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雲陽縣博物館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事實揭露 揭密真相
前往: 導覽搜尋

雲陽縣博物館雲陽縣文化活動中心的重要組成部分,建築面積6021平方米,使用面積3447平方米,歷時兩年建設而成。展陳投資1300餘萬,展廳按遊客接待中心,基本陳列--「胊忍流芳」(按文明曙光、巴國雄風、雲鹽盛事、城鎮興替、革命星火五個主題勾勒出雲陽歷史發展脈絡),專題陳列--「三峽移民」三大功能分區組成,2012年9月28日正式開館。

基本介紹

雲陽歷史悠久,保留遺存豐富,三峽工程的啟動使這些文物得以大量發掘,出土文物[1]數以萬計,博物館的陳列擇其重要器物展出,根據不同內容分類採用先進的陳列技法進行陳列,使展覽更有吸引力、感召力,更貼近實際、貼近生活、貼近群眾。

雲陽縣博物館,建築總面積6021.9平方米,使用面積3447平方米,內部裝修展陳投入1300萬元。包括三大功能分區——遊客接待中心、基本陳列「胊忍流芳」與專題陳列「三峽移民」。

雲陽悠久、燦爛輝煌的歷史在這裡凝固!一件件展品靜靜的立在那裡,看似沒有生命,其實從他們身上我們能感受到歷史的鮮活款款向我們走來,在這裡,我們可以看到數十萬年前先民的活動,了解雲陽有文字記載以來的發展軌跡,以及有人類以來出現的各種文化現象。這些都是古人留給後人的寶貴財富,有了他們,我們才有紮實的根基;有了他們,我們才能更好的傳承、弘揚中華民族優秀文化和民族精神,增強我們民族的凝聚力。

展廳展館

三峽移民

長江三峽工程是一項富民興國的宏偉工程。它涉及的百萬大移民,世所罕見,被稱為「世界級難題」。根據測算,三峽水庫淹沒涉及湖北、重慶兩省市20個區市縣的277個鄉鎮、1680個村、6301個組,有2座城市、11座縣城、116個集鎮需要全部或部分重建。在波瀾壯闊的百萬大移民歷史洪流

中,雲陽是移民人數多、動遷人數多、外遷人數多、縣城搬遷遠的移民大縣,雲陽移民工作連續5年獲庫區一等獎,贏得「百萬移民看雲陽」的讚譽。

朐忍流芳

雲陽歷史悠久,古稱朐忍。遠在201-204萬年前,「巫山猿人」就在包括雲陽境域在內的三峽地區生存;數十萬年前,雲陽已有先民活動;新石器時代晚期,雲陽先民開始了有組織的漁獵和農耕活動。

夏、商、周及戰國時期,雲陽縣境成為巴人的重要聚居地之一,以李家壩巴人墓葬為代表的大量巴人遺存的發掘,揭開了巴文化的神秘面紗。

漢代,雲陽境內開鑿第一口鹽井,成為中國古老的井鹽開發地之一。特殊優越的地質環境為雲陽鹽業發展奠定了基礎。自漢代開始,鹽業經濟一直是雲陽經濟的主體,全方位地影響着雲陽各時期的發展,見證了雲陽城鎮的繁榮與興替。

進入二十世紀八十年代,波瀾壯闊的三峽百萬大移民為雲陽寫下壯麗的歷史篇章。雲陽移民工作成績卓着,贏得了「百萬移民看雲陽」的讚譽。後移民時期,雲陽人民緊抓歷史機遇,發揚「舍家為國、艱苦創業、勇爭第一」的移民精神,重建家園,一個環境優美、欣欣向榮的新雲陽宛若一顆美麗的明珠,鑲嵌在三峽庫區。

第一單元:文明曙光

單元說明:

雲陽境域山水相依、氣候溫潤,自然條件良好,境內有人類活動的時間較早,人類文明與歷史豐富而悠久。早在鹽水女神時期,雲陽先民便已在江邊、河谷從事農耕、漁獵和養殖活動,廩君巴時期便開始使用陶器。以大地坪為代表的新石器時代文化遺存,拉開了雲陽遠古文明的序幕。

第二單元:巴國雄風

單元說明:

雲陽是古代巴人活動的重要區域之一。據《後漢書·巴郡南郡蠻傳》和《華陽國志·巴志》記載,朐忍(今雲陽)為古代巴人部族中板楯蠻的生息繁衍之地。雲陽縣境擁有大量早期巴文化遺存,其中以李家壩遺址為代表。李家壩作為曾經分布在澎溪河流域的巴人的一個區域性中心,李家壩遺址[2]是繼涪陵小田溪遺址之後,巴文化研究領域的又一重要考古發現,使我們得以從另一種角度解讀巴國的歷史與繁華。

第三單元:雲鹽盛事

單元說明:

三峽地區是中國乃至世界較早的製鹽基地之一,其年代至少可以上溯到距今4000年至5000年的新石器時代末期。區域內特殊的地質條件,形成了眾多富含鈉鹽的山泉,為三峽先民取滷製鹽提供了物質基礎。

雲陽是三峽着名的鹽都之一。漢初,劉邦令隱士扶嘉在湯溪(今雲安鎮)鑿井熬鹽,雲陽鹽業起步。西漢武帝元封元年(公元前110年),朐忍縣始設鹽官。唐貞元元年(公元785年),雲安鹽場設雲安監,以收鹽課。宋開寶六年(公元973年),雲安縣升雲安軍,領雲安縣、雲安監。長期以來,鹽業經濟成為推動雲陽經濟發展的支柱產業,頻繁的鹽業貿易,帶動了城鎮手工業、商業等方面的發展,為雲陽的千年歷史書寫了較為濃墨重彩的一筆。

第四單元:城鎮興替

單元說明:

秦惠文王更元十一年(公元前314年),秦國在原巴國地域置巴郡,下轄十一個縣,「朐忍」即為其中之一。朐忍縣為雲陽境域置縣之始,縣治舊縣坪(今雲陽縣雙江鎮建民村),下設萬戶驛,雲陽城鎮在此基礎上得以不斷成形與發展。北周武帝天和三年(公元568年),因政治、經濟、軍事等方面的需要,縣治從舊縣坪遷至湯口(今雲陽鎮),雲陽的集鎮和商業貿易獲得更大發展,湯口亦從此成為全縣政治、軍事經濟、文化中心。宋代,鹽業的持續發展推動了三峽地區以產鹽地為中心的城鎮格局的形成,雲陽作為三峽地區的產鹽大縣,城鎮地位舉足輕重。明清時期,社會變遷、鹽業興衰成為影響三峽地區城鎮發展的重要因素,雲陽城鎮亦隨之幾起幾落。

第五單元:革命星火

單元說明:

近代中國淪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社會激變,革命浪潮此起彼伏。此間,雲陽亦經歷了革命的洗禮,從1926年冬劉伯承來雲傳播革命思想,1932年10月中國共產黨雲陽第一個支部的成立,到1949年12月雲陽和平解放,1950年鞏固政權的軍民剿匪,雲陽人民進行了長達24年的革命鬥爭,最終建立起人民當家作主的新政權,實現從封建專制向人民民主政治的歷史跨越。

視頻

雲陽縣博物館 相關視頻

感動中國的三峽移民
航拍重慶市雲陽縣完整版

參考文獻