務助理,併兼任國家安全委員會主任到1975年。1973-1977年,他兼任美國國務卿,獲得了第一個外來移民所能得到的最高政治職務。在任期間,基辛格信奉均勢外交,積極推動尼克松政府與中國改善關係,對蘇聯推行"緩和"戰略,從而構築一個以均勢為基礎的穩定的世界和平結構。同時,他對阿拉伯國家與以色列關係的緩和也起了重要作用。不久,基辛格退出政壇,起初想回哈佛任教,但被哈佛校長博克婉拒。後來,他受聘擔任了喬治城大學教授,喬治城大學國際戰略研究中心顧問,並擔任阿彭斯學會高級研究員、大通曼哈頓銀行國際顧問委員會主席等職。1982年,基辛格創建了基辛格聯合諮詢公司,他本人擔任董事長,他的好友和前助手斯考克羅夫特擔任副董事長兼總經理。離開政界以後,基辛格仍在不斷地撰寫論文,發表演講和出版著作,他對里根政府和布什政府的外交政策均發生過重要影響。1983年任美國廣播公司新聞分析員。1983年7月,里根總統曾任命他為中美洲政策兩黨委員會主席。1986年,基辛格榮獲自由獎章。1986年9月任美印委員會主席。1987年3月任美國-中國協會兩主席之一。在1989年以後中美關係處於危機的時候,基辛格曾多次訪問中國,並呼籲保持中美之間的正常交往。2002年3月5日,基辛格博士在華盛頓國家記者俱樂部發表演講,介紹中美建交30年來的歷程,並展望中美關係的未來。

參考來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